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透明沟通的平台——团队的桥梁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我们就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而今天,在创业者展示自己的平台上,却又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只有联合其他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技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互补,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但纯粹的只是整合创业团队成员之间的技巧和经验,而在必要的、需要为企业的远景规划时、或者是成员之间有了矛盾时忽略、忽视了沟通,那企业还是会成为一盘散沙,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只有重视在时时刻刻不要忽视沟通,这样才能使得团队应付多方面的挑战,发挥团队的协作能力,产生合力大于单力的效果,也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1+1>2的效果。
  
  案例一:有效沟通成功营造英塔团队
  
  组建于1996年的汉莎航测集团上海英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是搞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开发。其中高级管理层只有5人,这是核心团队,而作为核心团队里的核心人物——总经理程东对团队之间的沟通如是说:有效的管理团队是建立在真正、有效的沟通基础上的。其中高级管理层只有5人,这是核心团队,是团队的第一层次,与他们的沟通我每天都会进行,充分地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与动态,有什么问题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部门经理属于团队的第二层次,一般来说与他们的沟通,我则会选择在合适的时间一起吃顿饭,进行一次非正式的交流;其余的一般员工是团队的第三层次,我们偶尔会个别的联络,或是在企业的活动上进行沟通。但,不管是怎样的沟通,我都会尽量使沟通在一个真正、有效、透明的平台上进行。我认为,只有真正的坦诚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也才是维系团队、建设团队乃至团队文化的关键,没有沟通也就没有真正的团队。
  
  案例二:团队领导是一个“沟通”的角色
  
  成功的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交大铭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何恩培认为,他在企业里扮演的是一个“导演和教练”的角色。作为领导者,当大伙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可能会告诉其他人方向可能要调整一下,当大伙在埋头苦干的时候,领导者可能要求他们更换一种方式,在某种方式不对的时候更要鼓励大家探讨一些新的方式。
  他认为自己最擅长做团队中每个人的一面镜子,对照一下就知道团队下一步该怎么做了。“比方说领带打歪了自己不知道,当面对镜子的时候他就知道了,因此并不需要我绝顶聪明,我只要做好一面镜子,做好一个交流者,沟通者。”
  
  有效及时的沟通是企业得以长大的桥梁
  
  有人说:“沟通就是,我说的便是我所想的,怎么想便怎么说,如果团队同伴不喜欢,也没办法!”从目的上讲,沟通是磋商共同的意思,即队员们必须交换和适应相互的思维模式,直到每个人都能对所讨论的意见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说简单点,就是让他人懂得自己的本意,自己明白他人的意思。我们认为,只有达成了共识才可以认为是有效的沟通。团队中,团队成员越多样化,就越会有差异,也就越需要队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而我们上面的两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企业得以健康、良好的发展,创业团队之间必须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也许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使得我们都习惯把什么东西都藏在肚子里,任凭其他人去猜度。而外国人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什么事情都喜欢开诚布公。这样文化教育的结果,使得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里普遍都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相互理解不够的问题。
  而在创业团队中,有不同的意见不说,有好的建议也是宁愿它烂在肚子里,这样做的结果及其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企业分家的话,只能说害己又害人。只有把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技巧、能力和自己的伙伴相互沟通,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们从很多成功企业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沟通可以产生凝聚力,能把成员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能明白对方真正的想法,能了解业界的一些动态,能正确的为企业把脉,能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怎样进行有效及时的沟通?
  
  三个和尚的故事后来大家又做了一个新的演绎:他们每一天都是只顾自己,结果很多天都没有水喝了。在某一天的晚上,他们又累又渴,躺在地上睡着了。而这时寺庙失火了,他们虽然又累又饿,但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他们在情急之中居然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合作,结果大伙在集体的力量中被扑灭了。
  而这时,他们也终于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必须联合起来。同时他们也明白,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所以他们才差点葬送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同样,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发展的阶段,作为企业的核心领导人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那么对企业的打击也是致命的。有可能你的企业本来是领先于这个行业的,但现在却被竞争力更强的企业超过了。只因为人家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沟通需要以诚恳为基础。首要的便是将心态放平,自然而然,将沟通简单化;不要太势利,为沟通而沟通,把它当成一个任务,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真正、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愿自觉,甚至就是自我的需求。也就是说,在沟通中要确证对自己的诚实,尊重自己的感受。这种沟通才不会是单纯的浪费时间,而成为了一种工作,一种快乐的工作。通过沟通使大家能够相互理解,产生共识,形成合力。并且沟通者还必须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一定要让对方把自己想说的、想讲的话说出来,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并且倾听者必须克服个人偏见、先入为主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障碍。
其他文献
过去在中国创业领域非常活跃的风险投资企业大多是海外风险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或者是规模有限的国内产业投资基金。与传统的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是,维众投资机构致力于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风险投资品牌,这个机构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立、自己管理的风险投资企业,目前已经吸收了超过7000万美金的海外基金,而且只投资于中国大陆这个区域。  今天的中国,不但成为了全球产业投资的热土,也正在成为风险投资企业逐步关注的
期刊
人物简介:  于正刚,45岁,1981年山东大学化学院毕业,并留校参加工作,1996年创办“济南明顺光电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万,2000年创办“山东明顺光电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并进入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企业,2004年新增资金260万,从创业服务中心毕业。  同于正刚聊天,反复轮回着一个创业企业在谨慎与大胆的发展中的平衡问题。对于总而言,1996年能从山东大学那样一个优裕的环
期刊
应永伟是那种很文气的企业家,也许有人会以为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创业,但应永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特有“文气”创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成就了上海申菲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今天的辉煌;不仅如此,上海申菲在这种“文气”的引领下,会走得更远、更好……  回想起当初辛酸苦辣的创业历程,应永伟有很多心里话如骨鲠在喉,尽管,任何的言语在创业的“血与泪”面前,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    血与泪的创业    应永伟原
期刊
有人说创业是年轻人的事,的确,在这集故事中创业者以年轻人居多,因为年轻人有冲劲与激情。但我发现,创业中人其实也不乏中老年人,有的甚至已近古稀,而且他们同样是雄心勃勃。可见,创业并没有年龄限制,只要能有一颗创业的心。  还有人说创业需要依赖财力的支持,的确,有的创业者是依靠了风险投资的帮助,有的甚至堪称“资本运营”的高手,但也有的是靠自己艰苦奋斗并尽量减少对外来资金的依靠而取得成功。原来,创业并没有
期刊
2004年3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上,一直垄断尖端的振动试验台市场的美国、英国、日本厂商,大惊失色,惊呼“狼来了”,令他们惊恐不已的“狼”——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创立9年的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世界第6家有能力生产16吨级振动试验台的厂家。  只有120名员工的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缘何令西方社会震惊?它的成长之路给人以哪些启迪?    辉煌的发展历程    国有大厂
期刊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创业群体,其特别之处不只在于他们太年轻,更在于他们涉世不深,没有工作经验,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为人处世等还不够成熟。不经过工作的磨炼,跳过“职员”阶段,就直接去做“老板”,他们能做好“老板”吗?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当“老板”所遇到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道理很简单,创业的大学生们是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逐步积累,以自己的经历去体会,去思索,不断悟出当“老板”
期刊
对今天的创业者、企业家而言,团队的重要已无须多言。  但在小企业如何长大中,团队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却不少。在本期特别关注“小企业如何长大”的“团队篇”里,众多的案例和撰写者的多侧面多角度分析,一定可以带给读者颇多启示和感慨。仔细归纳团队问题,可以发现,小企业在长大的过程中,团队也随之在不断演变,这种演变充满哲理,认真揣摩更觉意味深长。  首先,创业者在最初创建企业的过程中,团队的作用相对不那
期刊
创业团队是企业创立发展乃至成功长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公司人力资源的核心。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优势互补、专业能力完美搭配的“异质性”创业团队是保持创业团队稳定的关键。在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成员之间的知识、资源、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优势。成员的知识结构越合理,创业的成功性越大,这种互补将会有助于强化团队成员间彼此的合作。 
期刊
成功的战略目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指出了前进的总方向,保证了团队在行进中不会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而迷失,从而避免走弯路;然而,战略只能保证“做正确的事情”,目标的最终实现,靠的是团队的执行力,保证“把事情做正确、做好”。如果我们说企业的发展有20%靠企业的战略策划,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  相对于战略而言,执行是对一个团队的真正考验,当然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形成的标志。战略是明确的方向,执行
期刊
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初期,大多是碍于面子,没有明确提出将来具体的规范化运作方案,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开始为利润怎么分配等问题而发生争执。  为了避免创业团队在今后的组织行为中因为利益分配、企业决策等方面产生分歧,在创业团队形成之初,应该通过公司章程或者协议的方式,确定公司发展目标、业务领域、出资及退股原则、利润分配方法、分歧解决原则等等。    案例一:规范运作的典范——上海复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