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语言幽默初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wewrasf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教学语言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尤显重要。地理学科内容广泛,自然人文兼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幽默的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地理教学语言幽默的本质特征
  
  幽默是思想、才学和灵感的结晶,是哲理和情趣的统一。教学幽默具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趣味性,又具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教学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趣味性是教学幽默的显性特征;同时教学幽默蕴涵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教育性是其本质特征。
  怎样做到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和谐统一呢?首先,教学幽默要契合教学目的和内容。教学幽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如果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于不顾,东拉西扯,为幽默而幽默,不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幽默与一般幽默艺术不同,它的场所是课堂,对象是学生。教学幽默的深浅度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如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存在着差异,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主要靠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逐步进入理论型,辩证思维发展迅速,能够理解深层次的语言内涵,因而幽默运用的层次应有所不同。如果不考虑学生生活阅历、文化知识的背景差距,不考虑如何引起师生心灵的沟通,学生就无法领略幽默所散发出来的妙趣,幽默的审美价值也将荡然无存。第三,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会冲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乏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
  
  二、探究地理教学幽默语言的形成规律
  
  一般的教学语言,遵循语言逻辑的基本规律,其文字的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是规范的、词语之间的搭配是常规的,因而常与语言的幽默无缘。但是,如果突破语言、文字、词汇、语法、形式和逻辑的一般规律,变格运用语言材料,并与学生特殊心理活动有机结合,语言的幽默氛围自然就产生了。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1.借用语音相同的字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如: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稀土、锌、钛、钒,可记为“吾弟吸毒心太烦”。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记为“养闺女,铁钙(两家),哪家美”。
  2.改变语言暗示的语义方向,使学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如:讲完地震这一内容后,笔者这样补充:“日本地震学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耗资七亿多美元研究地震预报,最后得出结论——学生满怀期待着地震预报的新成果,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还未能准确地进行地震预报。”这样表述不仅产生很强的幽默效果,而且也从强调说明了地震预测的困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违拗语言规律和社会习惯,使原先凝结的一种规范认识和话语事实发生矛盾冲突,便会产生幽默效果。如:用变形的谚语来形容黄河地上河——水往高处流,人往低处走;故意误用成语——“大气层厚度约2000~3000千米,地球直径约12740千米。学了这个知识点后,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了”。
  4.巧用比喻、借代、双关、拟人等修辞方法,常会创造出幽默意境。如:讲恒星运动时,笔者这样讲述:“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这个和尚除了念经之外还有一项‘业余爱好’,那就是观察天象……其实恒星运动的速度很快,牛郎26Km/s,织女14Km/s,牛郎跑得快,大概是因为他是男性的缘故吧。1200年后明目皓齿的织女将靠近北极成为北极星,牛郎织女分道扬镳。也许有些同学感到惋惜,可其实他们并不般配,织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亮度是牛郎的六倍,体重是牛郎的三倍!”这段话把现代用语“业余爱好”借用到古人身上,新颖别致;把织女描绘成“明目皓齿”,比喻为耀眼的明星,形象科学;而“牛郎跑得快,体重小”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再如,讲富士山这一活火山时,把富士山近期有喷发迹象故意说成“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很想”一词用在此处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
  
  三、提升地理教学幽默语言的艺术品位
  
  幽默是自信的表现,是智慧的闪光。教学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的幽默能力有先天遗传的因素,更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提升教学幽默艺术品位。
  1.努力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格。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创造教学幽默的基础,教师自信乐观、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会激起学生亲切感和温暖感,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思维同步共振,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事实证明,教师和颜悦色,亲昵适度,讲解有方,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喜悦、亲切、激励、自信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场合,学生不但自觉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带着欢乐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情感相互感染,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2.不断积累幽默材料。格言、警句、谚语、急智之言、风趣的小故事常常是教学幽默运用的材料,平时生活和教学中应注意收集,不断积累。如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在地理教学中偶尔用上几句既饶有风趣又含义深刻:食物链——黄鼠狼给鸡拜年;伏季休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胡杨树——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只要平时注意积累,时间一长自然就妙语连珠、幽默诙谐了。
  3.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子,构思幽默素材。地理教学内容直接的幽默素材不是很多,但只要深入挖掘,在备课时认真构思,就会发掘出不少幽默的“金矿”。如台风——台风是从台湾来的风吗;承压水排泄区——不要一听排泄就有臭的感觉,其实这种排泄物(矿泉水)的味道好极了。这些语言不仅具有幽默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4.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学幽默的速变性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教育机智,只有机智的教学才能不断地创造教学幽默。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地利用突然发生的状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如笔者在讲洋流成因时,一位学生把风海流说成“风流”,教师便机智地说:“请同学们注意,风海流并不‘风流’!相反地,它非常稳重,常年稳定地沿着盛行风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在此,学生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认识了风海流的成因。
  5.增强教学创新意识。幽默需要创造,只有不断创造,幽默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汨汨不断。教学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给教学赋予新的生机和活力。有了创新意识,又迫使教师去反思自己的素质高低和教学行为,就能主动去改革自己曾津津乐道的传统教学模式,就能主动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偏爱与兴趣,往往得益于任课教师教学的强烈感染力和吸引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浓厚的兴趣会转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讲究教学艺术,不断激发并巩固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之以情,教之以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其他文献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个个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但一到了课堂上或在某些特定场合的众人面前,往往就变得语无伦次,话不连贯,词不达意,显得挺稚嫩的。问其原因,都是怕说错或说不好而遭人嘲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呢?    一、改变一种观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改变一种过去固有的教学观念,即教师是主导,其实是主人的状况。一堂课往往是老师唱主角,学生成配角;老师说得多,学生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学科都有些难题困扰考生,如何在高考的有限时间内较快地判断出地理难题的正确答案,是众多考生所亟待解决的问题。灵活运用地球光照图来分析解决高考地理难题也许成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面我们对2008年普通高考全国卷I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的难题进行分析解读。该套试题地理难题集中在第8、9、10、11题。它们的共同材料信息是:图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第8题:若Q地的地方
自从高考实行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考试以来,高三文科的老师、同学在总复习中难免陷入一种困惑:一方面虽然确信要以学科内复习为主,但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科间的渗透,有针对性地做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探讨,以及与不同学科间同仁的交流,尤其注意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渐渐形成了用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文科综合复习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系统科学理论既是现代自然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深入教师的心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述,以更多的篇幅凸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误区以及目标建构等作一简述。    一、历史教学情感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作为宗旨,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最终目的。历史教学由于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在基础教育中地位突出,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加速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案为中心,学习者只有接受的余地,而无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新授课中,很多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几分钟都注意使用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而高三复习阶段就很少有老师注意使用导入语了,他们大多会在课前明确地告诉学生该单元或该专题的考纲、考点、热点问题、阶段特征、应掌握的概念、观点等知识。近几年来,我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历史课中,根据复习内容和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精心地进行了单元或专题的导入语的设计,也收到了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如何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知识和心理的平稳过渡?我认为,这是高中教学很难解决,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愿与同行共勉。    一、了解学情,实现初、高中课程标准的有机衔接    一部分教师没有初中教学的经验,往往过高估计高一学生的知识能力,不管他们初中有无接触,大讲特讲。结果学生如坠雾里,对高中教材的知识产生望尘莫及的畏惧心理。因此,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实施抗震救灾之快速有力,新闻媒体采访之开放透明,使世界各国赞美有加!然而,最感动人心的、最令国人为之自豪的,莫过于人民子弟兵勇往直前的“人性化”的救灾义举以及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遵守秩序、团结互助、舍己救人的感人场面;莫过于非灾区人民(不同阶层)都广泛地自觉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以不同的援助形式支援灾区。这些草根的壮举,无疑在昭示着一种以参与意识、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两方面因素:作者的主观感受与生活图景,简称意与境或情与景。体味意境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学生常感意境海阔天空,难以把握,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捕捉意象走进诗词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
【摘 要】 新课改推行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课堂教学虽然变得轻松、愉快,但常常是“华而不实”,教学的有效性不强,因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目标。要增强新课改理念下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最重要的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还要注重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 有效性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