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探讨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策略进行阐释,包括:引人入胜的导入语、沁入心脾的讲解语和留有余韵的结束语。
  關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语言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教师使用对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就能在教学时紧紧地“粘住”学生。如何让教学语言“粘住”学生,高中语文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语言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语言反思,使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提升到最大值?笔者希望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一言有效性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来提高自己及其同行的教学语言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
  1引人入胜的导入语
  设计有效的导入语一般须备两个条件:第一、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不仅要能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且要掌握一般的教育原理和教学原理,要懂得教育心理学、信息论等有关的基础理论,有尽可能广泛的社会知识。这是设计有效导入语的前提。第二、教师要明确导入语的目的性。任何艺术,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用的。因此,不管教者设计怎样的导入语,又怎样的变化万千,它必须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以最有效地达到该教材的教学要求为目的。否则,或流于形式,或故弄玄虚,势必误入歧途。
  这是一则有明确目的性的成功的导入语,教师在几分钟内就调节好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铺平了道路。
  笔者这样导入《故都的秋》:
  师:初中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
  (师生齐背)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
  (学生举例、概括):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这则导入语是属于创设情景型的。让学生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这则导入语使学生在背诵有关秋的诗词情境中学习新的一课,首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设了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的情境气氛。接着的“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对新课内容的准确介绍,又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性把握。这种导入法把触角直伸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以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激发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2沁入心脾的讲解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沁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声情并茂并充满磁性的课堂讲解语言能够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诲,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提高素质。讲解语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它涉及到教师对课文的讲析、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练习的反馈讲解等等。课堂讲解内容的不同,教师语言就各有千秋。
  (l)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要有规范性、严密性。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性的东西,一点也马虎不得,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清楚的东西,不能凭自己的经验推测,而应老老实实地查资料,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在透彻理解了传授的知识之后,再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扎实地精要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师多费心血,学生少出差错”,教师传授知识一定要有书为证,有据可查,务必做到规范性、严密性。
  (2)课文的讲析:语言要有经典性、示范性。讲析课文,最能展示语文教师的功力。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照着参考书鹦鹉学舌,还是经独立钻研后独有所得而独抒新见?笔者认为应在这两者之间,既尊重教科书上专家们的分析,又融入自己读书后的个人见解,既对教材重要内容阐幽发微,又对课文观点发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择善而从,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意识。
  (3)为学生释疑解惑:语言具有启发性、开导性。学生如果向教师讨教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向学生讲解出来,这无疑体现出教师语文知识的渊博、语文功底的深厚,但总是老师讲,学生听,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释疑解惑的自学能力。孔子能做到“不愤不徘,不启不发”,我们也应做到循循善诱,步步引发。
  
  3留有余韵的结束语
  能产生教学效果的结束语,会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智慧的火花,不仅局限于课堂内,而且延伸到课外去,教师在设计结束语时,要在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上下功夫。有效的结束语必定是这样设计的:
  (l)异中导思。文学上历来存在着百家争鸣,特别是对那些典范作品,更是各有所见。对在课文分析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或观点,教师在“收场”时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树立自己的观点。这种异中导思的“收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的探讨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2)比中启智。在语文专题教学中,同一专题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份篇课文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篇课文的桥梁,课文结束时,教师可诱导学生将题材相仿或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课文进行比较。如《蜀道难》结束时,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预习同一专题的新课《登高》。我这样说:“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而盛唐的另一位代表杜甫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希望同学们在对下篇课文《登高》的预习中,试比较一下:这两位大诗人的生活境遇、性格有什么异同?艺术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这样作结,一方面启发了学生思辨的智能,另一方面又在结束!日课的同时预示了新课,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
  [1] 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龙明主编《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版。
  
其他文献
总结了近年来电解法制备多功能材料K2FeO4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阳极材料、电流密度、温度、电解液、实验技术及电解池的改进几个方面.并对电解法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情况、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区别、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学习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如何搞好高中英语到
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将自我效能感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总结为:树立信心,减轻
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时代下,装配式建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是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本文对国内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在新课改发展历程中,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促进教学树长,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遭遇到了多方面的阻力,本文就基于教
感谢阅读,正是深入细致的阅读才使我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爱国学生的遇害,使鲁迅先生悲痛流泪;反动势力的下劣凶残,使先生恨到极点而内心泣血;广大庸人的麻木冷漠,更令先生痛
财务报告舞弊一直是困扰注册会计师的一大难题,它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美国的“安然事件”,我国的“银广厦事件”。所以注册会计师对舞弊性财务报告的审计非常关注。
教学反思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关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反思,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对进一步更好的指导教学
窗外,悠远夜空 那颗明灭的星 是父亲凝望的眸 他蹲在岁月彼岸 细细默算今年的收成 村头,洋槐林 在风里轻轻絮语 收获后的麦茬 停泊着父亲清唱的民谣 闲挂在墙壁的锄头 锈蚀,且覆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在MgO(100)基片上生长了SrBi2Nb2O9薄膜.XRD分析表明在MgO基片上生长的薄膜呈(115)单一取向,具有良好的结晶性;XPS数据分析得到薄膜中Sr、Bi和N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