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教学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e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获得以下几点体会:
  一、着力培养学生自己阅读的能力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更谈不上独立掌握知识的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老师是代替不了的。老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发学生的内因,让内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质的变化,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迅速增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领域,索取新的知识领悟,必然会带浓重的个性化倾向。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教学”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好这宝贵的积极性,对学生这一倾向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理解。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
  二、着力培养学生诵读中“情”的表达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
  三、着力培养学生自读中“量”的感知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笔者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四、着力培养学生精读中“巧”的领悟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21世纪的阅读教学应该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现突破口,巧妙运用突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己能读书,使学生在自学中突破,在突破中求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摘 要: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在中学生的写作中,是应用得最多的一种文体。因为它在所有文体里面,是最符合我们日常语言表达习惯的一种文体,所以无论是在在平时写作训练,还是考试作文时,很多考生都习惯于优先选择记叙文这种文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经验,本文就如何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谈几点看法和观点,以期抛砖引玉,和广大教育
近年来,安徽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推进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有效改善了全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安徽贫困人口规模大、程度深,返
默默奋斗在教学岗位上,甘愿作为“人梯”,让孩子们站到自己的肩上。让笔者放飞梦想,用智慧的钥匙,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老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更是深深震撼着笔者。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成绩与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显得犹为重要。本篇论文主要从教师个人综合能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巧用多媒体教学、设置表演式教学、提出建设性问题五个方面浅谈学生对课堂教学如何充满兴趣?有兴趣,才会主动;有主动,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学有所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教师个人魅力;学生主动性;建设性问题  课堂教学带有教师引
当前,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思维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认知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教学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好与坏,对学生能否取得并持久巩固好的学习成绩,能否获得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各方面逐渐成熟,非智力因素趋向稳定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中学地理的教学中,加强对学
延迟信号和外部异常信号严重影响微震震源定位精度,为了对它们进行有效识别,基于震源定位理论和微震台网几何特性,建立震源定位的双曲线和双曲面控制方程,揭示到时不同震源定
结合云桂(昆明—南宁)铁路典型膨胀土路堑基床综合试验段的大型激振试验,分析不同防排水层基床在极端服役环境(干燥和浸水)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服役环境影响基床
现代教育界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需要学习的科目多,也是现代应试教育的现状。这样的应试教育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为中小学生减压减负已经被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