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耳聋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6756du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引起内耳疾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多。国外对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发生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多寡不一,国内随着对糖尿病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糖尿病引起的听力损害报道逐年增多,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的耳聋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相关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糖尿病对听力的影响
  
  1857年,Jordao首次报告了糖尿病患者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问题。患者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存在听力损害,但听觉器官的损害部位至今仍没确定,可能在耳蜗、听神经传导通路、脑皮层区域。故糖尿病患者耳聋多为缓慢的、渐进性的两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可为耳蜗性聋,或蜗后性耳聋,或二者兼而有之,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偶以突聋的形式出现,可伴有耳鸣、眩晕等症。在糖尿病性耳聋的发病过程中,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控制情况、血脂及其他并发症均与听力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病情控制越差,听力下降率及下降程度越高。同时糖尿病与血脂紊乱对听力损害有协同作用,血脂紊乱可影响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灌注和供氧,对神经血管产生致病作用,导致听力下降。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肾脏、神经病变者,听力较无并发症者差。糖尿病患者的听力减退常常表现为听阈与年龄增加密切相关,故需与老年性耳聋鉴别,而人群多发的2型糖尿病,又以中老年患者多见,这在临床上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糖尿病耳聋的发病年龄较提前,程度较重,进展速度较快。
  
  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可能机制
  
  糖尿病听力损害的具体原因不清,中医认为糖尿病听力损害可能因。肾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肺胃燥热等因素引起。目前还有以下几种看法:
  
  1.血管病变 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病变包括内耳在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易并发血管病变,尤其是营养神经的小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内膜上皮的肥大增生及脂质沉着,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使神经发生缺血性改变而出现功能障碍。耳蜗动脉分成若干小支,穿过蜗轴形成小动脉网,供应骨螺旋板基底膜及血管纹各处。由于内耳动脉皆为终末支,动脉之间无侧支循环,因此糖尿病并发症导致某一支动脉发生阻塞时,不能由其他动脉血液给予补偿,从而影响内耳的血循环,使听力下降。
  
  2.神经病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的并发率高达60%-90%,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许多资料表明,糖尿病所致早期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轴突灶性衰变及雪旺细胞变薄,尤多见于神经远端。当糖尿病病变波及第VⅢ对脑神经时,可直接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3.血液改变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及血液中代谢产物的改变是引起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糖尿病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能力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液中凝血物质增多,组织纤溶酶激活物减少及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增多等,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易于形成血栓,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同时高血糖环境使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增加。
  
  4.肌醇代谢失调及传音系统病变 糖尿病患者神经细胞内肌醇磷脂下降,造成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同时还会引起中耳听骨链即锤骨、砧骨、镫骨关节硬化和镫骨肌病变。内耳微循环障碍,致组织慢性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耳蜗神经继发性退行性病变。
  
  5.遗传因素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一耳聋综合征中起主要作用,在母系遗传性糖尿病合并耳聋的患者中,存在着线粒体DNA的突变,线粒体突变影响线粒体功能,引起内耳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听力减退。另外糖尿病并发症(微血管病、外周神经病、肾病)或多或少对内耳产生一定影响。
  
  糖尿病听力损害防治措施
  
  1.积极控制血糖、血脂。在糖尿病的治疗中,除了通过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外,还应注意饮食、运动及自我监测,严格控制机体总热量的摄入量,调整饮食结构,提高饮食中纤维素的含量,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在6克以下,限制饮酒;坚持长期、适量、规律、持续的慢性运动;自我监测血糖、尿糖、体重、血脂等,通过对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基层医务人员等的教育,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良好治疗。
  
  2.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听力损害。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症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症的病变部位关系到肺、胃、肾,以肾为主,而糖尿病伴耳聋患者表现不同程度肾衰所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自由基增多、微量元素失调等,同时伴血液流变学改变。因此主要通过补肾法改善内分泌功能、清除自由基,结合活血化瘀疗法防治糖尿病性听力损害。
  
  3.由于糖尿病耳聋的内耳病变的不可逆性,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着重控制血糖外,更应倡导避免一切加重内耳病理进程的因素。避免长期接触噪音,少吃饱和脂肪性饮食,预防老年性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现高频听阈下降,应服降胆固醇药、血管扩张剂及大量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E。耳聋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佩戴适当型号的助听器,使患者能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
  
  4.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生活和工作中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过于安逸,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情绪。
  
  编辑 安 然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而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时,普遍面临着一项艰难的选择——是使用胰岛素还是使用口服药?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适合这位患者的药。有的患者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有的则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少患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长期口服降糖药安全吗?会不会损伤我的肝功能或肾功能?为什么我要打胰岛素?究竟
期刊
为使更多病友不再上当受骗,避免既耽误治疗时间又导致病情不可逆转的恶果,我建议大家都来当“打假”斗士。  我在1997年患心肌梗死前,曾吃过4个月的某降糖纯中药胶囊。再次去购药时,卖药的医生说:“刚收到治疗合并症的系列药和有关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你拿回去看看,自己选一下,看哪种药适合治你的病。”我回家一看,该药的成分里还有优降糖,这怎么是纯中药制剂呢?我就去找她说:“要么你现在就停止电台讲座,因为
期刊
前不久,香港著名女演员沈殿霞不幸病逝。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就有很多关于她病情加重的传言,然而得知她真的猝然而逝,还是令人倍感惋惜。在成为世人关注的明星人物的同时,娱乐圈的艺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满额,是什么夺去了“肥姐”的生命呢?    2008年2月19日,深受观众喜爱的香港著名演员、主持人沈殿霞因病去世,享年62岁。众所周知,“肥姐”生前一直深受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折
期刊
我是一名有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今年66岁。目前我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无并发症,也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种情况已持续了近两年。回顾10年“抗糖”路,我也曾走过弯路、上过当、受过骗。在学习《糖尿病之友》之后,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糖尿病之友》是糖尿病患者的正规教材。我是因为无知才得了糖尿病,但绝不能死于无知。基于这种想法,我渴求“良药”,渴求健康。但现在有许多针对糖
期刊
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行的小本子。里面记载的几万条的治病信息和人生格言,都是它们的主人钟筠贞老人多年来慢慢搜集整理的。钟筠贞老人一生从事图书发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发挥余热,她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小型资料馆。老人说,这些小本子都是她的“宝贝”,是她防病治病的科学依据,也是她老有所乐的精神食粮。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新的知识,同时她的糖尿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她说,这就
期刊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多数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则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因素。长期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可进一步加重两者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使用胰岛素的原因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量每天约50单位,基础状态的分泌量占一半,其余一半为每次进餐后爆发分泌,每次分泌约6-8单位。不过正常人的胰腺有很大的贮备能
期刊
经常会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问医生,当肾功能严重受损已有临床表现时,究竟应该选择哪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肾脏替代治疗是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患者,应该说以上两种方式均可以收到明显疗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医疗条件等来做综合考虑。    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方法 
期刊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对待胰岛素存在明显的误区。一方面,很多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种种顾忌;另一方面,随着糖尿病知识的宣传,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知道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上有些夸大的长期服降糖药物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的宣传,有些患者认为反正早晚都要注射胰岛素,往往一开始就要求医生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坚决拒绝口服降糖药。这实际上代表了目前关于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两种极端态度——
期刊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下降,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病人在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B细胞的功能实际上就已剩下不到50%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细胞功能会进一步下降。但我们常常不知道患者何时出现B细胞功能的下降,而诊断又通常太晚。  一旦诊断2型糖尿病,就应同时改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控制血
期刊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所谓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际上很多人的病程已经有数年历史,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损害程度,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等,都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和/或用药选择。因此,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和降糖药物的选择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病程,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存在的范围与程度,进行合理选择。    欧美专家的用药共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