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成果,但也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不高,甚至出现了不少的误区。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有效整合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8454(2008)20-0032-03
  
   一、引言
  
   从2004年起,全国各地有序地推进新课程实验,目前已基本形成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在信息化的今天,各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通过几年的实践,在课程改革中,借助信息技术的确取得了许多成绩,收获了不少成果,但是,各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实施时出现偏差,甚至面临着“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处境。例如:仅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局限于改进教与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更多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老师的教,而薄弱于辅助学生自主的学;只关注整合的形式而忽略整合的有效性;缺乏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有效整合的评价方法研究。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向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笔者自2001年开始参与英特尔未来教育这个公益培训项目,该项目重点是帮助教师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和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恰好与目前的课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一致,笔者作为江苏省的首批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主讲教师,经过6年的培训和实践,在徐州市完成了近3000名学科教师的培训,通过几年的培训实践和学员反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方法及有效性有一些心得与各位一起分享。
  
   二、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这三个属性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而是逐步递进的:新型教学环境的建构是为了支持新的教与学方式,新的“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任务与学科教学课程的目的、任务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过程这个基本环节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更不是被动的融入,而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有效性整合的途径探索必须在对整合的内涵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1.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研究很多,如: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大整合论”中指出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信息技术要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一线老师和教研人员提出的是“小整合论”,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我们所讨论的也是这种“小整合论”。不管是基于哪种整合论,我们都发现目前的研究陷入了困境,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没有高层次的融合和主动适应,仍然是传统的辅助教学的观点,没有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整合的“效益”大打折扣,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一些一线老师开始呼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
   2.有效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质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体系和模式。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不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重点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
   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整合的三个特征,而且要强调各自的特征和继承性,在整合中并能不丧失各自的特征。有效整合同时也是一种和谐,整合的对象和被整合的对象彼此适应这种和谐,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 1>2的效果,这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必须探索出有效的整合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和优势,同时,还必须探索并建立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评价体系。
   1.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模式
  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当采用以下几种整合模式,以提高有效性。
   (1)“合作式”学习模式
  “合作式”学习是在讲授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群体合作学习模式,旨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协商讨论、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2)“竞争式”学习模式
  “竞争式”学习模式是指两个或多个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针对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的“看谁能够首先达到目标”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通过网络设置竞争的目标与环境,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然后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内在的构建,以此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体探究的能力。
   (3)“课题式”学习模式
  “课题式”学习模式旨在借助网络,以“课题任务驱动”的学习形式进行。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生围绕课题任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题运作,把有关知识和能力要求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相关知识。
   (4)“辩论式”学习模式
  “辩论式”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对教学中涉及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双方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然后由教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学生可以浏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利用BBS、E-mail邮件进行观点的交流与争辩,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对错,同样也可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任何问题并期待别人的问答。
   (5)“发现式”学习模式
  网络环境中的“发现式”学习模式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学生使用课件,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发现式”学习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和昂贵的设备,利用现成的网络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功能、QQ、MSN等聊天工具就可实现。
  2.探索并总结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评价体系
   如何有效地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形成完整的有效整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指导性的作用。目前,中央电教馆的“十一五”课题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课题,这需要全国的专家、学者及一线老师们的共同努力。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检查整合的有效性。
  (1)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
  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体现出学生乐学爱学,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需要关注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需要关注学生有无成就感的获得。学生要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地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精彩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从教师的精彩到学生的精彩,乃课堂的真情真谛。
  (2)从广泛的认知范围到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下,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介入可以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图文音并茂的文献资料。在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认知范围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课堂无边无际地扩展,学生局限于一些材料的堆砌而无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所谓深层次的认知体验,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和有根据解决别人质疑的能力。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学生自主组织的信息的能力,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看学生的行动、作品、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
  (3)从技术越多越好到技术越有效越好
  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好、多新,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合理应用,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从技术越多越好到技术越有效越好,就是要求在整合课堂教学的开展中: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思维活一点、认知深一点;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灵活一点。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要切实注意整合的有效性,灵活采用有效整合的模式可以促进整合的效果,探索并执行有效整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指引或调整整合的方向,提高整合的有效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实践创造出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来。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更佳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旨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DB/OL].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blending.htm
  [2]肖川.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M].人民教育,2003,12.
  [3]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4]林华玉,卿平海.中学教育整合模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
  [5]吴洪健,倪男奇译.Priscilla Norton
其他文献
AMD公司于1969年在美国加州硅谷成立,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市场.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为客户带来最佳的体验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农村中小学实现信息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农村中心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0-0075-02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地处区政府所在地——黄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由1所中心校和8所完小构成,共有教职工300余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JWA after hemin and (or) thermal stress exposure,we treated K562 (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 cells) cells with different dose
小麦遗传差异的研究对于小麦种质资源评价、品种权益保护和种子纯度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鉴定小麦新品种杂株类型并构建其指纹图谱,不仅有助于小麦新品种繁育推广,也有利于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对小麦新品种豫农202的杂株类型进行鉴定,旨在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上弄清楚小麦新品种豫农202杂株的遗传差异特点,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19个小麦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prognostic role of preoperative serum carbohydrate antigen(CA) 19-9 levels i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cholangioc
水稻叶的表皮细胞具有“角质—双硅层”,一层是在表皮细胞壁与角质层之间,另一层是在表皮细胞壁内与纤维素相结合,这种“角质—双硅层”可保护植物免受菌丝入侵,并减少叶面
黄以卫首先从发展历程、数字化校园结构和改善之处三个方面对普教信息化建设阶段展开了分析.大致内容如下:1.教育信息化的三个发展历程:a.计算机等IT设备的建设;b.网络化校园
摘 要: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所小学的调研,了解目前该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并归纳了信息化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信息化教学;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454(2008)20-0029-03    一、前言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
水稻小穗着粒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与单株穗数、小穗数和粒重等有密切的联系。该性状在密穗品种与疏穗品种杂交的 F_1值高于双亲平均值,F_2群体分布呈近正态分布的曲
本研究以高蛋白的大豆品种齐黄26和低蛋白的滑皮豆为亲本,杂交获得含17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通过Mapmaker3.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8个连锁群的分子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