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互助:平等全纳共赢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马太效应成因、心理基础及解决策略三方面谈在小学高年级品德课堂中如何实现分享互助式学习的平等、全纳与共赢。
  [关键词]品德课堂 马太效应 心理分析
  在小学品德学科中使用分享互助式学习的方式被普遍采纳,然而从笔者在三到六年级八个班级314名学生参与的问卷调查和师生谈话、实际听课监测后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心态在经历了三年级的“乐于互助”,到四年级的“相对消极”,进入高年级段后普遍存在“马太效应”。学优生成为学习小组中的“主导者”并获得了最大程度的学习利益,而学困生则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受到了冷落,班级整体学习效果逐渐受制约。笔者尝试对学生“马太效应”心理現状进行分析,努力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来不断完善品德课堂中学生分享互助式学习这一常用学习模式,真正走向平等、全纳与共赢。
  一、“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
  1.强者自强逐步“主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优生,由于本身学习能力强,记忆力、组织力、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出众而受到同组内其他同学的佩服,活动的前期准备往往是他们在负责统筹,活动中的组织开展又往往是围绕他们进行。就这样,学优生越来越优秀,变相牺牲了同组内更多学生的学习机会,使得群体素质的提高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弱者更弱渐“无所谓”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到了高年级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问题时,呈现出旁观状态,盲目听取他人意见人数上升。随着年级上升,更多的学生以“无所谓”心态走进本应积极的小组学习。而随着人数的增加,又引发的一连串“鲶鱼效应”,使得这种两极分化情况更为严重。
  3.评价方式注重“结果”
  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中由于精力、理念等原因,教师本身缺乏通过改进教学评价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能力,甚至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学生分享互助式学习后“结果”的呈现也只是走个流程,以较为随机的方式就完成了成果的汇报。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的“急功近利”,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急于求成”。
  4.惯用模式过度“适应”
  目前小学阶段一到六年级品德课堂使用分享互助式小组学习模式较为普遍。几年下来,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对需要使用这种模式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没有对组织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就“滥用”,从而使学生过度“适应”在课堂中使用这种模式,演变成无所谓的“马太效应”,并且在小学中高年级时进一步拉大彼此之间的差距,降低整个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马太效应”的心理基础
  1.小群体的“获利”意识
  为了在班级竞争中获胜,分享互助式课堂中的小群体纷纷以群体的“利益”为先,在表扬奖励的刺激下,捆绑式的评价机制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这种“获利”意识促使学生不断优化组合组内资源,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进一步锻炼了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几乎包揽了组内需要完成的所有实操活动。
  2.优等生的“竞争”意识
  优等生在小学阶段六个年级的调查测试中普遍自我感觉良好,他们是整个分享互助式课堂中受益最大的人群。“竞争”意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而激增。尽管他们通常还是小组活动的组织者,但还是只会关心结果,而非兼顾自己的组员,竞争意识占据他们的心理上风。
  3.后进生的“习得性无助”
  在多年级的纵向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关于学生活动心态和自我心理定位方面的问题,处于弱势群体的后进学生整个情态逐步低落,而且随着年级的上升,高年级不少学生已经产生“无所谓”的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连自己小组的成绩都不关心,会在分组活动时开小差做自己的事,即“习得性无助”。
  4.所有人的“思维定式”
  长期没有变革的评价规则指导下,长期身边围绕同样一群或十分积极或无助失落的同学,长期没有变换创新组织模式的分享互助式品德课堂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思维定式”。优等生知道如何利用组内各种同学资源;后进生知道教师不会因为他没有参与而降低对自己所在组的评价;教师也知道课堂上需要挑选哪几个组发言能达到教学目标。全体参与者强烈的“思维定式”让“马太效应”凸显。
  三、“马太效应”的解决策略
  1.明确职责,轮换分工
  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全纳”,分享互助学习时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职责。职责的明确在低年级可以是教师制定的,到了中年级开始就可以通过民主协商方式确立好诸如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操作员等成员的职责要求。同时要在每节课上不断强化规范。一个月轮换一次组内分工,以保障每个成员都能够锻炼到不同方面的能力,平衡组内学生间发展差距。
  2.关注过程,“轻视”结果
  教师在分享互助式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巡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思维经验的分享方式、操作能力的分享途径、彼此互助时的心态,也要进行不良情绪的疏导等。要及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方式方面的问题以改进教学策略,而不是过分关注学习内容方面的“成果”。
  3.评价策略,常换常新
  教学评价隐含着教学目标的指向,也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推进的最大外驱力。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立最终的教学评价方式,但也应当常换常新。一来保证学生的新鲜感、二来可以多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样是小组捆绑式评价,可以改变奖励的模式,可以改变评价的时间契机,也可以创新评价人员的人选等。应当用不确定的评价方式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分享互助兴趣,撩拨其积极情态。教师要努力营造“意外的惊喜”。
  4.积极心态,良性竞争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心理状态和整个年级的成绩数据呈正相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合作心态有“升一降一升一降”的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规律,为避免出现学生“内卷化”倾向,我们曾经尝试把处于心理情态最为消极的四年级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积极心理学技术,对学生群体进行了体验式心理团辅,提高学生整体对于分享互助式学习模式的理性理解,削弱“马太效应”造成的学生发展差距。实践研究证明,在这之后的学习效果确实优于平时。
  5.教师指导,凸显专业
  目前我们通过实地听课监测一些班级的课堂活动发现,不少学生多有“搭便车”心理。教师应对小组人数、性别编排、座位排列上进行摸索反思,提高对品德课程内涵的了解,勇于实践教学,让优等生和后进生学生获得共赢,使整班学情整体上扬。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课堂分享互助式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有其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基础,都是合情合理的。基于此为了避免负面效应,我们通过学生问卷、师生采访等针对学生“马太效应”的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尝试从成因、心理基础方面分析探讨,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分享互助这种学习形式在品德课堂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真正营造“平等、全纳、共赢”的课堂生态环境。
其他文献
”  【摘要】“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通过同一内容两次不同教学方式的实践,探讨怎样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反思什么样的美术课是适合学生的,从“我能展示”“我会合作”“我来表达”三个方面例談小学美术课堂如何“为学生设计”,让学生的小小画笔绽放“适合教育”的美丽之花。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设计适合学生  一、追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古往今来,“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关注,而“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更是
[摘要]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指导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不仅要注重语言的积累,而且要注重观点或感受的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言实践中,应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话情感,明确写话是生活中重要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要采用积极多元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写话的快乐,切实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写话能力 思维能力  抓好低年级的写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现在英语教学中的改革方向。英语新课标要求改变英语教学中重视语法讲解和词汇传授的现象,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主。苏教版英语教材在编排上已经注意到各板块的呈现方式,语篇在词汇和句型之前,也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先进行整体感知,然后重点突破,这样语言功能板块在结构功能板块之前,比较符合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规律。但是,英语老师为了降低难度,往往是先进行词汇教学,然后连词成句,结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集中表现在写作能力上,写作要从写词句开始。句子中数排比句最难。  排比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出强烈奔放的感情,周
[摘要]小纸条,曾经承载着师生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流途径,它本身能够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温度和人性关怀,有时候它比有声语言交流更能容易让人接受。然而随着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与人交流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造成一些传统的交流方式逐渐被遗忘。如今,小纸条境遇尴尬,似乎已经被取代。小纸条的没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呼唤它的回归。  [关键词]小纸条 交流方式 人文情怀  它曾经作为一种教育生活中的微现象真实地存在着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第16课,作者通过叙述父母之间看似平常的两件小事,表达了父母之间似茉莉般“平淡无奇”而又“幽香久远”的挚爱。“关注细节描写”是本文叙述的突出特点,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细节、品评作者遣词用句的妙处、迁移仿写好细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有幸听两位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爱如茉莉》,相同教学环节的不同设计,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值得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对备课的理解可概括为“精神三变”:从骆驼变为狮子,直至成为婴儿。“骆驼”即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意味着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代表最后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王老师在备36字的《长相思》时,赏读了1万多字的鉴赏文字,再读成1493字的自我感悟、发现、鉴赏,后来在《诗论》和《说诗》中得到启发,如狮子一样作出决定: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整体深化,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陶冶情操、提升素养、滋养心灵,成为音乐教学追求的境界。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小学童声合唱,也成为重要载体。笔者所处的南通市,近年来开展的“童声里的中国”中小学合唱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搭建了学生展示的平台,推动了童声合唱的发展。但是,如何充分发挥中小学合唱比赛的效用、让美妙的童声陶冶学生的心灵、引领学
2014年7月,山西运城市基础教育考察团一行13人,在上海考察了上海市松江一中、松江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奉贤区实验小学等六所中小学校。通过介绍、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对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对运城市基础教育加速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4年3月,上海市17个区县同时通过教育部督导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
“杂音”泛指任何与周围环境音不协调,或者有所差别的音(包括任何领域)。课堂教学中的“杂音”是指出现在教师教学预设以外的观点或现象。当代教育家认为,现在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是科学思维的引领和训练者,是生命意识的滋润和守护者,是公民精神的践行和示范者。那么,作为滋润和守护者的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杂音”呢?笔者以自身课堂教学实践来阐述,作为一名生命意识的滋润和守护者,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