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借俊眼传出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庸讳言,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同仁们在努力加以改善,从课程改革,教材完善等方面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笔者认为,一切的努力最终体现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而课堂教学的最终责任,还是要落实在语文教师身上。但现在的课堂,教师往往着眼于自己的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的是: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而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喜欢怎么学。另外,教师更多的是着眼于教学方法,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的正确、合宜。“我要教什么,我要怎么教”往往又从“我要怎么教”入手,教师习惯于从教法来考虑教学:开始怎么教,是多媒体,是朗读,还是活动导入等等。而最后,却往往是受困于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一招一式在教什么呢,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呢,对此存在着很大的困惑。在此,笔者就“教什么”与“怎么教”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无论是“启发说”、“诱导说”、“倾听说”还是“导儿学步说”,在本质上都在强调同一理念:“教是帮助”,不同的是帮助的方式。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能充当乐队指挥或伴奏等角色,为主角提供引导和烘托等帮助作用。所以教师要从向学生传输知识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转换。怎样帮助呢?立足于“教”的角度,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什么”。
  大专语文不是高中语文,其人文性大于基础性,因此不宜沿袭中学串讲的方法,而宜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大专生不是高中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师范生不是职高生,其审美性大于工具性,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拓宽空间。“教什么”,笔者认为大专语文应该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关注生活,学会思考与表达。
  举一个课例。听了很多节教学《我的母亲》(胡适)的课,这篇文章写的是胡适的母亲,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集在“母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围绕母亲是严父、慈母兼恩师,讲授或者讨论文中哪些具体事例说明母亲具备这样的品德性格,让学生形成对母爱的一种体认。拓展环节都是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母爱伟大”、“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母爱。
  让学生体认母爱,这很好。但是,学习胡适的散文,仅仅是体会母爱,这适合吗?到位了吗?我们知道,《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母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母亲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小说是记事写人的,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那记事写人的散文教学也是落实在人物形象上吗?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意识到,课堂上把全部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上,聚焦在“母亲”上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对这篇散文“教什么”不很确定,这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的把握不足,对散文这种体式和散文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不足。
  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比如说,符合诗歌阅读的方式、符合戏剧阅读的方式来阅读。
  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教师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对文本作合适的解读。教师只有自己做出正确的文本解读,才能引领学生去理解文本。
  二、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笔者认为,对某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读者那样去阅读。更或者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去阅读文本。钱梦龙曾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自己觉得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学生也可能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几遍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换句话说,“导读”导的就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对一具体文本“教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在高职新教材中选入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本人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此时,教师就是一位普通读者,完全依据自己的感悟解读文本。胡适自幼丧父,又值家道中落,母亲在困境中担当起了生活重任。在那个封建大家庭中,他的母亲承担着多重角色,他的母亲二十三岁便成了寡妇,母亲一方面要把胡适抚养成人,同时,作为后母后婆,她还要照管丈夫前妻留下的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又不甚懂事的儿子儿媳,这就使得“母亲”的处境十分艰难和尴尬。这种生活的痛苦,胡适自己都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胡适是伟大的,他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中国母亲。笔者是位母亲,胡适母亲的点滴震撼了我,但对于我们的学生,他们对胡适更是非常陌生,十六七岁的他们怎能体会胡适那对母亲的感激敬佩之情呢。另外,初步接触文本,本人发现文章在第四小节才涉及我的母亲,前文三小节都是写自己童年的经历,其内容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这内容看似与“母亲”无关,这闲笔起何作用呢?天下写母亲的文字何其多也,但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什么被编者看中呢?它有着怎样的独具的魅力呢?所有这些都是读者在阅读中想了解的“为什么”,这都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才能解决。而作为普通读者的学生,他们想了解的就是教师在初步阅读中的疑惑。从这点出发,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教学内容。
  因此,把自己还原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才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否则,一切的教学只是教师自我的猜想。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依据文本体式,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正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确定的“教什么”。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三、依据课眼,确定“怎么教”
  语文学习是青少年实现精神成长的路径,只有学生敞开心扉,用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去对话,去感悟,收获的才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有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实、人生的顿悟。因此,在明确了“教什么”后,笔者认为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文本,与文本对话。
  什么是课眼?也就是文本的切入点,课堂的抓手。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笔者确定了这样一个课眼:“我”与“地坛”什么关系?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表明“我”与“地坛”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这个词是什么?由此学生找出了“缘分”,根据“缘分”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
  按照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第二周学习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学习方式。而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所以笔者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尝试着改变以往的单一方式,围绕“青春”,抓住十八岁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与感受。教材在活动体验栏目中作了这样的建议,把《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父母看。仔细阅读他们标画的语句或给你的信,结合文章内容,与父母交流谈心。于是笔者改变既定的课程计划,把下面的内容提上来先教学,特意安排学生本周周末回家把文章《十八岁和其他》及《致家长》带给家长看,下星期再学习《十八岁和其他》。另外,由于我们的学生只有十六岁,而且幼师生女孩偏多,恰巧《语文读本》上有三篇文章,《给十六岁女儿的一封信》《生日礼物》、《傅雷家书》。于是,作为补充材料,笔者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这既突破了课时的局限,又弥补了年龄段的空白,把《语文读本》利用起来也是新教材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周,学生回校,我询问班级学生是否有家长给孩子写信。意料中,每班都有家长给孩子的信。征得学生的同意,我认真阅读了家长的来信,信的内容与文本内容非常切合。家长的来信成了我们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导入话题后,投影家长的来信:去乡下的小路很不平稳,我怀抱熟睡的你,单手骑车往家里赶……抓住了这一细节,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那年冬天,我回娘家并陪母亲睡了一晚,冬天,我的手脚冰冷。母亲触摸到我的双脚后便一把往怀里拽,那一夜我流泪了。讲述中让学生回忆,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感受过这种深沉、无私的爱呢?学生在体验中重温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那就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在爱的交流中,学生感动、流泪,学生理解了与父母的代沟不是鸿沟,只要交流、沟通、理解就能化解一切。这一课,笔者摈弃了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的倾向,将学生引向社会和生活,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去体会、感悟,从而实现学生自主性精神生长。由一位家长来信的片断切入,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认识,因为学生对文本已有整体感知,所以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习重心放到“沟通”和“学习”两部分中,而这两块内容又是极密切的。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被唤醒、激发,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教师出示因缺乏沟通而酿成悲剧的真实典型的材料,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更深切地认识到,沟通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环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沟通的深刻认识和对人应有的尊重,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但无论其如何的多姿多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大专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根本任务。一切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达成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的。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应当承认,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课,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
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刚开始阅读就被吓怕了,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看到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光看厚度和密密麻麻的字,读下去的信念早就烟消云散。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问题。  但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名著的效率。而“投机取巧”
诗歌一直是文学的主流。初中新教材在诗歌的选编上也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贴近,整套教材总共有现代诗歌23首,尤其是九年级的上下两册,诗歌就分别占有一个单元的分量,可见新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的确,作为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样式,是理性和丰富情感的再现,它往往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凝聚力和情感的丰富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写作文最为难的是缺乏材料。往往布置一篇作文时,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学生为什么感到无材可取?问题就在于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
《〈论语〉选读》属于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五个系列的“文化论著研读”之一,是浙江省选定的选修ⅠA教材。教学通常有三个层面:文言、文章、文化,作为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课程,教学重点当然是文化层面,即着重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属于浙江高考必考内容,分值为:赏析4分加上默写填空2分,共计6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时,既要文道结合,联系现实,理解、分析和领悟,批判地加以继承,又要学考结合,在
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耳边萦绕着海水拍岸的声音,还混杂着人们玩耍时的欢声笑语,多么惬意!突然,沙滩上的和谐被一阵尖叫声打破:“抓贼啊!有人偷了我的钱!”接着,有人说手表被偷了,有人反映自己的錢包被偷了。警察通过查看沙滩上留下的可疑痕迹,发现那名窃贼还在沙滩上。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扎实努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旨从语感培养的必要性入手,初探学生语感培养之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什么是语感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概念的是夏丏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随之语感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和认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在这种新的教学观中,“互动”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然而,由于教师不能准确把握互动行为和实施有效互动策略,致使变革中的互动课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理想的效果仍然有相当的距离.许多看似热闹的互动却产生着低效和无效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假互动”现象,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透视:当前课堂互动之审视  1.师生
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阅读、了解、走进经典,对于掌握人生真谛、升华个人气质,均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启蒙》的初衷。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内容博大。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特别是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
我校一次月考的作文题是《名字断想》(命题作文,文体不限)。有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评卷老师的争议。有人认为是优秀作文,有人认为是偏题、不及格作文。这是其中的一段——  李白,这是一个光耀千古的名字。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远大志向。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峥峥傲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他的奔放与豪迈。“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