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美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qin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寓美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的语言揭示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所以教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引导观察感受美
  感受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能力。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配有众多的插图,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助手,又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感受图画之美。如在教学古诗《村居》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想图上都画了哪些景物?学生很快就看出图上画着等景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说说你觉得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这时,学生情绪高昂,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觉得草地最美,因为草地嫩绿嫩绿的。”有的说:“我觉得杨柳最美,因为杨柳的枝条非常柔软,像小姑娘的辫子。”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初夏季节草地的美景。学生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学习课文,就觉得轻松容易了。
  三、创设情境感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运用课件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导学生一边观察桂林山水的图片,一边听课文朗诵,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画进行了整体描绘,最后让学生表情朗读,口述等,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中去。正如学生口述中所说的:他们仿佛看到了漓江的水清澈的样子,没有一点杂质,仿佛置身在桂林的山上,感受到了山的奇与险,学生得到了一次真正的美的享受。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
  四、推敲词句品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性的课文,无论哪种题材,其语言都各具特色。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小说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只要细细品鉴,便会回味出“美”来。在古代诗歌中,传神字眼随处可见,它的妙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白居易在《暮江吟》这首诗中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这里的“铺”字,不但形象的将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而且透过这个字,可以看到诗人一改前人悲秋之气,抒发赞秋之情。教学中,我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去找这种传神字眼,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个字用得好。这样,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还训练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感情朗读抒发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感情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朗读,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教师恰当指导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并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读时就能进入文章的境界,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美的感受。如我在讲读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后,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指导他们读出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段“众鸟齐飞”的图片,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象课文中的美景,激发学生内心视象,把课文中内容清晰、形象地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整节课学生都十分投入,课文内容也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六、指导作文表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首先,观察是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其次,指导是关键。指导学生学会选用准确的精当的词句,学会引用优美的语言。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讲究篇章结构的美,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常用的结构方法,如开篇点题,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方法,学生边学习边揣摩边实践,所写文章的结构逐渐具有了美的韵味。
  实践表明,语文教学徜徉在美的氛围中,按一定的审美理想教育,帮助学生发扬其审美个性,可以点石成金,可以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向课外延伸,跳出家庭学校的生活圈子,认识社会真善美,接受美的熏陶,养成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通过电针调控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的血压,比较针刺前后脉压差(Pulse pressure,PP)的变化及大鼠胸主动脉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2
目的:  卵巢组织成分复杂,原发肿瘤类型繁多且不同类型的卵巢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部分卵巢肿瘤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说明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教学对象:水平一(一年级) 教学内容:钻山洞   [案例]课始,我问:今天体育课,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情绪顿时高涨。群呼:好!什么游戏?老师快说!  师:钻山洞!  我刚说完,学生中已有人双手高搭,做出“山洞”的动作,让其他人来钻。此时,我故意不加阻止,也没有上前指导,而是用欣赏的目光观看。其他学生看到老师没有阻止,也都模仿起来。  5分钟之后,我吹响了哨声:看来,“钻山洞”游戏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大力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很容易陷入误区。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中常常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走出误区。下面笔者就来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四大误区及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1.以讲代读,喧宾夺主。有些老师无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课文的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对课文还不理解的情况下,老师就反复地对文章的内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