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四两拨千斤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平时教学中,习作教学花的时间和下的功夫都不少,但是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及写作能力却不尽如人意。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作文评语,作为学生和教师指导的连接点,其作用举足轻重。结合实践,探讨运用评语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作文评语;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8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对学生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课标强调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兴趣、情感的真实性及个性化的表达。
  作文是一项很艰巨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而作为学生作文和教师指导的连接点——作文评语,在作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媒介作用。
  从笔者曾经带过的几届六年级来看,学生对随笔的热情非常高涨,一周多次的写他们也欣然接受,而每次的单元习作则总是兴致缺缺。究其原因,除了随笔写作内容的自由以外,学生说他们最喜欢看随笔上老师批改的评语了,每一次写随笔就像是与老师在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一样。而单元习作,虽然老师也写评语,可是不外乎“符合习作要求,语言文字生动”或者“整件事情缺少细节描写,显得人物特点不明显”等一些一本正经的指点,没什么看头。由此,引起笔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才能四两拨千斤,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呢?
  一、评语有温度,让学生敢写
  通常,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学生心中最有分量的一位读者。学生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非常在意老师的评语,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学生习作时有形或无形的束缚。
  曾带过一位学生凯明,一个瘦瘦小小、平时不言不语各方面都平平的男生。他的父母离异,母亲离开了他,父亲再娶,亦无暇顾及他。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家庭变故使他原本幼小的心灵变得更加敏感,也因为没有人监督他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语文作业中每一次写话写句子,只要合适他都会以妈妈为例,比如造句:“尽管妈妈已经很累了,但是为了能多赚点钱,她始终没有停下来休息。”再如:“虽然妈妈好久都没来看我了,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只是平时工作太忙罢了。”这孩子平时语文成绩很一般,作文常常是流水账,完成任务。一次单元习作主题是“人间真情”,凯明写到了在自己小时候生病时妈妈着急送他去医院的事。真情真事,比以往的作文写得都要细腻、感人。批改作文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优”,并写下这样几句评语:“凯明,你很善于观察和感受,把妈妈担心着急的细节描寫得非常生动,想来这件事在你心中也是记忆深刻吧。虽然现在妈妈不在你身边,但是妈妈对你的爱是不会因为分离而减少的,妈妈知道你现在的进步一定会很欣慰的,孩子,加油!”作文簿发下的时候,我看见凯明一眼就看到了评语,眼睛亮亮的。后来,每次习作,我总是尽力挖掘他文字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安抚,逐渐地凯明不论是周记还是课堂练笔,甚至每次的单元习作都越来越爱写,越写越长了,时常还有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佳句出现。当然,我也毫不吝惜对他的夸奖,每一次的评语就好像是一次交流,话语不多的凯明开始喜欢上了用文字来和老师交流,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无奈、孤独,以及对妈妈深深的思念。
  作文评语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批改学生的作文,就好像是与学生促膝谈心。因为老师充满温度的评语而打开心扉,从而喜欢上文字表达的学生又何止凯明这样的一个两个?有温度的评语,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习作不再紧张,不再顾虑重重,写作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对老师充满信任,此时,学生的作文就不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不再单单是一篇符合习作要求的作文,更是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了。
  二、评语藏方法,引学生会写
  把学生的习作在班级中展示出来,这是很多教师常用到的一种方法。笔者也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学生习作,不光展示优秀的成篇习作,也展示有创意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最后都会加上教师的点评。
  将学生作文和教师的评语放在一起展示,是因为:对学生进行单纯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明确地跟学生指出这里应该怎样写,那里不应该这样写,作文要达到怎样的标准等等,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都有难度,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老师高高在上,更加不敢放开手脚写文的感觉。假如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过程中去领悟体会习作的方法和技巧,又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于是我就常常把想教给学生的习作技巧,以及自己的习作指导思想暗藏在作文评语之中。
  以小徐同学的作文《我家的“武林高手”》的点评为例:
  我家的“武林高手”
  【题目取得非常吸引人,“武林高手是谁?我家怎么会有武林高手?”使人一见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
  我家有一位“武林高手”,那就是我的弟弟,弟弟两岁不到,却是各门各派的“武功”都练得出神入化,还有些走火入魔。【开头简明,一下子让人恍然大悟,又忍俊不禁。】
  那天我坐在床上,弟弟爬过来,打量着我,那眼神,像是在寻找我的弱点一般,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就这样看了一会,他突然倒下,来了个90度转身,把脚对着我,这动作一气呵成,毫无破绽。【紧紧抓住弟弟的动作特写。】紧接着以“豹的速度”开始对我猛踢,我不幸中招。幸好他内力不深,我没有受伤。面对他的挑衅,我沉着应战,使出“挠痒痒神功”,他笑得全身扭动,无暇反击。我见他这个样子,就停止了进攻,没有想到他还会“九阴白骨爪”,只见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出小手,往我脸上一抓,顿时我的脸火辣辣的疼,我心头一震:“完了,这回破相了!”我来不及查看伤势,便使出“挠痒痒二段神功”,他笑得花枝乱颤,上气不接下气,【既有弟弟的神态,也描述自己的心理。】我想这回他该接受教训了吧,于是再一次停手。谁知他见我收手就用一招“佛山无影脚”对付我,我只能使出杀手锏,钳住他的双手,并大声喝道:“再踢,我要打屁屁了!”他见大势已去,并受到威胁,就使出大招“铁齿钢牙”,“啊……”我大叫一声,不用说,我的手臂上又多了一处“战伤”……   妈妈听到我的叫声从外面跑进来,弟弟突然瘪起了嘴,这脸刚刚还狠狠的,转眼就一脸的委屈,还扑向妈妈,用他并不十分清晰的语言向妈妈告状:“哥哥,哥哥打我……”这招“乾坤大挪移”用得出神入化,看得我又好气又好笑。幸亏妈妈火眼金睛,发现我伤痕累累,估计她已经猜到了我可怜的经历,抱起弟弟开始“训”他,而弟弟此刻竟乖乖地趴在妈妈肩头,一脸无害的样子……【此处写到弟弟打不过我,在妈妈面前装可怜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兄弟俩充满爱的互动仿佛就展现在读者眼前。】
  天哪,我们家的“武林高手”实在太强了,我甘拜下风!【结尾简短有力,令人回味。】
  如此,虽然老师没有明白说“同学们,你们写作文可以像他这样写”,但是其他同学读到同学作文上老师的评语,又岂会无动于衷呢?谁不渴望自己被同龄人欣赏、敬佩?正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轻松地接受了习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并且主动在自己的习作中去模仿实践。
  三、评语含期待,促学生写得更好
  班里有一位女生玲玲,作文构思常常与他人不一样,用词表情达意不落俗套,她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玲玲有一个很顽固的问题:作文中错别字太多,典型表现就是很多词会说不会写。一次,她的作文交上来,光一个“琴”字多加一点就出现了5次之多,其余更是不胜枚举。我对她写下这样一段评语:“玲玲,你整篇文章构思新颖,语言也很不错,可是老师看得很累,有些字还得自己填进去才能明白。一篇不足500字的作文,竟有十几个错别字,单一个“琴”字就重复出现了5次,太拉低你的作文水平了。如果把你刚写成的作文比做一件制作精美的衣服的话,这些错别字就是新衣上的一个个破洞,有这么多的破洞,这件新衣还让人喜欢得起来吗?”拿到作文本时,玲玲望着作文本上的一个个红圈圈的错别字,自己也愣住了。后来,作文本交上来时,我欣喜地发现,玲玲已经将所有的错别字认认真真订正好,那端正的字迹真不敢想象是出自她的手,看样子她是真的有所领悟了。玲玲还在本子上留下一句话:老师,我要与错别字决战到底,一定不让它们拉低我的作文分数!
  玲玲事后告诉我:那天她自己也非常意外,会有这么多错别字,更意外的是老师不仅一个个圈出还数得这么细致。她平时觉得自己作文写得不错,报纸、各类展示、各种比赛基本都有她的份,不就写错几个字嘛,错别字订正一下很简单,根本没把它当回事放在心中。不過,这回看着那醒目的一个又一个的红圈,真心觉得太惭愧了:老师是那么欣赏自己,看重自己,可不能让她失望啊!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著名“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教师的期待和希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进步,所以又称“期望效应”。好的评语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阶梯,在评语中,教师在肯定和尊重学生习作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指出问题”变为“饱含真诚的由衷的期待”,学生又怎么会感知不到呢?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童话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一种文体。目前,童话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单一和讲解痕迹过重等问题,导致童话教学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重视童话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综合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体悟。在课堂上,可通过朗读体会、信息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童话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话教学;教学策略;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统编教材以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學生的语文素养为落脚点,在实践的基础上整合单元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言学习过程,着重语言积累运用,强化语言实践,服务实际教学。四年级语文教材各单元中的各个版块都要求落实相应的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与运用,教学时以单元学习版块方式推进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梳理总结学习经验,提炼学习方法。  
[摘 要]当前,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对诗词的反复记忆,以至于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思想与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悖。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认知,把握教学重难点,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通过创新导入、趣味探究、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学生感知诗词、解读诗词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群文阅读正在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理念,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微课应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不同时机,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中心议题的理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差异教学的应用价值和路径是语文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质效的有效方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入手开展教学,实施分层预习、分类指导、合作学习、分层评价,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方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大跃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教学价值;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司马光》;朗读;品读;演一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媒体新技术是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在《日月潭》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用新媒体新技术,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内涵.新媒体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事半功倍.
[摘 要]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元表征以明运算之理、多类型练习以熟运算之术、融入问题解决以善运算之用、多内容关联以通运算之道”四个策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关键词]运算能力;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内容之一,运算能力自然也备受重视,成为大家关注的基础学习能力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运算能力确定为十大数学核心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