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回顾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收场。原因何在?
  第一,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面对。
  第二,学生文言文书籍的阅读量太少。如果学生上学期间能多读一些文言文书籍,先天文言文语境的缺失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的。但受这样一个崇尚效率的时代风气所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涩难懂的文言文书籍不感兴趣,更妄谈深入研读。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纵有再多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只要教师的方法得当,文言文教学也还是会取得好的效果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采取的是讲—读—抄—背的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几乎完全沦为课堂教学的配角,只是被动地听。结果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呈反比,教师讲解得越多,学生积累得反而越少。
  可以说高中文言文教学已进入一个误区:教师艰辛地付出,换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
  首先,从朗读入手,千方百计做好读的文章。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做好朗读这一
  环,文言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方式很多,我在教学中,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齐读、分角色读、默读、听录音仿读等。各种阅读方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以往文言文教学教师们多习惯于串讲课文,即通篇依靠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被动听课记录,或者个别地方由学生翻译,再由老师点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典型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们这些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教师最擅长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受诟病的方式。正是这种我们最擅长最习惯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对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好感”消耗殆尽。所以有必要用新的教学方式。这其中,从文章内容分析入手讲解文章,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此种方式尽可能地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步,设置较为简单关键性的问题供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要求可用原文作答);第三步,重点解决学生无法独自处理的疑难语句;第四步,将古文中的问题与当下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古为今用。
  再次,注重课文的创造性解读。学习文言文决不能局限于能翻译出大概意思。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华,更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习文言文也不是要让我们回到古代,完全复制古代的思想语言,而是要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阅读理解古文资料的能力,从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所以,学习文言文时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最终做到对文言文的活学活用。创造性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学到《廉颇与蔺相如》一课“负荆请罪”一节时,我提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取向和廉颇“负荆请罪”的举动分别可以应用到哪些作文话题中,学生对此反映就极为热烈。而讲到《晁错》一课时,有学生指出:晁错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值得肯定,但他的结局却令人惋惜。由此,我提出:“要想成功实现改革目标,一位合格的改革者应怎样去做?”学生也踊跃发言。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引导学生冲破课本的条块约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积累。
  最后,还应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在日常学习中及时归纳积累知识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等)。毕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使用文言文,及时积累归纳既可以强化记忆又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同时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尽快将所学知识构建成有机的整体,真正实现古为今用。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学生厌学,课堂教学事倍功半的后果。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一定会爱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最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论语〉选读》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五个系列的“文化论著研读”之一,是浙江省选定的选修ⅠA教材。教学通常有三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化,作为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教学重点当然是文化层面,即着重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属于浙江高考必考内容,分值为:赏析4分加上默写填空2分,共计6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时,既要文道结合,联系现实,理解、分析和领悟,批判地加以继承,又要学考结合,在
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耳边萦绕着海水拍岸的声音,还混杂着人们玩耍时的欢声笑语,多么惬意!突然,沙滩上的和谐被一阵尖叫声打破:“抓贼啊!有人偷了我的钱!”接着,有人说手表被偷了,有人反映自己的錢包被偷了。警察通过查看沙滩上留下的可疑痕迹,发现那名窃贼还在沙滩上。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扎实努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必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语感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在这种新的教学观中,“互动”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互动行为和实施有效互动策略,致使变革中的互动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理想的效果仍然有相当的距离.许多看似热闹的互动却产生着低效和无效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假互动”现象,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透视:当前课堂互动之审视  1.师生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博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特别是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同仁们在努力加以改善,从课程改革,教材完善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笔者认为,一切的努力最终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师身上。但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着眼于自己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另外,教师更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朗读”在学习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这样的语言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唯一的朗读训练就是每日的早读,教师也没有重视提高朗读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标准的朗读样本   如同我们小
作文在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吕叔湘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感到作文难,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让作文者能够自然、自由地写,达到心智、情感自然成文?在这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传统、主流的文化被推向浅薄和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