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应台女士有一部作品叫作《孩子,你慢慢来》,书中有一幅插图让我回味无穷。配图的文字是这样说的:“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句子,心中的一根弦就被触动了,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抱在手上,在大马路上看汽车,爸爸会告诉我那是什么车,妈妈会告诉我那是什么颜色,而我会问,它们为什么会跑那么快?里面为什么会坐人?而这些问题都是爸爸妈妈不曾想到的。作为一个孩子,思维中是一片空白,对世界的认知只能靠眼睛看,靠嘴巴尝,靠双手触摸,没有是与非,没有错与对,只有单纯的感觉。而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就来自于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使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进一步帮助孩子判断、理解他想要了解的事物。
  想象就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语言的调节下对人脑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教学中我们常常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调动这些宝贵的资源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生活。例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处处都有对孩子想象力的锻炼、培养与挖掘。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有《牛郎织女》这样的文章,这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的想象。再比如,我们作文课中会指导孩子写想象作文,确立主题后围绕它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文章更加充实,使主题更为鲜明;还有我们在教学中会指导孩子边朗读边想象,让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画……这些都是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想象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助于孩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
  那么,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我认为首先应该增加自己的生活积累,使自己能拥有让想象的翅膀起飞的坚实基础。例如,很多人提到如何学好语文的时候都会说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没有什么捷径的。的确,学生知识越充实,素材积累越完备,感性认识越丰富,越能根据这些具体的叙述和描绘,产生丰富、生动的再造想象,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难题,提升自己的各种素养。例如,让孩子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为《假如人类没有火》,那么孩子首先要搞清楚:人类有了火,有多少便利?火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它在生活中扮演怎么的角色,然而它又会有哪些危害?这些利与弊如果在平时没有注意观察,不注重积累,那么写这篇文章时,孩子的想象就会不符合生活常识或者不符合逻辑而闹出大笑话,甚至出现假、大、空的文字,空洞无味。
  第二,想方设法激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一个孩子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主要的动力来自好奇心,来自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感兴趣才会追求、探索,才会绞尽脑汁去了解、感受、体会。有了动力,有了乐趣,学生才会挤时间阅读,而且这短短的时间效率会相当高,孩子会在这个时间里调集一切资料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者达成目标。例如,很多科学现象都是来自于生活,很多孩子平时喜欢了解这些奇妙的现象,但是其中的原理往往却是一知半解,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实验,一个小小原理的分析,都能引起孩子们大大的共鸣,而在这种好奇心的推动下,孩子的学习效果,实践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的时候孩子随着自身的成长,各方面的能力虽然有提高,但是好奇心却没有增加,反而在渐渐丧失。细细分析,一方面是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补充、拓展、强记的功课越来越多,而更重要的是由此影响到了孩子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没有时间静静想一想自己在游玩、读书、交流中遇到的困惑,太多的精力扑在了做题、补课上,疲劳作战,哪有心情去观察、思考、畅想,发散自己的思维呢?更不要说由此产生好奇的火花了……所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老师,布置少而精的作业,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孩子创造可以合理想象的契机;作为家长,更是要立足于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角度,选择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
  第三,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情感基础。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拥有最丰富,最纯真,最直接的情感,创设情景,带着孩子一起认真、动情地朗读文章,让孩子体会生命的珍贵、生活的幸福,感受亲情的温暖,友谊的伟大,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得感恩,学会爱的人,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而正是这种情感可以引领孩子在想象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热情、真情。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我在想孩子对这一民俗文化并没有多少了解,怎样才能让他们体会到那种壮阔、豪放、火热呢?有的老师准备了视频,让孩子从视觉和听觉上欣賞,有的老师要求孩子课前自己了解下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色,初步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抓住几个关键句子,带着孩子一边想象百姓舞动腰鼓时的幸福,想象那恢宏的氣势,想象着自己如果身处这样一个火热的场景中,朗读课文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四,注意及时和准确评价,以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展开想象。我们的教学对象毕竟是小学生,其各方面的能力和习惯都还在培养过程中,可塑性极强。孩子的想象力可能会不着边际,甚至会有些消极的、反面的例子。读《水浒传》中的故事,中间有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之类的内容,孩子听起来一知半解,梁山好汉怎么也做这些?还是梁山好汉可以做这些呢?如果没有及时讲解,而是戛然而止,以后禁读这些内容,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并没有因此得到满足。如果加以正确引导,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也可以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发展。
  面对孩子这样一个纯真而又极具可塑性的群体,特别是在成长之中对于老师的依赖性、尊重、信服等等情感交织在一起,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应该倾尽全力,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小天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吗?
其他文献
一、项目课程是否对应着新型的教学方法?有了好项目还是使用传统教法,教学仍然毫无生气。  1.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学习技术的主要手段是验证、实验、模仿、实践等,项目课程是任务引领型课程,适合于“技术”类学习。2.教学方法需要适应项目课程,而不是项目课程要适应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3.项目课程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实施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
3~6岁的儿童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但爱问“为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么样的”“这是怎么来的”“这是怎么做的”,特别是小班的孩子,由于他们年龄更小,所以他们的世界是充满游戏和梦想的,他们更渴望去探究和发现世界的新奇,这就决定了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在小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的我们更有必要在科学教育中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利用充足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究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一项必备的计算技能,但学生往往比较厌烦计算课,因为它枯燥、机械。尤其是学困生,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对算理算法一知半解,再加上计算时粗心大意,因此更是错误百出,越学越没信心。为了让学生对计算产生兴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算法,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笔者对计算教学进行实践研究。本文以《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与笔算》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全程关注学生,成
在宏观经济学研究领域,由于影响经济运行因素的复杂性,每当提到经济趋势预测,经济学家总是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这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一个不好的“砖家”声名。有人甚至揶揄经济学家的预测还不如章鱼保罗。问题不仅在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理论的脱节,更在于研究立场和方法上的缺陷。然而,作为长期观察财经一线的知名评论员,时寒冰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凭借着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为读者展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
一般看来,草根教师向来对于自身课堂功能效益,缺少几分自信。他们在敬佩特级教师课堂效益的同时,也在为自己自身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而烦恼。殊不知,课堂效益的高效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再高的效益也是通过准确的文本解读、适切的目标定位、合理的教学途径实施。所以,高效可以落在草根教师的寻常课堂里。我们可以努力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明晰目标重点,渐进推动  教师执教一堂课,如同创作一篇作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