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阅读教学主要步骤与教学方式似乎大同小异,教学模式僵化,课堂上老师自身的激情难以调动,学生也产生了审美疲劳,学习状态低迷。针对这种现状,老师采取什么策略方能使得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生动呢?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建议:“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现着共同的课程理念,但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用教材教”,首先应对教材准确把握,其中准确把握教材文体特征,关注文本语言的文体性,是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切入点。试举几例略作阐述。
一、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富有韵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诵读、吟咏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一诗,揭示课题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贾岛及其生平,然后组织学生读懂诗中对话,能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这首诗语言清新、平白,简单易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照文中插图,想像山中樹木茂密、云雾弥漫的景色,以及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过程,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朗读时通过节奏感的变化,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儿童天生对节奏敏感,通过诗意的诵读指导与练习,学生不仅知诗意,而且经验了抵达诗意的景象和途径,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用诗的方式教诗,充分利用了古诗这种教学资源独特的价值。
二、寓言教学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寓言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知故事情节,进而准确感悟寓意,并能对照生活事例深刻领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入了三则寓言,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对《伊索寓言》作简要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请谈过或听过课文里的寓言故事的同学讲给大家听;接下去,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并学习生字词,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精读《狐狸和葡萄》时,教师可从整体入手设计话题:“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来潜心体味,然后讨论。教学时,要立足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地咀嚼,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当,从而形成事物的画面,深刻领会作者透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的尖刻讽喻。
教学《牧童和狼》,同样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体会村民们前后态度的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把寓言的情节和篇末点出的教训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教学《蝉和狐狸》,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中的狐狸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蝉的智慧与狐狸的狡诈阴险,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所读懂的道理。
三、神话故事教学
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假想、解释和憧憬,其主要依托是丰富而神奇的想象。神话故事大多情节感人,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资源。教学神话故事,要紧扣课文内容,不要节外生枝。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努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化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受到其中正面形象的感染,从而汲取神话故事蕴含的伟大人格力量。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开天辟地》,可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学习生字,理解重要词语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昏天黑地睡万年——开天辟地力无穷——顶天立地成巨人——改天换地化万物。精读指导时,让学生懂得“想象”是神话故事的翅膀,紧密结合文中词句,使学生感到盘古大神不可思议的神力;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重点感受盘古的身躯化生为自然万物的动人场景,使学生从内心激荡起对盘古的崇敬、赞叹之情。于诵读中,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激起阅读神话故事的热情。
再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嫦娥奔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细读课文时,通过对关键句段的感悟、理解和朗读,使学生认识后羿、逢蒙,特别是美丽善良、机智勇敢和甘于自我牺牲的嫦娥。在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嫦娥的精神。
四、小说类故事教学
苏教版教材中改选了一些长篇小说部分章节。如五年级下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便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
揭题后,可让学生简单交流自己对《水浒传》故事人物的大体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以及“林冲如何棒打洪教头?”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精读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动作等描写的朗读品味,体会感悟林冲谦忍的个性以及机智沉稳而又不失勇猛的特点;同时也应让学生通过有关词句描写来充分感悟和体会洪教头
的目中无人、自不量力、蛮横嚣张。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感情朗读、想象情景、补充扩展、表演重现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文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完成填空“什么样的林冲”和“什么样的洪教头”,并说说理由和自己的感受。
小说是一种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文学样式,教者就应根据这一文体特征,结合具体不同的小说(或其节选文段),以课文语句为依据,了解完整而具体的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和体会。
总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主题编排单元,选编了多种体裁、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课文,教者应准确而又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住课文的文体特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既不刻意“讲授”文体知识,又要充分尊重文章的文体特征,由语言进入文本。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学习时懵懵然不知“头绪”,浑浑然搅作一团;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教者失去讲谈兴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文体风格迥异,文本内容不同,加之相应的“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积极展开,鲜活生动的课堂才能生成。
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现着共同的课程理念,但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功能。“用教材教”,首先应对教材准确把握,其中准确把握教材文体特征,关注文本语言的文体性,是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切入点。试举几例略作阐述。
一、古诗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古诗大多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富有韵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细读、诵读、吟咏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一诗,揭示课题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贾岛及其生平,然后组织学生读懂诗中对话,能补充对话中省略的内容。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问答中的情绪变化,即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这首诗语言清新、平白,简单易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照文中插图,想像山中樹木茂密、云雾弥漫的景色,以及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过程,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朗读时通过节奏感的变化,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悟。儿童天生对节奏敏感,通过诗意的诵读指导与练习,学生不仅知诗意,而且经验了抵达诗意的景象和途径,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用诗的方式教诗,充分利用了古诗这种教学资源独特的价值。
二、寓言教学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寓言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理解,感知故事情节,进而准确感悟寓意,并能对照生活事例深刻领会。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入了三则寓言,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影,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对《伊索寓言》作简要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请谈过或听过课文里的寓言故事的同学讲给大家听;接下去,让学生自读课文,弄清每则寓言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并学习生字词,圈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
精读《狐狸和葡萄》时,教师可从整体入手设计话题:“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来潜心体味,然后讨论。教学时,要立足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不要孤立地讲解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地咀嚼,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当,从而形成事物的画面,深刻领会作者透过狐狸这个动物形象对那些“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反而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的人的尖刻讽喻。
教学《牧童和狼》,同样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重点体会村民们前后态度的不同,以及为什么不同,把寓言的情节和篇末点出的教训联系起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寓意。
教学《蝉和狐狸》,可先让学生说说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接着默读课文,想想这两则寓言中的狐狸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蝉的智慧与狐狸的狡诈阴险,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说所读懂的道理。
三、神话故事教学
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假想、解释和憧憬,其主要依托是丰富而神奇的想象。神话故事大多情节感人,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资源。教学神话故事,要紧扣课文内容,不要节外生枝。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努力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化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受到其中正面形象的感染,从而汲取神话故事蕴含的伟大人格力量。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开天辟地》,可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学习生字,理解重要词语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昏天黑地睡万年——开天辟地力无穷——顶天立地成巨人——改天换地化万物。精读指导时,让学生懂得“想象”是神话故事的翅膀,紧密结合文中词句,使学生感到盘古大神不可思议的神力;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重点感受盘古的身躯化生为自然万物的动人场景,使学生从内心激荡起对盘古的崇敬、赞叹之情。于诵读中,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激起阅读神话故事的热情。
再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嫦娥奔月》。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嫦娥奔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在细读课文时,通过对关键句段的感悟、理解和朗读,使学生认识后羿、逢蒙,特别是美丽善良、机智勇敢和甘于自我牺牲的嫦娥。在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悟嫦娥的精神。
四、小说类故事教学
苏教版教材中改选了一些长篇小说部分章节。如五年级下册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便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第八回改写的。文章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教学时,应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从课文语言文字的描述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
揭题后,可让学生简单交流自己对《水浒传》故事人物的大体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以及“林冲如何棒打洪教头?”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精读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动作等描写的朗读品味,体会感悟林冲谦忍的个性以及机智沉稳而又不失勇猛的特点;同时也应让学生通过有关词句描写来充分感悟和体会洪教头
的目中无人、自不量力、蛮横嚣张。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运用感情朗读、想象情景、补充扩展、表演重现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课文重点词句的内涵,把握人物性格的本质特点,完成填空“什么样的林冲”和“什么样的洪教头”,并说说理由和自己的感受。
小说是一种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文学样式,教者就应根据这一文体特征,结合具体不同的小说(或其节选文段),以课文语句为依据,了解完整而具体的故事情节,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和体会。
总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主题编排单元,选编了多种体裁、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课文,教者应准确而又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住课文的文体特征,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努力做到既不刻意“讲授”文体知识,又要充分尊重文章的文体特征,由语言进入文本。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学习时懵懵然不知“头绪”,浑浑然搅作一团;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千篇一律,教者失去讲谈兴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文体风格迥异,文本内容不同,加之相应的“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产生“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才能积极展开,鲜活生动的课堂才能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