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心理疲劳是学生在持续高强度学习后呈现出的一种主观疲劳感,表现为行为或情绪发生一定变化而引发学习能力下降的现象,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疲劳 影响 原因 对策
一.心理疲劳的不良影响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短暂心理疲劳,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平衡,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那就会加重心理负担,心理失调现象就会显现。陷入心理疲劳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包括知识遗忘快,注意力分散,手脑协调性降低,做题错误率上升,成绩退步等;学习兴趣下降,如对课本厌烦,上课打瞌睡,学习拖拉,懒于动手等: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情绪异常,如情绪低落,意志力减弱,抑郁易怒,厌学等。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过度的心理疲劳还会导致身体疾病,这与我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目的截然相反。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较强的现实需要。
二.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成因复杂,可粗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量造成的疲劳。题海战术是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的关键因素,多数高中生长期处于单调的脑力劳动中。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不停地听读背写,尤其是当学生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陷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中。
2.心理品质因素。由于现代高中生较差的心理品质,如自己信心不足或孤芳自赏、对未来人生方向的不确定,依赖性强,耐挫力差,、宽以待已,严以责人,害怕竞争失败等。
3.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导致的学生心理紧张。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渴望,特别是考上名牌大学。然而高考毕竟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就必然引起考生对学习成绩进退的看重和对升学的担忧,从而导致他们内心不安、焦急与紧张,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
4.家长的过高期望与要求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同时,外界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学生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与家长一道对学生施加压力,这就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
三.对策和方法
生理疲劳的解决,一般需要休息,而要减缓或消除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疲劳则不太容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热情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心理疲劳的产生。
1、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从内心自愿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科目时,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长时间学习才不会感到疲惫。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提供建议,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教育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与学生平等交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需要,总以啰嗦和批评的方式教导,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优秀的老师总是充分利用榜样和暗示的作用,以“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提高自己。再次,教师要提高控制语言的能力。幽默的语言可以创造于轻松开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愿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2、采用适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别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常情”。高中生在学习中其行为的价值需要师长和同学们的肯定,优秀的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和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积极的肯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外部诱因,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身心愉悦,鼓舞他们进行新的努力。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批评多于肯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点滴努力,细微进步,使他们常常处在失望、自责之中,从而造成心理疲惫。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挖掘积极因素,认识自身不足和汲取教训,客观地认识自我,进一步激励学生信心意志,促使其去争取成功。特别是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由于情感上得到不断满足,他们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不给学生考试的硬性指标,不突击考查,经常用委婉的、激励性的语言鞭策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被调动起来,学生就可以不带着心理压力轻松学习。
3、科学安排课堂知识内容,分层次教学
心理疲劳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认知心理学证明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过难过多,超越学生能力的限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会引发注意力转移,学习难以持久,产生心理疲劳;太容易的内容讲得太慢,太难的内容讲得太快,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机调整教学微观结构以淡化心理疲劳。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在学习中“差生”较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因此教师在指导点拨时要更多的关注这些群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缩小差距,让学生人人自学,参与研讨。不同形式的教学会使大脑细胞的活动依次更换,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過程得到相互转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和学习效果。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保持大脑的兴奋,就不会产生心理疲劳。教学过程要重视实验和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实验带来的不仅仅是动手的乐趣,更是直接的知识体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这对稀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疲劳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如在化学物质结构中晶体的内容,利用原子的动画进行演示,不仅生动准确,而且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此外学习方式尽量采用合作学习,弱化个人竞争,提倡集体竞争,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减弱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压力。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5.减少作业量,造就高效课堂
题海战术是已被教育界普遍摒弃的教学方法,但有时学生的成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题海战术的方法,留大量作业,剥夺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强制学生进行学习。短期的这种方法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时间长了负面影响就会超过这种效果,引起学生厌烦,最终成绩反而下降。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控制作业量,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懂弄懂,打造高效率的课堂,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减少对零散知识点习题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题库,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我们对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简单的分析,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回到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疲劳 影响 原因 对策
一.心理疲劳的不良影响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短暂心理疲劳,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平衡,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那就会加重心理负担,心理失调现象就会显现。陷入心理疲劳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下降,包括知识遗忘快,注意力分散,手脑协调性降低,做题错误率上升,成绩退步等;学习兴趣下降,如对课本厌烦,上课打瞌睡,学习拖拉,懒于动手等: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情绪异常,如情绪低落,意志力减弱,抑郁易怒,厌学等。长期的心理疲劳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过度的心理疲劳还会导致身体疾病,这与我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目的截然相反。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疲劳有较强的现实需要。
二.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成因复杂,可粗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量造成的疲劳。题海战术是导致学生心理疲劳的关键因素,多数高中生长期处于单调的脑力劳动中。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不停地听读背写,尤其是当学生长期辛劳而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时,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陷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中。
2.心理品质因素。由于现代高中生较差的心理品质,如自己信心不足或孤芳自赏、对未来人生方向的不确定,依赖性强,耐挫力差,、宽以待已,严以责人,害怕竞争失败等。
3.对提高学习成绩、升学的担忧导致的学生心理紧张。高中生都有上大学的渴望,特别是考上名牌大学。然而高考毕竟有很强的竞争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这就必然引起考生对学习成绩进退的看重和对升学的担忧,从而导致他们内心不安、焦急与紧张,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诱发心理疲劳。
4.家长的过高期望与要求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同时,外界对教师水平的评价也是以学生升学率为标准,从而促使教师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与家长一道对学生施加压力,这就加剧了学生的心理疲劳。
三.对策和方法
生理疲劳的解决,一般需要休息,而要减缓或消除对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心理疲劳则不太容易,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热情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心理疲劳的产生。
1、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
只有当学生从内心自愿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科目时,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长时间学习才不会感到疲惫。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提供建议,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教育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与学生平等交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需要,总以啰嗦和批评的方式教导,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优秀的老师总是充分利用榜样和暗示的作用,以“商量”的语气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提高自己。再次,教师要提高控制语言的能力。幽默的语言可以创造于轻松开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愿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2、采用适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别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常情”。高中生在学习中其行为的价值需要师长和同学们的肯定,优秀的学生就是在不断地表扬和自我感觉良好中成长起来的。积极的肯定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外部诱因,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身心愉悦,鼓舞他们进行新的努力。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批评多于肯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点滴努力,细微进步,使他们常常处在失望、自责之中,从而造成心理疲惫。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挖掘积极因素,认识自身不足和汲取教训,客观地认识自我,进一步激励学生信心意志,促使其去争取成功。特别是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由于情感上得到不断满足,他们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不给学生考试的硬性指标,不突击考查,经常用委婉的、激励性的语言鞭策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被调动起来,学生就可以不带着心理压力轻松学习。
3、科学安排课堂知识内容,分层次教学
心理疲劳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认知心理学证明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过难过多,超越学生能力的限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会引发注意力转移,学习难以持久,产生心理疲劳;太容易的内容讲得太慢,太难的内容讲得太快,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机调整教学微观结构以淡化心理疲劳。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在学习中“差生”较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因此教师在指导点拨时要更多的关注这些群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缩小差距,让学生人人自学,参与研讨。不同形式的教学会使大脑细胞的活动依次更换,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過程得到相互转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和学习效果。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保持大脑的兴奋,就不会产生心理疲劳。教学过程要重视实验和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实验带来的不仅仅是动手的乐趣,更是直接的知识体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这对稀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疲劳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教学工具的使用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如在化学物质结构中晶体的内容,利用原子的动画进行演示,不仅生动准确,而且还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此外学习方式尽量采用合作学习,弱化个人竞争,提倡集体竞争,这样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减弱对学生个人的心理压力。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5.减少作业量,造就高效课堂
题海战术是已被教育界普遍摒弃的教学方法,但有时学生的成绩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往往会采用类似题海战术的方法,留大量作业,剥夺学生自主活动的权利,强制学生进行学习。短期的这种方法可能会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时间长了负面影响就会超过这种效果,引起学生厌烦,最终成绩反而下降。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控制作业量,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听懂弄懂,打造高效率的课堂,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精心选题,做到精讲精练,减少对零散知识点习题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题库,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
我们对高中生心理疲劳现象简单的分析,是为了明确自己的责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回到关爱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宁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