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r——基于CLHLS(2011-2018)的实证分析

来源 :南方人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年追踪数据,本文以Cox回归模型探究心理韧性与老年人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基线健康状况与健康行为的前提下,心理韧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显著,即:相对于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心理韧性水平越高的老年人,其死亡风险则越低;且这种保护效应在低龄(65-79岁)、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改变本文数据结构的稳健性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得结论是较为稳健的.本发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1)重视老年心理韧性建设应该成为降低老年人死亡风险、促进老年健康的重要的政策选择,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从“解决问题”向“提升老年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心理韧性”的政策转向;(2)这种旨在提升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和促进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干预应该从老年早期开始;(3)老年心理韧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应该仅局限于老年人个体层面,还应扩展到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家庭、社区、社会及文化层面.
其他文献
[摘要]从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维度来看,中华民族始终是连续的超稳定体系,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携手共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空间、历史起源、文化发展和媒介叙述共同作用建构的。这些“各美其美”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象,值得影像媒介去系统化深描。各民族节日影像志以一种深描的方式,从根深蒂固的民族节日文化中,洞察鲜活的中华各民族文化新常态: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各具特色”,少数民族节日中地方文化与官方话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当今世界广受关注的一个全球性话题.一个人或集体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巩固自己的思想之本、民心之本、传统之本、
为探析城市婴幼儿家庭中一孩与两孩父母所面临的养育压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中部武汉市中心城区204名婴幼儿父亲与202名婴幼儿母亲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结果显示:(
历代书目对“小说(家)类”的知识建构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汉书·艺文志》试图解决“小说家类”在书目中的身份定位,《隋书·经籍志》尝试确立“小说类”的存在本质及其知识特征。宋明书目试图对“小说家类”的知识特征进行体系化归纳,重点关注时代知识趣味转移对其知识扩容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进一步强化《汉志》以来所确定的“小说家类”的政教意义。历代书目中“小说家类”本质特征的扩容与知识特征的适调,不仅深受“书之多寡及性质既变”的影响,更是不同时期文教环境提出新要求的体现,应予以辩证看待。
叙事运输理论是当前西方叙事传播研究中的热点议题。自2000年该理论正式提出至今已有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模型。叙事运输意指以某种媒介作为交通工具将故事接收者从现实世界运输进入故事世界,从而影响被运输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叙事运输理论的主要模型包括运输—意象模型、扩展的精细加工似然模型、娱乐克服阻力模型、扩展的运输—意象模型等。叙事运输理论为中国人物形象塑造、中国故事述本创作、故事逻辑结构布局、中国故事寓意传达提供了新的思路。
[摘要]肇自三星堆的“巴蜀符号”主要是由古蜀王国以蜀王为首的巫师集团带领西南族群集体创造的具有巫术意义的符号,反映了西南夷各族群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尤其是与祭祀活动或王权紧密联系的部分符号,彰显出族群独有的心灵世界。巴蜀符号一部分是象形符号,另一部分已演变为抽象的指示符号,有着浓厚的巫术意味。巴蜀符号的形神及书写方式被道教采纳和承袭,通过将其融入道教的文字符或云箓之中,存活于丰富多彩的民间巫术土壤之
[摘要]民族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材选编、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根据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做有针对性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不应先入为主地夸大这种特殊性。在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讲话精神号召下,“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应培养学生开阔眼界以促进民族团结,教学实践中应认清学生现实公平对待,教材选编则应正确认识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中团结一致、凝聚为一个整
宣恩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城镇化相结合,全面加强安置点党群的建设,及时跟进安置
期刊
蔡沈《书集传》从道德主体的人格、道德实践的模式以及道德生活的视域三个方面对程朱的伦理思想进行推进.蔡沈《书集传》严格区分了圣人与贤人两种最高的道德主体人格,认为两
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与沿线多种文明相互融合,在物质、宗教及文化等方面产生广泛交流。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南亚等国各项合作不断深化,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也愈发为学界重视。《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广泛承继学界已有成果,又在著述体例及内容上大胆创新,从物质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学艺术自身的互动与融合入手,逐步抽丝剥茧,将古代巴蜀与南亚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清晰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