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研究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不断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将德育教育与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核心战略性举措。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全面探析。
  關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意义;渗透现状;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2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14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经过教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发现将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仅能改善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还能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化,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在教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孝顺父母、热爱尊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适当的有效指导,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二、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现状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目标不清晰
   与智育教育相比,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目的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德育课程核心素养,通过课程学习中德育内容的深入整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目前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应对考试检测,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位于智育教育之后,令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
   (二)融入形式过于单一化而影响了融入效率
   目前来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是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教育部门为改善当下教育教学现状做出的重要战略改革。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固化,在渗透过程中未能提高对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视度,在融入过程中采取的方式过于单一,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整体有效性不高。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未从根本上深入探究德育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未能构建有效的桥梁,在融入时大多也只是根据课本内容对一些大道理进行生硬的讲解,文本与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不够,融合性就显得不自然,德育教育的整体实践性不强,预期实践目标便难以实现。
   (三)现阶段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与智育教育德育教学工作相比,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无法通过分数对实践效益进行评判,否则会导致德育教育功利化,在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同时,预期的渗透目标也难以达成。经过对大量调研数据的分析可知,目前由于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机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对渗透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时,由于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德育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整体渗透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的基本概述
   (一)深入挖掘语文素材,系统剖析教材蕴含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体系下极易被忽视,德育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效益难以提升。换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及有效渗透时,深入挖掘语文素材,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情感,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
   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伟人生平及英雄事迹,结合当下国家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及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的理解,为提升其道德文化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教师可在讲解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詹天佑的生平事迹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提升小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材中还潜藏着我国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和发育的初始阶段,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自身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例如“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可知,父母虽然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但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在对上述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父母让自己感动的三件事和自己为父母做的事,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
   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学习,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单元主题鲜明,人文内涵丰富。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让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趣味语文活动中,在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在查阅资料与主题演讲中,都能够做到辨别是非。教师合理地渗透、设计,关注到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保证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成效,确保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性,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及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极为必要。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为确保德育的有效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提高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度,在立足原有教学内容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出一个德育点,而后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避免因长篇大论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也为预期渗透效益的最大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事引导学生思考,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通过相关的德育教育多媒体影像资料的展现与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的分享,创设出育人的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听说读写中流露出来。
   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需对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系统化剖析,带领学生品析文本内容,了解其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如在《桃花心木》中有这样一段话——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而那些幸存的树苗,若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在教学时,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讲出自己读完这段话之后的感悟和体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丰富度;而后运用幽默的语言,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传授语文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达到以悟促學,用品促悟,以悟延伸,升华情感的循环学习渗透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布置作业时,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为避免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以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盲目的自信心理,教师需采取分层的形式布置作业,对于德育渗透方面的渗透深度也一并在作业分层设计中加以体现。
   (三)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看来,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且充满活力的氛围,由此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人格以及疏解不良心理情绪的基础上,确保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针对教师设计的德育节点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宽松而有趣味的课堂,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决定了上课的效果。教师在课堂内的驾驭引导,赋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积极探究的时间也非常有必要。小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智力发挥与参与度空前,能够在德育节点处呈现各抒己见,敢于发言争论的现象。小学生天性纯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能够将身边的真善美和自己对相关事情的看法表达出来。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疏导以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确保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与课程教学协同作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从某方面讲不仅能从根本上为“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所以将其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窦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及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4).
  [2]沈于童,徐海华,张建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读书文摘,2014(16).
  [3]邹晓玲,李志华,张鹏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
  [责任编辑 张宏丽]
其他文献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特别是3月龄以上的生长猪,其可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蜱等)叮咬传播,此病的传染源为病猪、带菌猪。1临床症状1.1急性型潜伏期短,个别猪未见明显症状即猝死。
吉氏巴贝斯虫虫体很小,多呈椭圆形、环形、圆点形、小杆形,偶见梨籽形。犬的每个红细胞内可寄生15个虫体。患犬常呈慢性经过,病初其体温升高到39.5℃,持续3~5 d后体温转正常,
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而言,就是在学校的德育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深化职业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形成清晰的认知和透彻的理解,从而为未来职业行为和活动的支配和调控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念和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教育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且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个体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和能力不够,集体观念有所淡化。这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而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在接纳和信任的
摘 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持续关注与提升,社会群体与个体都将收到来自方方面面信息的影响,高校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应注重树立教育新观念,努力改进与完善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宽教育领域,改进教育方法,以增强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以往的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来源方面都有了很大突破。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特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创新,希望能够帮助高校辅导员将新媒体更好地运用起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创新  
运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时所具备的能力之一,对学生分析问题、探索实践、发展思维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正是学生打牢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筑牢根基、养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物理教学中,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不利于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对当前高职物理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探索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方法,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能为高职物理教学的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物理课堂教学;学习积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电子行业同样如此,社会需要大量维修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给中职学校电子工业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及大好机会。作为当代中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