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的情感突围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枯燥会令其德育主阵地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体验与生发为突破口,强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对课程、学生、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情感融入,唤醒学生的道德感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生动化的教学资源、戏剧化的教育场景,实现触情于景,达到强化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目的.
其他文献
通过办班级作文周报,定期发表班级学生的真话作文,树立真话作文意识,教学生学做真人;巧用舆论力量,用班级作文周报来“管”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实现德育渗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班级作文周报,号出学生心灵的脉搏,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使得作文教学走向作文教育.
阅读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二者互相包容、互相沟通.从在阅读中悟写、在写作中悟读、读写结合三个方面,将阅读与写作更好地结合,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内化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小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及课后拓展三大环节,能够帮助小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增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的技能方法,提升语文阅读能力与基本素养,能让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水平获得提升.本文就如何构建语文课外阅读有效路径,拓宽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边界,丰富语文阅读内容进行探讨.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底子,这底子要靠长期、用心地积累.为帮助学生培养积累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形成积累的能力,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心引导、悉心点拨、精心指点,渗透在每一次的习作训练中,以期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审美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学校教育中培养审美素养可以通过普通学科与艺术学科的协同予以推动.而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语文与美术协同就成为重要的选择.分析发现,两者协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为增进其实施效果,可以制定共同目标,体验多重主体审美互动;建构审美平台,丰富学生审美写作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文情品意表达之美;朗读交流互评,体会语言文字创造之美等措施来加以推动.
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培智学生关注社会民生、评析舆论热点可以强化其道德认知,培养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基于舆论热点事件,通过找关键词、拟写标题、听述事件、观点辨析、收获启示、升华认识六个步骤阐述热点事件在培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强调运用精选素材、鼓励抒发以及视频收尾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热点事件中的道德因子,为培智学校的德育加温助力.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4: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开启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之路,旨在引领教师聚焦习作的兴趣点,关注习作的训练点,指向习作的运用点,重视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强化学生习作思路的指引,注重学生习作实践的迁移,以实现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通过美术课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领域的教学渗透,把美术教学从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充分发挥美术的情感陶冶功能,既“悦目”又“悦心”;既注重“画品”培养,又重视“人品”的培养,逐步养成学生健全人格,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立德树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目标.
《论语》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小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论语》的研读,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成长之中,成为他们未来成长中的准绳和规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从编排理念到实施策略都独具匠心,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作品.教师要在研读教材中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从字词理解、看图说话、聚焦课后习题、想象画面中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