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思想探索之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tao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孔子、庄子等一大批光耀千秋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这些诸子百家不仅开创了特立独行的理论学说,还借助辞赋等文学表现形式,留下了众多博大精深的思想著述。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新作《咏而归》,在抚今追昔的思想探旅中,用清逸闲适的情趣,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作出了精妙的回答。
  《咏而归》收录了李敬泽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长文一概不取,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书里,李敬泽以一个普通学者的身份,穿过中国历史的风尘大漠,越过参天入云的文化高原,在神交已久中品读着孔子、庄子等先贤们留下的不朽华章,并以边行边吟的姿态,领悟着他们思想上的宏阔和睿智,沉醉于他们文化境界上的高远和深邃。
  和著悠扬的笛声,走过小桥流水的人家,先秦的遗风已然从孔子浩大的精神里,从鱼、茶、酒的酽酽陈香里,从庄子鼓盆而歌的豁达里,漫过岁月的荒原,淌过记忆的长河,一一飘荡在《咏而归》清新脱俗的长词短句里。没有正襟危坐的严肃探求,没有故作高深的反躬自问,更没有不容辩驳的强行灌输。这场探旅欢快而洒脱,虽然不能穿越到“春秋”那个诸侯称霸的历史年代,但有那些诸子百家们留下的《论语》《诗经》《春秋》这些厚重的精神宝典,本身就是一种长情的陪伴。这些巨著,不仅是中华儒家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风光无限的史学经典。李敬泽怀着对诸子百家的钦慕,怀着对那个思想文化大繁荣时期的神往,在这些宝典里用心汲取着智慧的“养料”。没有对先贤们高深的学术思想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诘问,也很少对他们的价值理念展开专业的评判,所有的探旅只是在品读过这些宝典后,进行快言快语的有感而发。有时,李敬泽随着季节的律动,睹物抒怀,把宝典里的情境“移植”到现时的氛围里,生发出许多恬淡、洒脱的人生箴言。他向往“轻松、快乐、自由”,推崇“像古人一样,保持精神上真正的风采和风姿,以及活泼、自由的风貌”。有时,他在禅语了先贤的思想精髓后,又会把当下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并表达了一种温情的劝世情怀。他说“希望世人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在趣味里追怀古人的风致,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
  李敬泽就是这样,徜佯在《论语》《诗经》《春秋》的油墨芳香里,如一只不倦的蜜蜂,采撷着馥郁的“思想之蜜”,又用他敏锐的文字“触角”,轻轻地叩开每一个迷茫的灵魂,给他们送去成长的力量。他在钓着小鱼的安适里,在喝着清茶的那份惬意里,在品着美酒的怡然中,兴致盎然地追寻着先贤们的思想,用他们至性至纯的情趣,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李敬泽看来,鱼、茶、酒这普通的物事,作为生活中的调剂,就是一种诗意的畅享;而先贤们的儒家思想,虽然艰深厚重,却是中华文明里令人景仰的远方。于是,李敬泽就以这样一种既轻松又庄重的仪式感,将这场思想的探旅,巧妙地隐身于对鱼、茶、酒的文化品味中。深入先贤们的精神世界,以瞻望的身姿,在参透中了悟,在了悟中升华,将氤氲的思想微光集聚而后迸发,以启蒙的劝谕和温良的布道,告诉人们如何使自己茫然而噪动的心灵安顿,像先贤们一样,拥有一个安之若素又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从而始终能以大度、从容之姿,去面对人生中的四季风景。
  《咏而归》以别样的方式,解读着中华思想文化史上那些恢弘的华章,引先贤之思,聚高雅之德,倡和谐之风,导惠风之气,这种巧析和教谕,既有助于领略中华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又加深了公众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这种双赢,堪称一场洗涤灵魂的思想领引,一场物超所值的文化盛宴。
其他文献
现在“上海老街”上有家茶室叫“春风得意楼”,就开在方浜中路靠近旧校场路的转角处。它的装潢倒也是古式古香的,还陈列了不少旧式家具和老照片。不过,那味道、那感觉我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太像。  其实从前正宗的“春风得意楼”并不开在方浜中路上,而是开在豫园商场内靠近九曲桥北面的那个转角处。那茶楼的楼梯口是斜开着的,正好对着九曲桥下的一汪湖水。那扶梯的每一级正面趟板上,都镶嵌着刻花玻璃镜;每一级踏板的沿口都钉有
期刊
一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寻找幸福;古往今来,试问谁个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成为天下最有福气的人呢?  有人说平安是福,小康是福,快乐是福。  有人说吃亏是福,辞让是福,沉默是福。  有人说知足常乐就是福,没灾没病就是福。  有人说正义与多才是福,德性与智能才是福。  有人说吃饱穿暖后,“难得糊涂”、不胡思乱想就是福。  年轻人热恋时信誓旦旦:能使所爱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光棍汉、“剩女”觉得
期刊
汪强先生《论贾宝玉亲自系裤带子》(原载《杂文月刊》)有点意思,此文分列三“论”,一是“论贾宝玉首次亲自系裤带子时的年龄”,汪先生认为应在贾宝玉“初试”之后,上学之前,大约13岁左右。因为“初试”那天,大腿上有“冰凉黏湿”的一片,还是袭人为他系裤带子的,而上学之后,倘若再不会亲自系裤带子,想方便时也很不方便;二是“论贾宝玉为何老大了还由丫头系裤带子”,汪先生认为与他的身份有关,他是“某某公”的后代,
期刊
几百户的大院子,不是这家有废纸箱,就是那家有旧书报,或者淘汰下来的家电、家具等,真有一个拾荒者成天忙乎的活儿。大院里的拾荒者,是一个高高廋廋的中年妇女。从她带在身边的小女孩看(也就小学高年级的样子),推测她的年龄,也应该不会很大,但看上去她好像比实际年龄,要老相一些。  其实也很好理解,她怎能不老相呢。你每次看见她,她都在忙活儿。不是扫院子,就是推着装满荒货的三轮车,或者在垃圾箱旁清理她的那些“宝
期刊
粤北南雄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首民谣:“浆田的鱼塘,上溯的村庄,弱过的书房,白胜的祠堂,鱼鲜的庵场……”民谣概括了各个村庄的显著特点,村庄因之声名远播。我的家乡在浆田,自然是以“鱼塘众多”“鱼肉鲜美”享誉南雄。  家乡浆田是“恐龙故乡”南雄盆地里的一个典型客家村庄,登高远眺,周围是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红沙岭,岭上稀稀落落生长着野草、野枣树、荆棘丛……颇有祖国大西北的苍茫荒凉。故乡红土地红沙岭近年来已渐渐
期刊
《古今海龙屯》是当代著名作家叶辛最新完成的一部力作。该作品是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围绕遵义海龙屯的前世今生,巧妙结合作者擅长的知青题材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战,别有新意地呈现当地杨氏家族的风云变幻,其中既有古人的气息在,同时又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感。  全书共分“现代”“明代(一六〇〇年)”“当代”“尾声”四个篇章。书中讲述了上海一位普通的书画教员黄山松,偶然间参加一次拍卖会,亲眼见证了一只青花
期刊
好饮之徒必有醉酒之事,好书之人定有“醉书”的经历。好饮之徒追求的是喝酒时的酣畅淋漓,而好书之人独爱“醉书”那妙不可言的味道。至今我还对“醉书”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刻骨铭心。  “醉书”的味道其实是对书的神住。我喜爱旧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因而每年会不远千里去一次上海,不为别的,只想抛开工作和世事,一个人静静地逛逛旧书摊。不光是声名远扬的文庙旧书市场,还有国顺路的复旦旧
期刊
晚年的祖母,喜欢凝望。  常常,久久地注视着某一个地方,或者某一件物件。不是痴呆,而是安静和神往。一头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衬着她那张虽瘦枯却又精神矍铄的方形的脸。看上去,人就显得格外的蔼然而安详。  祖母起床早,特别是夏天。  天刚亮,祖母就起床了,洗把脸,然后即拿一只脚凳,坐在天井里。拐杖就放在身边;人,安静如早晨的晨光。看着家人陆陆续续地起床,忙活着天井里的活儿,祖母的脸上常常掠过丝丝
期刊
上午九点,宝宝才起来吃早饭。油煎粘糕、煮鸡蛋。他在吃,我开始泡牛奶。他见到了,大叫起来:我不吃牛奶!我说:不会强迫你吃的,我把牛奶泡好放在桌上,你想吃就吃,不吃就留着。他将信将疑,不叫了,一边吃,一边看着桌上杯子里的牛奶,嘟囔:反正我不吃牛奶。我笑笑:放心吧,吃或者不吃,你自己做主。  他把粘糕和鸡蛋吃完了。准备起身去玩。我说:爷爷不会强迫你,但会动员你把这杯牛奶吃掉;只吃粘糕和鸡蛋,干干的,胃会
期刊
一  春天,不管世间有何变化,一切顺乎自然,它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只管将心跳应和时令的足音。人生也该有如此坦荡超然,那该是何等自在潇洒!  二  “春眠不觉晓”,是因为春的怀抱太温柔了。在“不觉晓”中,睡得惬意的人们,一旦醒来,那情绪一定是饱满的,精神一定是旺盛的,就像春意浓烈的氤氲和春天喷发的大地元气,爆发出奋争之力啊!  三  春天,美丽也单纯。憨直的鸟语,稚嫩的花蕾,喧哗的小溪,没有半点虚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