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andre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
  20世纪
  90年代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但高职教育还不能完全顺应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优化升
  级发展所需,人才培养还没有完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脉动。突破我国高职教育目前的发展瓶颈和症结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双赢合作的切入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沈雕(1981-),男,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电子信息高职教育园校互动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BJY05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34-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
  20世纪
  90年代进入发展“快车道”以
  来,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
  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没有完全顺应我国经济转型特别是产业优化
  升级发展所需,人才培养还没有完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脉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一
  致共识。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
  校企合作,但是国家主导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和体
  制方面依然存在瓶颈,校企合作的大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
  变。因此,在政府法规政策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行业企业参与
  还很不积极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自己拯救自己,积极行动起
  来推进校企合作。这需要认真分析当前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
  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找准双赢合作的切入点,真正
  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我们校企合作面临很多观念和意识上的障
  碍,除整个社会认为企业与学校是相互独立、没有太多必要进行
  交流的两个领域之外,企业本身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也缺乏客观的认识。不少企业对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理解还停留
  在简单的“人才培养与接收”层面,没有意识到人才培养也需要
  校企合作共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所急需的人才,也没有意识
  到学校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服务、工艺革新和产品开发等应
  用问题,更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还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
  力。因此,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得不到直接的利益和
  现实的好处时,是不愿意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的。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也缺乏准确的认识和足够的信心,认为
  政府应该是推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的主角,而自身
  则是“敲边鼓”的配角,同时,由于不少学校在寻求校企合作中受
  到挫折,丧失了通过自身努力寻求合作的勇气和斗志,于是开始
  等待国家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等待校企合作大环境的改善。
  另外,部分教师的观念和意识也还不到位,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
  负担和不必要的麻烦,认为学生顶岗实践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
  序,同时增加自己的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愿意更不会主动去促进
  校企合作。其实,从产业发展全局角度看,企业和学校同处一条
  “生态链”,校企合作是双方共生共荣的最佳选择和有效途径。
  2.利益问题。企业如果全程参与校企合作,就需要协同学
  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开发、课程设置、日常教学、
  基地建设等项目,还要为学校捐赠设施设备,组织接收师生实习
  实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较大,企业没有大决心是很难做
  到的。企业如果投入之后,不能够得到政府有关优惠政策或财
  税减免支持,也不能够很快地获利于校企合作,因为企业投入回
  报周期相对较长,或者其回报不一定是以实物体现,这势必会影
  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同时,高职院校派学生和教师
  到企业顶岗实习,不仅要给企业支付费用,还会产生学生保险、
  物流费用等。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需要支付
  不低于甚至远远高于本校教师的劳务费,而政府的补助和投入
  没有增加,学生学费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成本实际上在不断攀
  升,这给经费已经捉襟见肘的高职院校造成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優势问题。企业愿意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参与人
  才培养、应用研究和基地共建,是谋求从合作中受益,从合作中
  弥补自身不足。但现在不少高职院校缺乏让企业倾心的优势,
  企业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直接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够完全符合企业需
  求标准。企业希望学校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但学校难
  以破解产业发展中的应用难题。例如,不少高职院校缺乏对
  教师参与经济社会应用研究服务的政策激励和考评机制,教
  师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
  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热情不
  高、能力有限,不能很好解决企业一线的实际问题。同时,真正
  能够从校企合作中给学校投入大量设备、开展前沿技术指导、
  接收大量师生实习的企业也为数不多,还可能存在较大区域跨
  度,如学校在西部地区,而专业方向对口大企业在东部地区等具
  体问题。
  4.责任问题。校企合作共同投资建基地、搞研发、办企业,   投资必然存在风险,包括财物安全风险、投资收益风险等,双方
  的责任如何界定,如何实现风险共担和风险转化是确保合作关
  系健康和合作利益安全的重要问题。同时,校企合作一项非常
  重要的内容就是人员双向交流,企业派人到学校参与教学和实
  践操作指导,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应用服务和顶岗实践,期间
  出现的安全事故责任由谁担当,是合作双方都不愿意面对的现
  实问题。另外,组织大批量的学生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顶岗实
  践,由于学生缺乏安全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管理或者因操
  作不当往往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意外事故,经常会给合作双方
  带来不可避免的诸多麻烦。因此,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以及出现意外事故前后的风险规避和责任划分,需要合作双方
  建立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模式
  1.人才共育。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是校企双方最灵敏的契
  合点,也是能够让企业直接受益的合作项目。在校企合作大环
  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企业还没有真正积极融入校企合作的
  情况下,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寻求与办学定位和特色专业对接
  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近年来,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千金难求
  一高技能人才的现象频频出现,企业招不到自己急需的人才,这
  也给企业敲响了警钟,必须改变只关注人才接受使用、不关注人
  才培养的片面观念,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可以根据
  个别企业需要以“订单培养”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培养能够直接
  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像一些学校开办的“长安班”“广达班”
  “英业达班”等就是订单培养的模式。学校还可
  “中兴
  NC学院”
  以根据几个企业对同一种职业人的需求以“定向培养”的方式为
  企业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像“数
  “汽车装配与制造定向班”
  控与车床技术定向班”等就能满足多个有相
  “电子商务定向班”
  同职业要求的企业所需。同时,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要捆
  绑在一起,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双方要共同参与人才
  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教学和管理,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
  对接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同时推行任务驱动、项目
  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校企深
  度融合共育人才,是破解“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难题的
  关键。
  2.基地共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实习实训基
  地建设,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费用高昂而且淘汰更新较快,对经
  济实力本身不强的高职院校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一般
  不主张学校大规模投入设备,而更多依赖于校企合作共建实习
  实训基地。基地共建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企业捐赠设备共建
  基地。企业产业优化升级或者设备更新往往会淘汰一些生产设
  备,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设备以企业冠名的形式建立仿真或者全
  真实训中心,用于观摩教学和实操训练。二是共同投资在学校
  建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建造厂房和车间,充分发挥教学用水电
  气、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以及校企合作生产加工制造免税收或
  低税收优势,吸引企业把厂房和生产线建到学校。企业投入设
  施设备和生产资源,实施管理监督和技术指导,实现企业盈利和
  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目前,已经有少数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建有“校中厂”,开展了产品代加工、产品开发和设计
  等多种项目,甚至有些校企合作成立公司成功上市。三是共同
  投资在企业建基地。学校在企业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把
  课堂设在企业车间,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不仅可以一定程度减
  少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而且企业选派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和
  技术指导,让企业车间成为真正的“厂中校”,能够帮助学生在真
  实的职场环境中快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大大提
  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3.资源共享。校企双方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利用的优势
  资源,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将实现双赢互惠。企业可以学习和借
  鉴校园的奋斗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和昂
  扬斗志;学校可以打造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全真或者仿真
  的职场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和竞争意识的形成,同时
  先进管理经验的相互借鉴有利于提高双方的管理效能。信息共
  享能提高校企双方的市场灵敏度,企业把職业岗位需求和人才
  需求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校,能够帮助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
  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学校把新技术、新产品或者新
  工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市场需求调查信息向企业分享,有利
  于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人员交流可以提高相互人才资
  源质量,企业派专家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可以丰富
  员工的职业经历,提高员工的人文修养和责任意识;学校派教师
  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和顶岗实践,能够拓展教师视野,增强教
  师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和技能的掌握,从而更
  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工作。校企资
  源共享还可以从图书资源、场地资源、研发资源等共享途径出
  发,真正实现校企资源整合发展,并且一定会出现“1+1≥2”的
  良好局面。
  4.责任共担。校企合作不仅面临物资安全、财产安全,还包
  括人身安全,风险规避和责任担当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确保
  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需要形成风险转化和责任共担机制。校
  企双方共同投入的设备、材料、资金,共同建设的厂房、场地等不
  仅存在着安全风险还存在投资风险,为了避免合作伙伴之间的
  纠纷和矛盾,为了规避因不可抗因素和投资亏损造成的损失,双
  方要形成责任共担机制和磋商协调机制。同时通过购买商业保
  险或者第三方担保的方式转移风险。比如有些高职学院和企业
  共同投资创办经营的实体公司,涉及大额的资金投入、设施设备
  和产品原料投资等,不仅涉及防火安全、财产安全还包括产品安
  全,如果没有形成责任共担或风险转移机制对合作双方都存在
  巨大的风险。另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
  模式要求把学生推向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真实的职场氛围,这就
  要求合作双方形成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责任共担机制和风险转
  移机制,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利益。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联动,是一项系统
  工程。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吸引行业企
  业参与,同时还要积极促进政府关于校企合作的体制改革和法
  制建设进程,以点带面改善整个大环境。我们坚信,全国三十余
  个省市、一千三百余所高职院校交织成的巨大网络,共同努力携
  手推进的校企合作事业,一定会缔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
  展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高教探索,2009(1).
其他文献
分别在空气和氮气中对水热制备的薄膜进行热处理获得了纳米棒状ɑ-Fe 2O 3光阳极。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
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缴采用较为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并没有考虑纳税人具体的负担能力。按现行的这一费用标准和扣除后的征收,并不能反映纳税能力越高纳税越多这一原则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改善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实时性,但同时也赋予了会计信息以新的流通特点,在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上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文
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中的生力军,及时收集和发布各单位研究生的研究论文(包括博士后出站报告),对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研究生论文具有综述全面、数据翔实等许多一般
<镜花缘>一书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唐傲一行闲游君子邦的故事.在这个地方,耕者让畔,行者行路,买卖公道,好让不争,处处呈现和谐文明的景象.虽然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个
一是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且呈增长之势,强度也在增大.从数量上看,根据WTO统计,在WTO成员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约每7起就有1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在2003年国外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政府创新”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和落
为解决因雷管段数配备过少而造成的爆破振动速度过大的问题,针对隧道近距离侧穿复杂建筑物群时,提出了一种采用"低段别+高段别"组合接力孔内延期,孔外高段别分组延期的起爆网
目的:探讨移动教学方式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护理本科学生132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通用能力调查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及期末考试成
当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环境和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资源大量消耗,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可以说,地球的承载能力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