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教学策略粗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选读》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五个系列的“文化论著研读”之一,是浙江省选定的选修ⅠA教材。教学通常有三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化,作为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教学重点当然是文化层面,即着重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属于浙江高考必考内容,分值为:赏析4分加上默写填空2分,共计6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时,既要文道结合,联系现实,理解、分析和领悟,批判地加以继承,又要学考结合,在
  从中获得道德涵养的同时,又能从容应考。
  
  一、研读《考试说明》和2009年真题,明确考查范围及考法
  
  (一)试题取材范围:选读十五篇考查十篇
  十篇考查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测的重点
  《论语》是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尽管属于文言文,但毕竟是语录体。除了个别的字词难解外,总体不会很深奥。加上又是作为文化论著研读来选修的,显然考测的重点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文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来提升当代人的思想。教学时应根据2009年《考试说明》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第7条、第9条的要求即“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来组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三)考试形式
  考试内容均取材于规定的十篇课文,题型为阅读理解题的样式。
  
  二、抓住疑点难点,联系现实,剖析评论
  
  课堂上,可以师生合作探究,并让学生提出不理解或者还没弄懂的章节,教师重点评析,使学生求得甚解。譬如:
  1.【原文】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联系考点“知其不可而为之”)
  【评析】这段话不容易读懂,必须弄清三个问题。首先,荷蒉者能从孔子的击磬声中,听出寄托的心志,肯定非等闲之辈,是个高人、隐士。其次是打比方的说法,“深则厉,浅则揭”语出《诗经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罗圣塔尔博士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结论:能够成材的孩子和不能成材的孩子在智商上相差无几,关键是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罗圣塔尔定律。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个定律,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罢了。  怎样激励学生在学语文时对自己有信心呢7近年来,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做法,往往
阅读是一个翻阅品读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生命的参与,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或体验融入相应的情境,并作出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或文化吸收、熏陶感染的过程。高中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阅读,占据了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它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身为一线教师的我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在课堂上仍常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布置在黑板上的当堂作业,很少有学生敢上台板演。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怕做错了题同学们嘲笑,怕半路卡壳下不了台,怕字写得不好丢脸等。我也为此困惑了很久。  一天,我在讲台上念我
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阅读到很多精彩的文章,它们或令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其中不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议论文的材料。但是同学们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却又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引用太多,有些同学引用的材料甚至占到了文章的大半篇幅,造成文体不清,近于抄袭;二是引用不当,在叙述材料的时候不能有意识地指向话题和中心,以致不能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阅读材料有效地转化为适合议论文使用的材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①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一般情况下,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其顺序为: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如:  a small round table  a tall gray building  a dirty old brown shirt  a famous German medical school  an expensive Japanese sports c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应当承认,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课,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
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刚开始阅读就被吓怕了,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看到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光看厚度和密密麻麻的字,读下去的信念早就烟消云散。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问题。  但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名著的效率。而“投机取巧”
诗歌一直是文学的主流。初中新教材在诗歌的选编上也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贴近,整套教材总共有现代诗歌23首,尤其是九年级的上下两册,诗歌就分别占有一个单元的分量,可见新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的确,作为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样式,是理性和丰富情感的再现,它往往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凝聚力和情感的丰富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写作文最为难的是缺乏材料。往往布置一篇作文时,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学生为什么感到无材可取?问题就在于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