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奥运和申奥始于何时?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海麟主编的《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一书(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全面阐述了张伯苓在中国推进奥林匹克精神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指出,每个人“看了这本书后会感到鼓舞,从中感受到一个充满激情和信念的人所传递出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是竞技体育,更是一种思想境界”。笔者在通读此书之后发现,此书在论述中国与奥运会关系史上存在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在中国发行的出版物中,何时最早传递了现代奥运会的信息;二是中国最早在何时提出了申办奥运会的动议。
  关于在中国发行的出版物中何时最早传递了现代奥运会的信息,是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一书认为:“1900年7月在上海出版的《中西教会报》上,已有了关于法国巴黎召开第二届奥运会的消息报导。在其中的‘时务摘要’栏目,曾以《法国观赛人众》为题,间接地向我们提供了巴黎奥运会的比赛信息”(《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第18页)。这一看法可称之为“1900年说”,是由苏州大学体育学院罗时铭教授最先提出并详加论证的(《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时间考》,《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12期)。后来,他在2005年出版的《奥运来中国》一书中又加以重申(《奥运来到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页)。郭怡在2006年出版的《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一书,王力宏在2007年出版的《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一书,都采纳了罗时铭提出的“1900年说”。笔者认为此问题实有必要讨论。
  《中西教会报》庚子六月(公历7月)第67册上“时务摘要”栏目中,以“法国观赛人众”为题的报导:“西贡五月十二号(公历6月6日)来电云:巴黎赛会,各院安置与赛各物,现将告竣。每日入内观赛之人,实繁有徒,以故颇形拥挤云。”笔者认为:第二届现代奥运会1900年5月20日至10月2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第五届世博会于同年4月15日至11月12日也在巴黎举行,这里提到的“巴黎赛会”是指世博会(当时在中国常将博览会称之为“赛会”)。首先,从相关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各院安置与赛各物,现将告竣”,“各院”是指布置的展厅,“与赛各物”是指参展的物品。其次,还可以从当时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实际运行的情况中得到证实。这届奥运会由于未受到博览会组织者的重视(当时博览会是主体),以致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场地均无周密的安排,原来承诺修建的专用体育场地未兑现,以致比赛场地分散。田径比赛被安排在巴黎市区原赛马场举行,这里林木丛生、土质松软、跑道不平,场内设施几乎一无所有。在博览会的宣传材料上,只有在“提高工人思想与道德”这样的标题下,才提到了体育比赛,公众并不了解与世博会同时举行的奥运会。从留传下来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参观比赛的人并不多(详见李艳翎主编:《奥林匹克运动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这样,不可能出现观赛之人,“实繁有徒,以故颇形拥挤”。笔者认为,《中西教会报》的有关报导反映的是世博会的情况,而不是奥运会的情况,“1900年说”不能成立。
  在中国报刊上报导有关现代奥运会的消息,要到1904年。根据笔者目前查到的资料,《万国公报》1904年第191卷“时局一览”栏中刊登的《圣路易大博览会之游记》中,报导了1904年世博会与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斯同时举行的情况:“体操院一切赛力法皆备,而希腊赛人时代之亚力必嬉戏会,亦在其中。”这很可能是中国报刊上关于现代奥运会的最早的信息。其中“亚力必嬉戏会”当为奥林匹亚运动会。文中提到的“体操院”是指与现代奥运会有关的体操展厅。有趣的是文中有“赛力”与“赛人”之别。将奥运会冠以“嬉戏会”之名,把它看成一种娱乐活动,合乎当时的语境。在清末中国把一些体育活动皆视为嬉戏,如将滑冰运动称为“冰嬉”。在这篇报导中还提到“又有赛马之场或骑或车,具地可容二万七千人,而大体操会则演说养生之理甚详焉。”这里提到的大体操会当属奥运会的一项活动,在其中还穿插养生(健康之道)的演说。报导具体记述了奥运会的部分情况,还透露了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这一信息。
  中国何时曾提议申办奥运会,对国人来讲也是一个甚为关心的问题。《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一书认为,1945年9月7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约请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并委托张伯苓和王正廷负责向政府商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正式“申奥活动”(《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第33页),郭怡在其所著的《奥林匹克演绎的教育文化》一书中也持同样看法(《奥林匹克演绎的体育文化》第258页,第273页)。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准确。查阅相关的报刊,在1945年9月7日前三个月(1945年6月1日)在重庆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监事会议上,讨论今后五年工作计划时,其中一项是约请世界运动会战后在华举行。这在《中央日报》6月2日第三版上,《大公报》6月2日第三版上均有报导。另据《大公报》1945年9月8日第三版上一则报导称,9月7日体协理事会会议曾约请1952年世运会在我国举行,推张伯苓和王正廷与政府商洽(《中央日报》,没有体协召开相关会议的报导)。笔者认为在9月7一日体协召开的会议中提出申办奥运会实为再议。6月1日申办奥运会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提出的初议,而9月7日的再议是在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的形势下再次提出的。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持消极态度,申奥计划未能付诸实现。
  (《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孙海麟主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80.00元)
  
  (本文编辑:李焱)
其他文献
七十年代“夹缝说”  低估了它的历史意义    《七十年代》一书由诸多名家编著,虽在多个排行榜上名列榜首,却似乎不像三年前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样引起热烈反响。或许人们以为它只是另一部“怀旧”之作,本身并无独特之处。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人们普遍对七十年代的意义认识不足。  《新京报》8月29日“书评周刊”的一篇文章把《七十年代》定位为“知青书”,说它“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其实三
乐黛云 1948-1952年在北大中文系学习。1952年起在北大中文系工作。  1931年出生于贵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从事比较
《人论三题》。邓晓芒著,将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生”、“人格”和“人性”,这是我关于“人”的思考的三个主题,也是我自己在“成人”的旅途中三个重要的驿站。  首先是“人生”。  什么是人生?通常认为,人自从一生下地,便开始了他的人生。一般意义上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但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经验的宝贵总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那么,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充满活力、不断深入呢?最近,读了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教授张注洪的著作《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述论》,受到诸多启发。  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不是凝固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所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
经常被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读侦探小说?”实际上,我很难一下子给出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回答,尽管自己确实读过不少侦探小说。同样,当我把这个问题提给我的朋友时,得到的答案也很难令我满意。听到过最多的一个回答是:“侦探维护了法律,侦探小说维护了法律。”很遗憾,我必须以苏格拉底的方式评价这个答案——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知道你的答案一定是错误的。从侦探小说诞生的那天起,这种文体,这种文体中的主
生动课堂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以学生实践学习为主的课堂,是让学生由自学引发大脑转动,由互学引发思维震动,由展学引发表达冲动的鲜活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了如今学生习惯互联网环境、愿意主动尝试、渴望个性发展的特点。[1]培养并深化了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角意识。   因此,生动课堂对于注重感悟力、审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培养的语文诗歌教学而言,是值得尝试的一种转变。在《山居秋暝》诗歌赏读课堂
程少堂,特级教师,湖北省武汉市(原新洲县)人。我国语文界有深广影响的语文味教学流派、语文味教学法之创立者,粤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中华读书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100余篇,著有《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等。  一  余新明(以下简称余):程老师,您好!您是全国知名语文教育教学专家
20世紀以来,林徽因以其才华、美貌以及传奇的爱情故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也逐渐被标签化、简单化。历年来,对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研究思路,几乎笼罩在她的感情故事背景下,探究此诗的创作意图成为热点话题。一般认为,此诗是林徽因对逝去爱情的追怀,又或是源自母子亲情的告白,对此诗的文本分析也多在此基础上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其文学作品的表达可能性。本文将在综合的视角下,从林徽因的个人性格
在二十一世纪的最初二年中,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版了两本有关抗战时期战国策派问题的专著——南开大学江沛教授的《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和台湾大仁技术学院冯启宏教授的《战国策派之研究》(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贴着负面定性的思潮,再次放上了历史学家的案前,而且得到了与前不同的充分的肯定。正如冯启宏教授所感叹的:“战国策派在中国现代史的洪流中,被误
道咸以降,由于外患日亟,内政窳败,凡关心时事者,莫不痛心,国人对政治的态度日趋急躁,改良政治的方法与手段也日趋激烈。由龚自珍、魏源的改革论到曾国藩的自强求富论、李鸿章的缝补论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论,进一步发展到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论,历史的发展就像从山上滚下的石头,速度越来越快,力量越来越大,势头越来越猛,以至一发而不可收,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到了甲午以后,由于社会各界普遍地流露出对清政府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