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创业者才是孵化器的存在理由和使命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WE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创业者成长”话题①:
  时间:2004年5月28日
  地点:山东济南舜耕山庄
  嘉宾:(按姓氏笔划)
  王荣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
  孙大海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主委、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楠林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吴寿仁 上海杨浦创业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秘书长
  严明潮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
  徐贯华 上海市企业孵化器网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顾问
  龚伟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顾问、武汉东湖创业中心主任
  谭光 中高协创业中心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济南创业服务中心主任
  缪文靖 上海科委高新处副处长
  把几位领导、专家、权威请到一起,就一个“关注创业者成长”的话题信马由缰时,才发现:满腔对创业者的关注关爱关心,成了反思反省孵化器工作的契机和由头。创业者成长于今天的中国国度,成长于现在的政策环境,未必最好,肯定最佳。
   ——题记
  《科技创业》长期关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领域,深感这一领域生机勃勃、任重道远。但参加的所有活动、会议、论坛,都少有把主要目光放到创业者身上。凡事穷根究底都会有所发现,发现任何一样东西的存在理由,发现一样东西承载的使命。我们认为:对创业者的关注关爱、支持扶持培育才是孵化器存在的理由,才是孵化器承载的使命,才是孵化器必须为之创新不已、奋斗不止的前提条件和发展的动力之源。难怪“关注创业者成长”的话题一经提出,即刻便被本期嘉宾一致认同。
  
  谭光:关注创业者使我们压力重重
  
  刚刚完成的《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战略发展研究报告》,就是我们全力关注创业者产生压力后的重大举措。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一直对自身工作抱一种满意的态度,创业中心近几年的发展,孵化面积和入孵企业的不断增加,掩盖了许多本质的问题和矛盾。只有当我们真正去关注、聚焦创业者了,许多问题才油然浮出水面,让我们触目惊心。
  我们发现,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我们对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其实很小。他们对我们目前提供的一些服务当然需要,可他们真正需要的企业发展方向、营销管理、咨询诊断及战略规划上的东西,我们很难提供,基本上不能提供。如果中国的孵化器永远只能停留在物业加政策层面,那么国家把给孵化器的政策一夜之间都给予所有的商务楼,岂不更好,效益更大,为什么单单只给科技企业孵化器呢?
  在报告的研讨、撰写、调查、反馈中,我们渐渐知道了自身的不足。虽然这些不足还需要时间去完善和补充,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牺牲,作为孵化器,作为真正意义上对创业者、创业企业给予孵化、培育的机构,我们在关注创业者的同时,更清醒地意识到了孵化器服务水平、素质的提高提升,服务资源的科学搭配,对创业者、创业企业所需资源的积极整合。
  沿着这样的方向去安排、布局我们的工作,我们在压力重重的同时,毕竟知晓了努力的方向,问题的症结。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要想在下一轮的发展中不被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淘汰或冷眼相待,以服务创业者为导向的自身素质提升提高,已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问题和必须逾越的障碍。
  
  李楠林:关注创业者要做扎实有效的工作
  
  科技部火炬中心刚刚下发关于组织编撰出版《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企业案例报告》的传真通知,这件事做起来十分难,涉及全国几十个省市,成功毕业企业又难组织联络采编,但我们还是下决心去做,花大代价去做,其出发点也就是因为对创业者的关注。我们很想从一批通过孵化、培育然后走向成功的企业身上,检验和总结十多年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意义及其贡献,同时也寻找我们工作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于改进和完善。
  对孵化器工作者而言,我更倾向于从一件一件事落实开始,根据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纲要,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相关的措施,在措施的具体实施中,带动我们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加强我们的服务意识。
  创业者、企业家是国家的稀缺资源,是真正的创新主体,不但政策上要倾斜保护,环境上要营造改善,孵化器要不遗余力,我们还要千方百计提高全民的关注度,全社会的关注度。关注度有了,孵化器的工作做到位了,服务水平、意识不断提高了,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关注。科技部将在今年8月召开全国创业中心工作会议,这将是一次对十余年来创业中心的工作的总结大会,对未来创业中心的战略部署大会。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将更加关注创业者、企业家。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企业和企业家的迫切需求,关注创业者成长的话题和工作,一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这一点出发,今天的论坛很有价值,建议这一话题,还可以在企业里、创业者中间,资本和中介群体,广泛地论下去,以资获得更多的意见,为创业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严明潮:倾心关注创业的失败群体
  
  关注创业者的失败群体,首先是值得关注。一次创业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失败,相反,他们的二次创业可能更有价值,更有把握成功。更为重要的是,更多仍在创业途中的创业者、创业企业需要这些案例,需要这些教训,需要这些经验。
  中国的创业文化营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宽容失败的文化,我们还做得太差,太不人性,太不彻底。就整个创业文化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创业而言,失败是绝对的,成功是相对的,我们孵化器工作者必须同创业者一起正视和面对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孵化器的存在和努力,就是为了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提高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与此同时,培育和传播一种正确的成功观、失败观,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此想到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一方面是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一方面是不应该不适宜创业的呼声渐高且俨然先见之明。大学生创业的话题,换一个角度,就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话题,国家几年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甚至预支十年的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期望什么?期待什么?成功和财富。什么职业什么方式离成功和财富最近?肯定是创业。提倡倡导大学生创业,并非就是要把大批的大学生直接从学生赶到创业的领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激情都是实现就业的最优越条件。而具体到大学生创业的时候时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那是要看机会、看项目、看缘分的,因为一个创业的时机条件不成熟,就说三道四,是对大学生创业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真正担心的是:不能使家庭和国家花巨资、代价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结果都转而成了小资一族,休闲一代。
  建议《科技创业》和所有的孵化器,都把关注创业失败者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来对待,来研究,这样做,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龚伟:机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关注创业者成长”是一个务实而有创意的话题。说它务实,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关注务虚的太多。故事讲得太多,现在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兑现履行了。说它有创意,是因为看似一个正常的话题找准了提出的时机,中国孵化器建设16年了,通过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扶持,迅速成为了世界上的孵化器大国,我们王荣主任都已出任亚洲孵化器协会的副主席,我们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通过机制的完善,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真正从主体的层面、有效地关注创业者成长了。
  基于这种背景下的关注和服务,首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我们(孵化器)到底有没有能力给创业者提供当地最好的服务业态,如果没有能力提供,是什么原因。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能够提供,而且必须提供,否则,那么好的的孵化器硬件,那么好的政策扶持措施,还做不到最好的服务,岂不是成了资源浪费?
  但我们现在做到了吗?显然没有,为什么没有?可以寻找的原因很多,机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孵化器里的创业企业以绝大多数的民营为主,我们孵化器的机制应该创新跟上,否则,我们的许多问题会找不到答案。同时,是不是对创业者有足够的关注也是焦点。如果创业者的利益和孵化器工作者的利益不能挂钩,没有关系,没有一流的成长环境和付出回报,我们所谓的服务便只能停留在一个不尴不尬的层面,渐渐被不断高速成长的创业者忘记漠视,留下点点碍于情面的关系。
  关注创业者,先要关注我们自己。否则,许多东西仍只会成为一种愿望渐行渐远。
  
  王荣:软硬服务千万不可偏废
  
  就孵化器对创业者的关注而言,过去的确是硬件注重多,政策服务多。正由如此,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对科技创业的政策倾斜,得益于众多孵化器同仁的努力,中国的孵化器建设规模已在世界上形成相当影响,不断增加的孵化面积还将把这一发展趋势引向高潮。
  然而,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硬件的不断加强,对软件的服务和提升已呈现不匹配的状态。检讨我们的孵化器工作,软件已成软肋的现状已成为我们不敢不警惕的现象。
  就目前而言,我们孵化器软实力的提升应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迅速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否则,关注创业者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就会成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而终究无法实现。针对服务而言,我们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硬服务为软服务,变政策服务为咨询服务,从而真正为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起到孵化、培育的作用。
  通常意义上,硬环境的营造比软环境的营造要容易,也容易被人看见,也容易形成政绩,也容易让我们享受到利益。软环境的营造就不一样,不但难,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常被人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正因为如此,只要稍作调查,就会发现:这正是我们创业者所需要的,迫在眉睫需要的。也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各样工作才会真正感受到压力,才会在压力下寻求进步和提高,才会在进步和提高中去完成刚才缪处长所说的孵化器的使命。虽然我们知道这很难,也许在追求的过程中一批孵化器的同仁都面临被淘汰,但必须这样去做。
  
  缪文靖:关注创业者是孵化器的使命
  
  孵化器要把关注创业者放在诸多工作的第一位来认识对待,孵化器就是因培育培养创业者及创新企业孕育而生的。对中国目前的孵化器而言,我认为孵化器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创业者身上,针对创业者的不同特征,针对创业者的不同阶段,针对创业者成长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做一些调查研究和案例总结。建立在务实的调查研究之上得出的结论,才可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大培训的力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提高提升培训的水平和效果。
  与此同时,孵化器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资源,有效地整合一切社会资源。不论是政府政策、中介、投融资还是研究机构、大学管理学院等,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培育创业者的良好环境,提升培育创业者的诸多水平。在此前,孵化器网络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错,利用有效的网络平台和大学的资源对创业者进行MBA课程的培训。但还远远不够,远远满足不了创业者的真正需求。
  创业通常处于艰苦创业的非常时期,这时候的创业者往往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为了市场、资金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焦头烂额。需要我们设计更为贴切、更加实际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高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孵化器已经为他们营造了很好的硬环境和政策、基础服务环境,要不遗余力地进步过渡到关注创业者、培育创业者、培训创业者的更高层面。这样,才真正履行了孵化器的使命,也才能真正完成孵化器的使命。
  
  徐贯华:关注创业者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关注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如何关注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根本问题。孵化器应着重关注的是科技创业者,因为“科技”的前提,所以我们有必要锁定自己关注对象和范围。一旦范围锁定,就是方式方法的研究探讨了。
  科技创业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大,发展速度快,对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正因为如此,孵化器以及全社会对科技创业者的关注就应该从这些方面进行聚焦,尽量降低风险,尽可能提高成活率,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观,不惜一切地改善人才环境,培养培育更多的人才。
  针对具体到孵化器的关注和工作,我认为首先要有重点。现在的孵化器普遍企业多,服务人员少,面对这样的事实,权宜之计是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方面,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杨浦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都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是抓培训,对孵化器和创业者而言,不论原来的学历有多高,都必须接受更多的培训,知识是在不断淘汰打折的,没有新知识进来,老知识出不去,没有新陈代谢,很快就会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培训必须持之以恒地做,不论被动也好,主动也罢。
  为了方便上述的关注和培训,为了使之更具良好的效果,我建议已经做得比较大的综合型孵化器,多考虑一下专业化之路,哪怕就是还在原来的一栋大楼里,也可以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孵化氛围。这绝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构想,绝对是产业链、平台合作、信息共享的未来发展需求。对此,孵化器不妨多加研究、关注。我们此时此刻对创业者的关注,其实就是关注如何才能为创业者做更多更有效更扎实的具体实事,离开这一点,都不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孙大海:孵化器首先要被孵化
  
  关注创业者的确应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对待。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或许还不仅仅是关注度不够的单一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真正有意义地关注。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发现我们的孵化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还远未达到期待的标准。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即使关注度够了,创业者、企业也未必买账需要。
  我认为:从关注创业者的角度出发,孵化器要想真正完成孵化的使命,首先自己要被孵化。自己要通过种种手段和方式理解、了解创业者的所需,懂得和知道企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不做运动员,但至少得向教练员的位置看齐,否则,就会沦为拖地捡球递毛巾的工作人员一类。这里没有职业歧视的意思,是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摆正位置,因此激发我们内心的激情,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利益点上懂得我们的创业者,了解我们的创业者,帮助我们的创业者。
  这个道理我想今天也不是第一次提出来,长期的计划经济惯性的确使们形成了许多惯性思维,常常把资源和动力等同于能力和水平。至少在我们孵化器领域不能有这种惯性思维作祟,因为我们每天都直面众多的创业者、创业企业,他们拥有着我们未必具备的知识水平、技术才能、思维方式和冒险精神、学习心态。他们不愧为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更新和创造着新的文化,新的世界观。跟他们一起并因孵化而共同成长,是我们孵化器工作的莫大荣幸。只从这点出发,我们都应该在感情倾注的同时,努力学习,拼命提升,在拥有政府政策资源的同时,还拥有更多个人知识、能力方面的资源,真正有效地关注创业者,关注他们的创业、成长和成功。
  
  吴寿仁:一切为了成就创业者的事业
  
  创业中心,实际上就是创业者中心。创业者是创业中心存在的理由。所以创业中心的天职就是关注创业者、服务创业者,满足创业者的各种需求,从而促进创业者实现创业的理想,成就创业者的事业,帮助创业者成功。关注创业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我想,关注创业者,说到底就是一切为了成熟创业者的事业。所谓关注,热心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实际行动,都要以创业者为关注的焦点。
  从感情上,创业中心要有爱心,把创业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要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创业者,关心他们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关心创业团队的团结和谐,关心创业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与创业者同甘共苦,在创业者得意的时候激励他们,鞭策他们;在失意的时候安慰他们并鼓励他们战胜困难、闯过难关。
  从条件上,要努力降低创业成本。创业要发生种成本,包括办公场地租金、物业管理费、人力、资金、时间等。一般来说,提供比较廉价的办公场地、使用方便和使用费比较低的公共设施,承担一些公共服务职能以减少企业人力支出等,是创业中心最基本的功能、最基础的服务。尽管对创业者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有限,但能够降低创业者一些成本。降成本就是增效益、降门槛,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
  从具体做法上,要了解创业者,摸清创业者的需求。由于创业者的个性、经历、学识、知识以及所拥有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不同,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同,对创业中心要求的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也不同。因此创业中心要因创业者个性、知识、所从事的技术领域、创办企业的规模及其组织形式等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即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创业中心作为一个市场组织,应从创业者的需求出发,以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引导创业者的需求为己任,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努力成熟创业者的事业。
  从理念上,关注创业者及其企业的发展。对创业者来说,在创业中心创业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降低创业的风险。创业中心要为创业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创造成就事业、实现成功的条件,协助创业者整合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资源。要通过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为创业者引入新的知识,提高创业者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弥补其知识的不足;通过有效的服务,帮助创业者借力借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发展;借助创业中心的良好诚信资源,突破融资、市场开拓等瓶颈,获得创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客户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所需要的,扩大了创业者的发展空间、助其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降低了创业的风险。
  从发展方向上,要引导创业者健康创业,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长命企业。创业中心关注创业者并不是不问条件地牵就创业者,溺爱创业者,而是引导创业者遵纪守法、遵循企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防止走入歧途。引导创业者兼顾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投资者的利益、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员工的利益,避免顾此失彼,克服追求短期利益和小富即安的消极思想,使创业者及其创业企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其他文献
应永伟是那种很文气的企业家,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创业,但应永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特有“文气”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就了上海申菲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今天的辉煌;不仅如此,上海申菲在这种“文气”的引领下,会走得更远、更好……  回想起当初辛酸苦辣的创业历程,应永伟有很多心里话如骨鲠在喉,尽管,任何的言语在创业的“血与泪”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血与泪的创业    应永伟原
期刊
有人说创业是年轻人的事,的确,在这集故事中创业者以年轻人居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与激情。但我发现,创业中人其实也不乏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近古稀,而且他们同样是雄心勃勃。可见,创业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能有一颗创业的心。  还有人说创业需要依赖财力的支持,的确,有的创业者是依靠了风险投资的帮助,有的甚至堪称“资本运营”的高手,但也有的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并尽量减少对外来资金的依靠而取得成功。原来,创业并没有
期刊
2004年3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上,一直垄断尖端的振动试验台市场的美国、英国、日本厂商,大惊失色,惊呼“狼来了”,令他们惊恐不已的“狼”——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创立9年的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世界第6家有能力生产16吨级振动试验台的厂家。  只有120名员工的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缘何令西方社会震惊?它的成长之路给人以哪些启迪?    辉煌的发展历程    国有大厂
期刊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特别之处不只在于他们太年轻,更在于他们涉世不深,没有工作经验,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为人处世等还不够成熟。不经过工作的磨炼,跳过“职员”阶段,就直接去做“老板”,他们能做好“老板”吗?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当“老板”所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道理很简单,创业的大学生们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步积累,以自己的经历去体会,去思索,不断悟出当“老板”
期刊
对今天的创业者、企业家而言,团队的重要已无须多言。  但在小企业如何长大中,团队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却不少。在本期特别关注“小企业如何长大”的“团队篇”里,众多的案例和撰写者的多侧面多角度分析,一定可以带给读者颇多启示和感慨。仔细归纳团队问题,可以发现,小企业在长大的过程中,团队也随之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充满哲理,认真揣摩更觉意味深长。  首先,创业者在最初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团队的作用相对不那
期刊
创业团队是企业创立发展乃至成功长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的核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优势互补、专业能力完美搭配的“异质性”创业团队是保持创业团队稳定的关键。在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成员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创业的成功性越大,这种互补将会有助于强化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 
期刊
成功的战略目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指出了前进的总方向,保证了团队在行进中不会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而迷失,从而避免走弯路;然而,战略只能保证“做正确的事情”,目标的最终实现,靠的是团队的执行力,保证“把事情做正确、做好”。如果我们说企业的发展有20%靠企业的战略策划,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相对于战略而言,执行是对一个团队的真正考验,当然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形成的标志。战略是明确的方向,执行
期刊
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初期,大多是碍于面子,没有明确提出将来具体的规范化运作方案,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开始为利润怎么分配等问题而发生争执。  为了避免创业团队在今后的组织行为中因为利益分配、企业决策等方面产生分歧,在创业团队形成之初,应该通过公司章程或者协议的方式,确定公司发展目标、业务领域、出资及退股原则、利润分配方法、分歧解决原则等等。    案例一:规范运作的典范——上海复星
期刊
很早以前,我们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今天,在创业者展示自己的平台上,却又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有联合其他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技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但纯粹的只是整合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技巧和经验,而在必要的、需要为企业的远景规划时、或者是成员之间有了矛盾时忽略、忽视了沟通,那企业还是会
期刊
积极的创业文化,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鼓励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开拓进取、积极向上(其中包括商业冒险的勇气和激情),容许失败和面对失败,具有团队精神和学习精神,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精神与商业精神相融合,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融合,通过知识价值的发掘实现商业梦想。    案例一:创建企业文化指引微创成功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是由留美科学家常兆华博士等人于1998年创办的,从事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