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0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辛弃疾词对苏轼诗词的接受”这一论题,学者大都从文学史角度研究,重点关注历时性的文学传承,鲜少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考虑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2017年,王兆鹏教授与搜韵网站合作推出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作者以该地图为参考依据,结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统计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数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地理学的“区域分异法”、“区域比较法”和“地理意象研究法”分析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辛弃疾 苏轼 文学接受 地域差异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的著名词人,他大量熔炼前人语言,广泛地运用历史典故,成为其词的特色之一。在辛词的学习对象中,苏轼无疑是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一位。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统计,在辛弃疾流传至今的629首词中,有139首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占辛词总数的22%。以往学者在研究辛词对苏轼诗词的接受情况时,主要从文学史角度进行分析,集中关注的是纵向的、历时性的传承关系,而鲜少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进行观照。诚然,一个作家接受或不接受某个文学作品,从哪些方面接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地理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虽然不可夸大其作用,但不应对此忽视。事实上,文学接受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作家的文学接受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尝试回答下列三个问题:一是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数量,二是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的表现,三是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存在地域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数量统计
  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统计,辛弃疾的一生共踏足27座城市①(详见图1②):济南、承德、南京、江阴、广德、杭州、滁州、赣州、江陵、南昌、扬州、当涂、武汉、长沙、镇江、余干、耒阳、上饶、崇安街道、福州、霞浦、南平、铅山、建阳、永康、绍兴和建瓯。这些城市分别属于我国9个省份,包括今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福建省。
  结合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进行统计,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共134首③,涉及15座城市,包括:
  南京词5首:《汉宫春》(春已归来)、《千秋岁》(塞垣秋草)、《满江红》(快上西楼)、《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扬州词2首:《满江红》(过眼溪山)、《南乡子》(敧枕橹声边)。
  镇江词1首:《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
  滁州词3首:《感皇恩》(春事到清明)、《声声慢》(开元盛日)、《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当涂词1首:《西江月》(千丈悬崖削翠)。
  杭州词3首:《洞仙歌》(江头父老)、《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满江红》(照影溪梅)。
  绍兴词1首:《上西平》(九衢中)。
  江陵词1首:《满江红》(汉水东流)。
  武汉词2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
  长沙词2首:《满江红》(倦客新丰)、《水调歌头》(官事未易了)。
  赣州词1首:《水调歌头》(造物故豪纵)。
  南昌词7首:《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念奴娇》(野棠花落)、《鹧鸪天》(樽俎风流有几人)、《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满庭芳》(急管哀弦)、《满江红》(天与文章)、《沁园春》(三径初成)。
  上饶词59首:《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六幺令》(倒冠一笑)、《蝶恋花》(洗尽机心随法喜)、《水调歌头》(千古老蟾口)、《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水调歌头》(文字觑天巧)、《小重山》(旋制离歌唱未成)、《清平乐》(灵皇醮罢)、《洞仙歌》(婆娑欲舞)、《唐河传》(春水)、《满江红》(蜀道登天)、《蝶恋花》(莫向楼头听漏点)、《蝶恋花》(燕语莺啼人乍远)、《鹧鸪天》(莫上扁舟访剡溪)、《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鹧鸪天》(不问长安路上行)、《生查子》(溪边照影行)、《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念奴娇》(对花何似)、《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清平乐》(断崖脩竹)、《洞仙歌》(冰姿玉骨)、《水调歌头》(上古八千岁)、《生查子》(谁倾沧海珠)、《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菩萨蛮》(功名饱听儿童说)、《蝶恋花》(衰草斜阳三万顷)、《水龙吟》(稼轩何必长贫)、《永遇樂》(紫陌长安)、《沁园春》(老子平生)、《贺新郎》(细把君诗说)、《水调歌头》(酒罢且勿起)、《满江红》(绝代佳人)、《御街行》(阑干四面山无数)、《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谒金门》(遮素月)、《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菩萨蛮》(万金不换囊中术)、《念奴娇》(道人元是)、《念奴娇》(洞庭春晚)、《忆王孙》(登山临水送将归)、《浣溪沙》(妙手都无斧凿瘢)、《鹊桥仙》(豸冠风采)、《沁园春》(有美人兮)、《江神子》(覃铺湘竹帐笼纱)、《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水龙吟》(倚栏看碧成朱)、《生查子》(百花头上开)、《生查子》(青山招不来)、《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好事近》(彩胜斗华灯)、《沁园春》(叠嶂西驰)、《贺新郎》(逸气轩眉宇)、《浣溪沙》(新葺茆檐次第成)、《鹊桥仙》(风流标格)、《临江仙》(夜语南堂新瓦响)、《鹧鸪天》(一夜清霜变鬓丝)、《临江仙》(只恐牡丹留不住)、《满江红》(几个轻鸥)。
  铅山词38首:《鹧鸪天》(一榻清风殿影凉)、《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洞仙歌》(飞流万壑)、《念奴娇》(倘来轩冕)、《沁园春》(一水西来)、《鹧鸪天》(万事纷纷一笑中)、《永遇乐》(投老空山)、《浣溪沙》(草木于人也作疏)、《鹧鸪天》(出处从来自不齐)、《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六州歌头》(晨来问疾)、《沁园春》(我见君来)、《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清平乐》(清词索笑)、《念奴娇》(未须草草)、《念奴娇》(是谁调护)、《满江红》(半山佳句)、《浣溪沙》(不堪鶗鴂)、《最高楼》(花好处)、《贺新郎》(曾与东山约)、《贺新郎》(听我三章约)、《江神子》(看君人物汉西都)、《新荷叶》(物盛还衰)、《定风波》(百紫千红过了春)、《水调歌头》(十里深窈窕)、《西江月》(八万四千偈后)、《满江红》(老子平生)、《满江红》(两峡崭岩)、《行香子》(云岫如簪)、《洞仙歌》(松关桂岭)、《永遇乐》(烈日秋霜)、《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丑奴儿》(年年索尽梅花笑)、《鹧鸪天》(山上飞泉万斛珠)、《临江仙》(老去浑身无着处)、《临江仙》(偶向停云堂上坐)。   福州词8首:《临江仙》(记取年年为寿客)、《贺新郎》(翠琅吞平野)、《贺新郎》(觅句如东野)、《鹧鸪天》(抛却山中诗酒窠)、《鹧鸪天》(病绕梅花酒不空)、《鷓鸪天》(桃李漫山过眼空)、《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感皇恩》(露染武夷秋)。
  二、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异的表现
  在不同的地域,辛词对苏轼诗词的接受各有怎样的表现?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上述15座城市(南京、扬州、镇江、滁州、当涂、杭州、绍兴、江陵、武汉、长沙、赣州、南昌、上饶、铅山、福州)分别属于哪一个文学区。文学区是文学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文学区,就是根据不同地区呈现的文学特征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1]。参照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中国境内的文学区分为11个[2],即东北文学区、秦陇文学区、三晋文学区、中原文学区、燕赵文学区、齐鲁文学区、巴蜀文学区、荆楚文学区、吴越文学区、闽台文学区和岭南文学区。这15座城市分别属于三个文学区:一是吴越文学区,二是荆楚文学区,三是闽台文学区。
  1.吴越文学区
  文学地理学所讲的吴越文学区,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地区及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文学”[3]。在15座城市中,属于吴越文学区的有南京、扬州、镇江、滁州、当涂、杭州和绍兴。目前可考的在吴越文学区创作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共16首。辛弃疾在吴越文学区的行迹,详见图2。
  在这16首词作中,描绘了不少吴越文学区的文学景观,其中较著名的文学景观有钱塘江和冷泉亭。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自古以来为钱塘十景之一。特别自南宋建都杭州,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观潮集会。当潮水涌来之际,竟会形成高达数丈的潮墙,势如千军万马冲压过来,善泅健儿争先恐后,跃入江中,迎着汹涌澎湃的潮头,搏浪而上。辛词《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生动地再现了钱塘江潮的壮阔场景和弄潮儿的矫健身姿。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被召入朝,任仓部郎官,时年35岁。词中有“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句,化用了苏诗《八月十五日看潮·其四》:“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所谓“悄惯得”指“直纵容得”之意,“吴儿”指江浙一带弄潮的青少年。面对波涛汹涌的钱塘江大潮,年轻的弄潮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胆怯,而是如履平地,勇敢地与风浪搏击,果真是胆识过人、训练有素。
  冷泉,位于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泉之一。泉上有亭,名冷泉亭,亭上“冷泉”二字乃白居易书,“亭”字为苏轼续书。一千多年来,冷泉亭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处所,历代诗人即景题咏,佳句繁多。辛词《满江红》(照影溪梅)是一首吟咏冷泉的纪游词。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在临安任大理少卿,时年38岁。词中有“笔端醉墨鸦棲壁”句,化用了苏诗《次韵王巩南迁初归》:“平生痛饮处,遗墨鸦棲壁。”辛词的精妙之处,在于用“醉”字替代了苏诗的“遗”字。“遗”指遗留,陈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即有墨宝遗留在此;而“醉”则是一种状态,极言冷泉亭上的题字泼墨淋漓、气势磅礴。
  提到吴越文学区,南京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一个抽象的地名符号,还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辛词在接受苏轼诗词时,南京也一再被书写。以辛词《玉楼春》(江头一带斜阳树)为例,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遭受弹劾,被朝廷授以“提举冲祐官”的空衔,时年65岁。对朝廷深感失望、意兴阑珊的词人乘舟西返,在长江水边写下了这首抒怀之作。词中有“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两句,化用了苏诗《再和潜师》:“惟有飞来双白鹭,玉羽琼枝斗清好。”历史上南京是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都曾建都于此,这六个王朝在浩瀚的长江边留下了自己辉煌的过去,然而如今万事转头空,一切都幻化成泡影。词人直言“悠悠兴废不关心”,意思是对这些更替兴废之事已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有“沙洲双白鹭”,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之情。自此,辛弃疾三度罢仕归隐,以后朝廷虽屡有诏名升迁,但词人都立辞未出。
  2.荆楚文学区
  文学地理学所讲的荆楚文学区,是指“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文学”[4]。在15座城市中,属于荆楚文学区的有江陵、武汉、长沙、赣州、南昌、上饶和铅山。目前可考的在荆楚文学区创作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共110首。辛弃疾在荆楚文学区的行迹详见图3。
  在这110首词作中,描绘了不少荆楚文学区的文学景观,其中较著名的文学景观有南楼和庐山。
  南楼,在湖北鄂州(今武昌)黄鹤山顶,又称望月楼、白云阁,有“鄂州南楼天下无”之誉,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王十朋、郑震、戴复古、王质等不少名人均曾至此题咏。辛词《水调歌头》(折尽武昌柳)写于南楼,是一首融惜别之情和身世之感的“席上留别”之作。这首词写于宋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改官湖南转运副使,时年39岁,周总领等人为其在南楼设宴饯别。词中有“二年鱼鸟江上,笑我往来忙”二句,化用苏诗《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句中“二年”是指辛弃疾在宋淳熙三年(1176)至淳熙四年(1177)这两年里,三次被调任,因此词人用“二年”指代这段奔波的生活。然而,词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采取侧面描写,借鱼鸟“笑我往来忙”表达内心的叹息。
  庐山,地处江西省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辛词《满江红》(蜀道登天)是一首送别词,为李正之提刑入蜀而作。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冬,辛弃疾罢居上饶,时年44岁。词中有“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两句,其中“新诗准备”一词出自苏诗《和张昌言喜雨》:“秋来定有丰年喜,剩有新诗准备君。”词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感到悲伤,一路上的无限风光足以激发灵感,写下美好的诗篇,庐山的秀丽山色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词人说“要新诗准备”。   辛弃疾在荆楚文学区的一个重要写作主题是归隐,辛弃疾的一生共有三段罢职隐居的生活:第一段起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时年41岁的辛弃疾被朝廷言官弹劾,落职罢任,退居于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长达十年之久;第二段起于宋绍熙五年(1194),时年54岁的辛弃疾又被弹劾罢职,迁居于铅山的瓢泉长达八年;第三段起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年65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才刚满一年,再次被罢官,他隐居于瓢泉,直至开禧三年(1207)九月去世。三度归隐,带湖和瓢泉的自然风光,以及当地的民风民俗,都对词人排遣苦闷之情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辛词《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抒发了词人对于带湖风景的喜爱之情和隐居生活的惬意舒适。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九年(1182)春,词中有“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三句,其中“明月清风此夜”化用苏轼《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此时,由词人一手规划营建的带湖新居初成,在“明月清风”的夜晚,词人联想到在不久之前,这里只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却已焕然一新,不免心生感慨。词人由带湖风景的今昔对比,联想到自己的命运沉浮,可谓“人世几欢哀”,人生在世难免会起起伏伏,还是安于当下隐士的生活吧,所以词人接下来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实则是一种自我开解。
  3.闽台文学区
  文学地理学所讲的闽台文学区,是指“以福建、台湾为地理依托的一个文学空间”[5]。在15座城市中,属于闽台文学区的有福州。目前可考的在闽台文学区创作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共8首。辛弃疾在闽台文学区的行迹详见图4。
  在这8首词作中,描绘了不少闽台文学区的文学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有福州西湖和武夷山。
  福州西湖,有“小西湖”之称,位于福州市区西北隅的卧龙山下,为福建省境内著名的游览胜地。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湖滨有荷亭和大梦山,以柳堤和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连,构成一幅整体画图。园中浓荫覆盖,幽香阵阵,更有宛在堂、桂斋等古迹掩映其间。辛词《贺新郎》(翠琅吞平野)是一首吟咏福州西湖之美的纪游词。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夏,辛弃疾任福建提点刑狱,时年52岁。词中有“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两句,化用苏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诗笔下,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杭州西湖都呈现出别样的媚态:晴天时雍容华美,雨天时淡扫蛾眉。而辛词则认为福州西湖是淡雅的美,它犹如“西施未嫁”时,待字闺中,清丽脱俗。因此,词人接下来说:“待细把江山图画。”福州西湖的美有待进一步“图画”和开发。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15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面积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东南”之誉。武夷山风景区以“丹霞地貌”为主要特征,主要有所谓“三三六六”之胜。三三得九,指九曲溪;六六三十六,指36座山峰,另外还有仙洞72个,名岩99座。弯曲碧绿的溪水,缠绕着众多赤色的峰岩,碧水丹山,别具一格。辛词《感皇恩》(露染武夷秋)是为祝颂武夷人瑞“千秋岁”而写的,把武夷风光和祝愿之情相结合,情景相生,生动形象。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秋,辛弃疾出任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时年54岁。词中有“十分冰鉴,未吐玉壶天地”二句,其中“冰鉴”“玉壶”出自苏诗《元祐三年端午·帖子词》:“水殿开冰鉴,琼浆冻玉壶。”“冰鉴”指用冰制成的镜子,形容溪水清澈透亮。“玉壶”指玉质之壶,形容月亮皎洁明亮。辛词的意思是,秋天武夷山的溪水如一面冰镜,临水光可照人。美中不足的是,时间尚早,还没欣赏到山月朗照天地的美景。
  除了文学景观外,气候也是影响文学接受的因素之一。以咏梅词为例,梅花在我国广泛栽培,并非福州独有的品种,可辛词笔下的福州梅花,由于当地气候而显得与众不同。如《鹧鸪天》(病绕梅花酒不空),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冬,辛弃疾出任福州兼福建安抚使,时年53岁。词中有“直须烂醉烧银烛,横笛难堪一再风”二句,其中“烧银烛”一词取自苏诗《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为什么词人执意要以抱病之躯,深夜举烛赏梅呢?词的上片告诉读者:“恨无飞雪青松畔,却放疏花翠叶中。”古人喜爱踏雪寻梅,但福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霜少无雪,因此词人“恨无飞雪青松畔”,对无法欣赏到雪中之梅而深表遗憾。由于无雪,天气温和,梅叶长得快,因此词人说“却放疏花翠叶中”,用写实的手法呈现了花叶并茂的情景。于是,读者就不难理解词人为什么要深夜抱病赏梅了:由于福州气温较高,梅花很快随风飘落,因此词人想把握时机一睹梅花的风采,这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梅、惜梅之情。在不同的气候带,植物的季相是不同的。闽台文学区处于亚热带,冬暖夏热,因此词人笔下的梅花与寒带、温带的梅花大异其趣。
  三、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存在地域差异的原因
  通过上一小节的分析,不难发现,辛词在吴越文学区、荆楚文学区和闽台文学区对苏轼诗词的接受各有不同,具体表现在词作主题及描述的文学景观、植物意象、地名意象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探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通过比较加深认识。比较法是文学史和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文学史常用的是历时比较法,或称纵向比较法,而文学地理学运用的则是区域比较法,或称横向比较法。以往的区域比较法,主要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比较,如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创作的比较,东北文学与岭南文学创作的比较。实际上,区域比较法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当文本跨越原来的疆界,在不同空间进行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时,区域比较法同样适用。
  一方面,各文学区的自然环境对辛词接受苏轼诗词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吴越文学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用“山温水软”来概括,地势低平,山势平缓,水网密布,气候湿润。荆楚文学区则名山众多,海拔较高,而且河湖俱多。闽台文学区多山地、丘陵、峡谷、江河,沿海一带平原狭小,土地肥沃,气候暖湿,高温多雨,四季常青。因此,同样是咏梅词,辛弃疾作于荆楚文学区的《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有“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句,其中“雪霜姿”一词出自苏诗《红梅》:“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描写了上饶梅花凌寒冒雪开放的情景;而写于闽台文学区的《鹧鸪天》(病绕梅花酒不空)则有“直须烂醉烧银烛,横笛难堪一再风”句,“烧银烛”一词取自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福州梅花由于冬季无雪而依旧花叶繁茂,与上饶的雪中红梅大异其趣。除了气候对植物意象的影响外,还有各地不同的文学景观,为词人的文学接受增添了地域色彩。如前述吴越文学区的钱塘江和冷泉,荆楚文学区的鄂州南楼和庐山,闽台文学区的福州西湖和武夷山,都是各文学区较为著名的文学景观。当词人面对这些绮丽风光时,不禁文思泉涌,自然地联想到前人留下的妙语佳句,产生共鸣,继而对这些文本进行接受和再加工,熔炼到自己的词作中。
  另一方面,各文学区不同的人文环境对辛词接受苏轼诗词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人文环境是一个空间概念,空间有大有小,其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也有大小之分。文学地理学根据空间的大小,把人文环境分为国家环境、地域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层面[6]。就本文论题而言,主要讨论的是地域环境对文学接受造成的影响。以吴越文学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例,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赫赫有名的六朝古都。辛弃疾乘舟长江之时,发出“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的感叹,这两句词化用了苏诗《再和潜师》:“惟有飞来双白鹭,玉羽琼枝斗清好。”是什么引发了词人的幽古之思?不仅是眼前浩瀚延绵的江水给人以壮阔之感,更重要的是承载在这片江水背后的深厚人文底蕴流淌进词人的血液之中,由六朝盛衰的历史,联想到自身命运的浮沉。这就是区域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文学接受在主题、题材、思想内容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总之,分析辛词对苏轼诗词接受的地域差異,既不可夸大又不应忽视地理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只有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兼具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研究视角,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才是完整的、富有生命力和多样性的。
  注释:
  ①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对辛弃疾的生平考订,均依据邓广铭所著三书,即《辛稼轩年谱》(增订本)、《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和《辛稼轩诗文笺注》。
  ②本文引用的示意图均截取自唐宋文学编年地图,下不赘述。
  ③统计方法如下: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统计,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的辛词有599首;又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定本)》统计,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有139首;而同时符合这两项条件的词作有134首。换言之,创作时间和创作地点可考且对苏轼诗词有所接受的辛词共计134首。
  参考文献:
  [1][2][3][4][5][6]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57,267-302,291-292,288,294,4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国词人群体研究”(编号:12YJA751069)。
其他文献
摘 要: 林贤治先生的传记作品《漂泊者萧红》,以萧红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为主线,纵贯萧红艺术上孜孜以求、情感上屡遭背叛的悲情人生。本文从漂泊主题和多维创作视角等方面,解析林贤治对萧红及其作品的独特诠释。林先生在深厚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回应对于萧红的质疑,独树一帜,为其正名,凸显研究者的风骨与担当。《漂泊者萧红》极大地拓展了相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达到了萧红研究的新高度。  关键词: 萧红 漂泊 视角 正名
摘 要: 大学生成长档案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立足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形式不丰富、载体较单一等问题,成长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记录学生党员的成长全程,而且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与科学评价。基层学生党组织应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强化动态指导,真正实现大学生党
摘 要: 美术作业如果用单一的模式批改,对美术教育目标实现是不利的。我们要注重讲解示范与引导探究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完成美术作业,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时弱化技法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美术作业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和体验性,并通过广泛性的引导,增强作业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使美术作业真正体验于课堂,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美术作业 技法评价 多元化评价 持续发展  
摘 要: 近年来,教师信念的研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研究教师行为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准教师群体为对象,调查研究他们这一群体所持有的教师信念的特点,以及在教育实习前后,这一群体教师信念的差异,旨在为师范类英语教育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教师信念 差异研究 教育实习  1.研究背景  教师信念在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信念帮助教师认知世界、信息接收处理或者采
摘 要: 《赫索格》描写了主人公赫索格从心理危机产生到心理逐渐平和这五天的精神探索的痛苦旅程。作者主要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威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主人公赫索格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运用人格健康理论分析了赫索格如何运用自我交流,缅怀往事和自嘲的幽默等方式使心灵得到平和,进而理清紊乱的思绪,在兄弟之爱、朋友之爱的强大支持中重新站立起来,实现自我重生。  关键词: 赫索格 心理分析 动机
摘 要: 儿童诗歌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生命。在艺术情感构建上,要高度关注童心、童趣、童情,要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和儿童视角入手,做到“意”与“象”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  关键词: 儿童诗 情感构建 意境创造  李元洛在《诗美学》中曾说道:“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创作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1]诗人圣野对诗歌的情感曾这样描写过:
摘 要: 《织工马南》是乔治·艾略特早期的作品,讲述了织工赛拉斯·马南在遭遇两次重大变故之后重新过上幸福生活的人生故事,旨在揭示传统宗教的虚妄、荒谬和它对人性的残害,披露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功利的个人主义和金钱思想,揭露责任的缺失和道德的沦丧;同时,表达对理想宗教道德的向往与憧憬,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爱与善良,强调责任与道德,并表明它具有的治愈精神创伤的作用。艾略特这种对宗教、责任和道德的不
摘 要: 近些年来,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教育问题中热议的话题。作者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观察和对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旨在比较中德大学生学习情况,从德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获取启示,希望能促进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中德大学生 启示  一、德国大学生现状  德国高校一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里的自主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
(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082)  摘 要: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始环点,不仅在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吸引學生注意力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的质疑和反思,从而增强教学效果,达成课堂的高效和有效。但是一节课的导入设计如何,不仅要看课堂实施,更要看课后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提高自我导课能力和专业素养。  关键词: 课堂导入 课后反思 导入优化 反思成长  
摘 要: 在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它是推行学分制的重要保障。研究以常熟理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发现导师制的实施总体而言满意度较高,但存在如师生比不合理、导师考核监督机制不完整等问题,并提出拓宽导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导师考评机制等建议。  关键词: 学分制 导师制 常熟理工学院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