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石臼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06456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为江南一古村落,背靠崔嵬的群山,面迎清澈的小河。村前,有一片开阔空地,那是村子的晒谷场。因岁月剥蚀,场地已龟裂。在其一角,蹲踞着一对石臼,似两位负暄老人,静静地镇守着这一村古朴。
  石臼是农耕时代村民捣碎谷物必需的生活用具,由麻石凿成,内圆外方,配以木杵。许是多年未用的缘故,石臼光滑的内壁已长满青苔,原本粗糙的外壁因岁月流逝而变得更加沧桑。
  石臼是全村的公共用品,其工作强度与农活忙闲相对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除谷物捣碎功能外,它还是全村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春日播种,石臼闲暇,默默地守候着夏收的来临。如天气晴好,上午十点来钟,总能看见几位古稀老人,坐在温暖的石臼上,一边享受着和煦的阳光,一边絮叨着斑驳的往事。说着说着,他们便在阳光的摩挲下打着瞌睡。几只小狗也收敛起平时的顽皮和打闹,温顺地卷伏在他们的脚边,虔诚地守护者这一片温馨。
  夏秋收获,石臼忙碌。为此,村里特意在石臼旁安装了一个大功率电灯。白天,村民忙于插收,石臼负暄打盹。夜晚,石臼处便喧腾起来了。往往,这样的喧腾往往以捣米为序曲。只要有一家捣米,不到十分钟,石臼旁就会聚拢一拨妇女,有拎着布袋的,有扛着米箩的,井然有序地排成一行。他们一边等待,一边传播着小道消息。在这里,所有的听闻在此都是新闻,所有的秘密都被解密。
  大人们捶粮捣谷,我喜欢站在一旁观看,有时实在无法抵抗诱惑,便再三央求长者,模仿大人上下捣捶。因不得法,免不了将谷物溅出臼外,往往会讨来大人们一顿训斥,悻悻而去。说是离去,其实也就是在外围转一圈,因觉他处无趣,终不免折返回来,继续加入这喧闹的群体。
  兒时的我最盼逢年过节或婚庆嫁娶。每逢这样的日子,村民们总要做粑粑、蒸团子、炸糍糕等,几乎所有的美味都必须在此先杵成粉。最无法抗拒的是芝麻粉的诱惑。那香味浓郁扑鼻,经久弥远,惹得我垂涎三尺,流连忘返。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随着机械化的普及,石臼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恋恋不舍地退出了农村生活的舞台。因农田流转,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往日石臼前的喧嚣渐渐冷清下来。丽日下,偶尔还能看见几位古稀老人坐在石臼上,默默地承受着这沧海桑田般的变迁,默默地守望这一片温馨的故土。
其他文献
粤北南雄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浆田的鱼塘,上溯的村庄,弱过的书房,白胜的祠堂,鱼鲜的庵场……”民谣概括了各个村庄的显著特点,村庄因之声名远播。我的家乡在浆田,自然是以“鱼塘众多”“鱼肉鲜美”享誉南雄。  家乡浆田是“恐龙故乡”南雄盆地里的一个典型客家村庄,登高远眺,周围是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红沙岭,岭上稀稀落落生长着野草、野枣树、荆棘丛……颇有祖国大西北的苍茫荒凉。故乡红土地红沙岭近年来已渐渐
期刊
《古今海龙屯》是当代著名作家叶辛最新完成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围绕遵义海龙屯的前世今生,巧妙结合作者擅长的知青题材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战,别有新意地呈现当地杨氏家族的风云变幻,其中既有古人的气息在,同时又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感。  全书共分“现代”“明代(一六〇〇年)”“当代”“尾声”四个篇章。书中讲述了上海一位普通的书画教员黄山松,偶然间参加一次拍卖会,亲眼见证了一只青花
期刊
好饮之徒必有醉酒之事,好书之人定有“醉书”的经历。好饮之徒追求的是喝酒时的酣畅淋漓,而好书之人独爱“醉书”那妙不可言的味道。至今我还对“醉书”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刻骨铭心。  “醉书”的味道其实是对书的神住。我喜爱旧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因而每年会不远千里去一次上海,不为别的,只想抛开工作和世事,一个人静静地逛逛旧书摊。不光是声名远扬的文庙旧书市场,还有国顺路的复旦旧
期刊
晚年的祖母,喜欢凝望。  常常,久久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件物件。不是痴呆,而是安静和神往。一头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衬着她那张虽瘦枯却又精神矍铄的方形的脸。看上去,人就显得格外的蔼然而安详。  祖母起床早,特别是夏天。  天刚亮,祖母就起床了,洗把脸,然后即拿一只脚凳,坐在天井里。拐杖就放在身边;人,安静如早晨的晨光。看着家人陆陆续续地起床,忙活着天井里的活儿,祖母的脸上常常掠过丝丝
期刊
上午九点,宝宝才起来吃早饭。油煎粘糕、煮鸡蛋。他在吃,我开始泡牛奶。他见到了,大叫起来:我不吃牛奶!我说:不会强迫你吃的,我把牛奶泡好放在桌上,你想吃就吃,不吃就留着。他将信将疑,不叫了,一边吃,一边看着桌上杯子里的牛奶,嘟囔:反正我不吃牛奶。我笑笑:放心吧,吃或者不吃,你自己做主。  他把粘糕和鸡蛋吃完了。准备起身去玩。我说:爷爷不会强迫你,但会动员你把这杯牛奶吃掉;只吃粘糕和鸡蛋,干干的,胃会
期刊
一  春天,不管世间有何变化,一切顺乎自然,它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只管将心跳应和时令的足音。人生也该有如此坦荡超然,那该是何等自在潇洒!  二  “春眠不觉晓”,是因为春的怀抱太温柔了。在“不觉晓”中,睡得惬意的人们,一旦醒来,那情绪一定是饱满的,精神一定是旺盛的,就像春意浓烈的氤氲和春天喷发的大地元气,爆发出奋争之力啊!  三  春天,美丽也单纯。憨直的鸟语,稚嫩的花蕾,喧哗的小溪,没有半点虚伪
期刊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孔子、庄子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些诸子百家不仅开创了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还借助辞赋等文学表现形式,留下了众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新作《咏而归》,在抚今追昔的思想探旅中,用清逸闲适的情趣,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作出了精妙的回答。  《咏而归》
期刊
杂文家王春说,沈栖先生杂文集《边看边说》,宜在车上读。新乡杂文年会结束当天,他还特意叮嘱我。王春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以“在路上”的姿式,用心去体悟一位杂文家,在改革年代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与理解。  说实话,对曾国藩“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的说教,我并不欣赏。对王春“在路上”读《边看边说》的提议,倒符合我不循规蹈矩的性格。应该承认,对沈栖先生,我并不十分了解。对其杂文,也仅限于《杂文月刊》的阅读范围。印象
期刊
1949年5月,李敖跟着父母,从上海来到台湾,那年他14岁。父亲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职业,在台中市一中当国文教员。李敖也考取台中市一中,就读于初二甲班。  清早,李敖就和父亲一同出发,由台中西区走到北区的市一中。中午就在学校吃便当。因为初到台湾,还不知道当地的便当盒是个什么样子,就想当然地买了一个上下几层圆的饭盒。第一天上课时,李敖背着书包,手提上下多层的圆饭桶走进教室时,一下子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期刊
一  心怀“爱”的人,心态一定平和,脸相一定亲切。他不会邀功,不会叹息,也会不怨恨和张狂。常常看到,有大爱的人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所以,孔子对他的核心理念“仁”的诠释,就是“爱人”。  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量,它有非常的生命力。爱有承受苦难、拯救靈魂的功能,也是化解仇恨、摧毁自私和贪婪最有效最柔和的武器。  二  用鬼字组词,魔鬼、酒鬼、色鬼、捣鬼、见鬼、吝啬鬼、吸血鬼,抑或鬼混、鬼胎、鬼话、鬼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