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模式构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实验是学生“做学思一体”的创造性学习方式。数学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领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趣味预习”实验、“微探究”实验、“快乐应用”实验等数学实验模式,能让数学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关键词]数学实验;模式构建;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50-02
  小学数学实验是指在有效的条件下,借助一定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数学化的操作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理论或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它不仅需要动手做,更需要动脑想,是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文本的内容,用数学实验的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那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实验活动呢?
  一、“趣味预习”实验,激发学习动力
  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趣味预习”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做”和“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始,通过实验活动对将要研究的知识进行初探,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前,笔者鼓励学生进行一次“趣味预习”实验。
  实验目的:做圆或画圆。
  实验要求:借助生活中的材料或工具,想办法动手制作一个圆,或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实验方法:写出完成的过程。
  实验发现:在做圆和画圆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或遇到什么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动手制作的过程是一个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学生通过想办法、选材料、动手做,在描、画、剪、转、圈、印等活动中“近距离”地接近“圆”,不仅对圆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自然生成了圆的直观表象,为进一步探究圆做好了准备。
  二、“微探究”实验,经历学习过程
  史宁中教授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可见,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演示无论多么精彩,永远也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微实验”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现场感”,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素养。
  1.发现小实验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实验,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实验素材”,精心设计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研究、合作探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再发现”出来,以便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三次小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学具棒进行探究发现性实验。学生在多次“做”三角形和比较众多的三角形实例中不断有所发现,最终理解和确定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
  实验一:把一根学具棒剪成任意的三小段,然后围一围。
  实验二:1.从8cm、5cm、4cm和2cm的小棒中任意选取三根围三角形。2.用选取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长度比一比。
  实验三:先选取两根同样长的小棒;再把其中一根任意剪成两段,用这三根小棒围一围。
  教学中,三次数学实验活动要求明确,看似随意的“任意剪”和“任意选”,实则遵循一定的数学实验方法,使得学生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使学生的思维都处在兴奋点上。第一次实验,学生会发现: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发现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原有认识与实验发现之间的矛盾,致使学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激愤状态,产生想要探究“什么长度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欲望;第二次实验,学生会在不同的选择、比较和思考中验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实现思维水平的上升;第三次实验有效地完善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合理地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思维建构。在实验中发现知识,会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内化于心。
  2.猜想小实验
  猜想是数学学习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思考。它是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积极思维,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在数学教学中,猜想是学生开启探究大门的钥匙,数学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猜想和验证机会。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可能性”时,在抛硬币之前,教师鼓励学生猜想“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机会是不是差不多”;在观察抽奖转盘后,引导学生猜想“获得一等奖的机会太小,而不获奖的机会很大”的原因。猜想激发操作,操作引发思考,思考推动进步。学生通过“猜想—实验—分析”,在理解可能性的同时,又感知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更重要的是在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随机思想。
  3.证明小实验
  证明是实验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目的是再次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自见证的基础上接受、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追根求源”的证据意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中的“怎样滚得远”主题活动时,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围绕问题“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时,物体能滚得远一些?”展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材、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比较等活动,用事实证明并获得实验结论。整个活动中,学生完全是实验的主角,他们通过丰富的体验、多元的感悟和立体的经历,亲自见证结论的获得过程。这不仅提高了學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开展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证据意识。
  三、“快乐应用”实验,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数学实验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数学的能力,更重视学生养成善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内或课外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快乐应用”实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元、角、分”单元后,组织学生模拟超市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收、付款中进一步认识货币单位元、角、分,并会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应用实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自然内化了元、角、分的知识,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有趣的应用实验在数学与生活之间铺设了一条通道,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
  “快乐应用”数学实验可促进学生形成“用数学”的习惯,把对知识的单纯认知提升为实践应用,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实验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为了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比较人教版、北师大版和苏教版三套教材中“体积单位”一课在情境编排、练习编排等方面的异同,并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思考:关注活动经验,融为数学经验。
BroadLight公司宣布推出面向高性能多住户单元(MDU)和多租户单元(MTU)应用的BL2340 GPON ONT解决方案。BL2340今天起提供样片.它是第一款通过单个ONT提供必需的持续分组性能以支持
2005年8月23日——TTPCom选择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为其提供EDGE(增强数据率GSM演进)射频子系统,用于移动基带引擎(CBEmarco)2G调制解调器设计上,该参考设计凝聚了飞思卡尔在射频技术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叙事类文本。虽然学生对叙事类文本比较感兴趣,但他们只是关注文本的表象,无法深入文本的内核展开探究。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在情节梳理、人物剖析、事理发掘、读写训练中完成阅读感悟,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叙事类文本;核心素养;初读感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
[摘 要]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和个性特点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也就难免会有一些意外生成。教师只要在教学中抓住这些意外生成,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热情,就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意外中收获精彩,加速学习建构,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意外;精彩;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这种突破性的高速输送方案能够显著且稳定地将丝网印刷周期缩短到4秒。因此,除了能大幅改进先前同级中最佳产品的周期时间外。
“中外合资”恐怕是90年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之一。从尖端科技到百姓的吃喝,好像都离不了中国以外的某个东西来支撑,而“合资”出来的东西又大有比中国国产的好的感觉——起码价
<正>现在扫描仪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计算机外设了,我们PC Computing 中国易用性实验室也对市场上的很多知名厂商的
[摘 要]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悬疑、深度追问和生活应用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2-0035-0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
不久前,我大伯从台湾回成都探亲,提出想在成都定居的意愿。大伯原在台湾军队服役,现已退休,至今孤身一人,退休后每月有一定养老金。而我爷爷(大伯的生父)尚健在,居住成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