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因此。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那么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数学情境创设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在数学教学中尽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学习的心理环境,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使他们更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课的一开始,教师出示一个黑布袋,说:“同学们,这个袋子中放有红球和黑球一共5个。至于有几个白球几个黑球,我也不知道,现在不许打开布袋,每次只许摸一个球,然后放回去。通过这个游戏,你能猜出里面红球和黑球的个数吗?下面我们来分组做这个游戏。”这样,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具有悬疑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迅速进入到游戏活动中,展开对可能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索、猜测、讨论、归纳,使课堂教学紧凑而充满思维的活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来引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也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引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组,每组有几个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再数数校园里有几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几个班级。再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教室墙壁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让学生模拟生活买物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买东西、给钱、找钱的过程。在教学“利息”前,可让学生走入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或上网等途径进行搜集有关利息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然悟”,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善于捕捉时机,诱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疑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兴趣,从而在实践中舒展思维的网络。发现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我都能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应用性情境
教师要有意义地让学生多接触“融于生活的数学”,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只作简单加工的现实问题,把参与知识“再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问题的发生、提出、加工、解释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作出多角度的分析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综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学习“统计”后,组织学生调查同学们对水果、蔬菜喜好的情况,在家看电视时间的长短,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家庭调查,调查每个家庭人口状况、电话费、水电费等,学生学习的热情极高,并能根据每种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
波利亚说:“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这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新课开始,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玩小棒的游戏,猜猜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大家先动手试一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通过操作和交流,学生发现:3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为什么3根小棒有时能,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再一次让学生选择3根根本不同的小棒动手操作。直到探索出规律来。这让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是因为要探索的规律是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疑问。而这一疑问又与他们的生活(玩游戏)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有一种解疑、释疑的迫切感。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老师要善于营造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情境创设更多的是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极大。在数学教学中尽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学习的心理环境,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学习积极性也就会得到很大提高,从而使他们更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课的一开始,教师出示一个黑布袋,说:“同学们,这个袋子中放有红球和黑球一共5个。至于有几个白球几个黑球,我也不知道,现在不许打开布袋,每次只许摸一个球,然后放回去。通过这个游戏,你能猜出里面红球和黑球的个数吗?下面我们来分组做这个游戏。”这样,课的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具有悬疑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迅速进入到游戏活动中,展开对可能性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思索、猜测、讨论、归纳,使课堂教学紧凑而充满思维的活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来引发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也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引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可让学生数一数全班有几个组,每组有几个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再数数校园里有几个年级,每个年级有几个班级。再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教室墙壁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让学生模拟生活买物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买东西、给钱、找钱的过程。在教学“利息”前,可让学生走入银行,进行实地调查,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或上网等途径进行搜集有关利息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由疑而思,由思而然悟”,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善于捕捉时机,诱发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疑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问题,使学习成为自己的兴趣,从而在实践中舒展思维的网络。发现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我都能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的问题,学生创新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创设应用性情境
教师要有意义地让学生多接触“融于生活的数学”,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是只作简单加工的现实问题,把参与知识“再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问题的发生、提出、加工、解释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作出多角度的分析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收集、选择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综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如,学习“统计”后,组织学生调查同学们对水果、蔬菜喜好的情况,在家看电视时间的长短,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家庭调查,调查每个家庭人口状况、电话费、水电费等,学生学习的热情极高,并能根据每种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
波利亚说:“学生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这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新课开始,教师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玩小棒的游戏,猜猜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大家先动手试一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通过操作和交流,学生发现:3根小棒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为什么3根小棒有时能,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教师再一次让学生选择3根根本不同的小棒动手操作。直到探索出规律来。这让学生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这是因为要探索的规律是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疑问。而这一疑问又与他们的生活(玩游戏)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有一种解疑、释疑的迫切感。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总之。老师要善于营造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和能力。情境创设更多的是成为数学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