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摩擦因数“μ=tanα”在斜面上的典型运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z7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表达式为Fμ=μFN,Fμ的大小只与接触面材料决定的动摩擦因数μ和正压力FN有关,方向与FN垂直,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Fμ的大小与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如图1所示,滑动摩擦力Fμ与支持力FN的合力F全反=F2N F2μ=FN1 μ2被称为全反力,与正压力FN成正比.支持力FN与全反力F全反的夹角α被称为摩擦角.tanα=FμFN=μ,即摩擦角α=arctanμ,与正压力FN的大小无关,只要相对滑动,摩擦角α就被唯一确定.全反力与支持力的夹角(摩擦角α)不因支持力、运动状态和位置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下面在滑动平衡态下巧用全反力等效代替所施加的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利用这个全反力的特殊(方向)唯一恒定不变来处理有关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滑动摩擦的问题.
  1 α=θ(斜面的倾角θ正好等于摩擦角α)
  1.1 物体将沿斜面自由匀速下滑,全反力F全反恰好竖直向上,斜面对物体作用的全反力F全反与物体所受重力mg是一对平衡力
  例1 如图2所示,质量不等的盒子A和物体B用细绳相连,跨过光滑的定滑轮,A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B悬于斜面之外而处于静止状态.现向A中缓慢加入沙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子拉力逐渐减小
  B.A对斜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C.A所受的摩擦力一定逐渐增大
  D.A可能沿斜面下滑
  解析 因为盒子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斜面的倾角θ正好等于摩擦角α,所以没有绳子牵引时,沿斜面向下滑动(向下运动的趋势),盒子A所受的全反力F全反竖直向上(包括临界状态静止),与重力mg是一对平衡力.而当绳子牵引盒子A时,物体只存在沿斜面的静摩擦力,方向存在两种可能:①当mAgsinθ  析评 盒子A无牵引时,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全反力F全反与重力mg是一对平衡力,(临界状态)运动趋势沿斜面向下.在绳子牵引下,只要开始就满足mAgsinθ≥mBg,即随注入沙子量增加,盒子A的运动趋势单调沿斜面向下恒定不变,但是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由于恒力mBg牵引作用永远达不到滑动摩擦力Fμ=μmAgcosθ=mAgsinθ,而无法滑动.
  1.2 物体位于倾斜墙壁上相对在下,沿墙壁匀速上滑时,全反力F全反恰好竖直向下,倾斜墙壁对物体作用的全反力F全反与重力mg、外力F在竖直方向上三力平衡
  例2 如图3所示,在粗糙的倾斜墙壁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竖直向上的外力F的作用下沿墙壁匀速上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物块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B.若小物块受到墙面的弹力作用,则小物块受三个力作用
  C.若增大外力F,则小物块沿墙壁加速上滑
  D.若小物块受到墙面的弹力作用,则墙面对小物块的作用力竖直向下
  解析 小物块沿倾斜墙壁匀速上滑,平衡态也,那么出现平衡的受力有两种可能:①二力平衡,假接触;②小物块与墙壁挤压,根据重力mg、外力F的方向,倾斜墙壁对小物块的作用力只能在竖直方向向下(全反力F全反),竖直方向三力平衡,正确选项为D.
  析评 小物块与墙壁挤压时,处于滑动平衡,确定小物块受到已有两个力重力mg、外力F在竖直方向上,那么第三个力只能在竖直方向上才能平衡,这个力就是全反力F全反,这种相互作用也属于θ=α的模型.
  2 α≠θ (斜面的倾角θ与摩擦角α不相等)
  2.1 斜面对物体作用的全反力F全反将偏离竖直方向,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时,全反力F全反偏离竖直向上逆时针旋转(α θ)角
  例3 小明同学最多能提起质量为m的物体.一重物放置在如图4所示的倾角为θ的粗糙斜坡上,重物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若该同学沿斜坡向上拉一重物并使其沿斜面向上运动,则该重物质量的最大值为多少?(2)若m=50 kg、θ=15°、μ=33,拉力的方向可调整,试求该同学向上拉动的重物的质量的最大值.
  (2)同理当外力F外力与全反力F全反垂直时,小明同学使最大劲F外力=mg时,重物取最大值,如图6所示,重物重力的最大值Mg=2F外力=2mg,即M=2m=502 kg.
  析评 判断全反力F全反的方向,依据正弦定理,在力矢量三角形中求极值,可以说是比较直观、简洁的一种基本方法.
  2.2 斜面对物体作用的全反力F全反将偏离竖直向上方向,物体沿斜面向下滑动时,全反力F全反偏离竖直旋转因倾角θ与摩擦角α的大小不同而不同:①μtanθ时,顺时针旋转(α-θ)角.
  例4 如图7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沿放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的倾角为θ的粗糙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
  A.无摩擦力
  B.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支持力为(M m)g
  D.支持力小于(M m)g
  解析 根据题意物体加上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作用而匀速下滑,若不加外力F物体将加速自由下滑,所以μ  析评 根据牛顿的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直接看斜面体受到的外力作用效果,是判断斜面体运动趋势的最有效的方法.
  自然界物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往往可以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演绎、归纳、推理等思维过程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并通过对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物体的目的.直观和清晰的物理图象是物理的精髓,根据物理图象来进行思考是物理思维的核心.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怀有恐惧感,尤其是部分女生更是谈物理色变.究其原因,无非三点:第一困难来自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难懂,第二学生本身的基础薄弱、方法欠当,第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欠缺.一句话,物理知识难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有没有好的学法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有没有好的教法更大地提高成绩,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好物理的三字诀,即爱、懂、通.  1 让学生明白学习经历的过程就是爱、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在初中物理课堂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学生主体的具体实现。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启发思维、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下面笔者就研究的“
期刊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填鸭式教学和借助于更多教学辅助设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各高级中学课堂.  1 借助多媒体巧妙辅助教学  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势有两个:  2.1 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认
关于学生实验,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为了便于教学和评估,初中阶段学生必做20个实验。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
期刊
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有所改革,才能给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发展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创造性及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斜面和斜面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这类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这类问题,许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本文就此类问题以三个例题为例进行分析,提供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物体b恰能在斜面上沿斜面匀速下滑,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沿此斜面方向用恒力F1向下推物体b,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
最近参加杭州市某中学招聘教师,前来应聘的6位教师全部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课题都是《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6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一位老师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较强的开放性)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感觉如出一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多如此,故有普遍性,笔者有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1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5个概念和1个规律,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的
期刊
图1是笔者演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图。现将人教版新教材该实验的过程引述如下: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教材没有对实验进行分析,给出的结论是: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我们知道大气压强是很大的,[TP5CW35。TIF,Y#]一标准大气压作用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会产生10 N的压力。
期刊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的教材“练习与评价”环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  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  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  C.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气体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作图,比较A点与原点O的直线、B点与原点O的直线的斜率,可以很快得到体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以及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它是初中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就是控制变量法思维,是控制变量法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已学概念、相应公式进行分析、归纳,寻找不同物理量定义背后的相同规律,学生能进一步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新概念的学习提供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  2。学情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