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传颂小学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多教师教古诗文的步骤,一般都按揭示课题,介绍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解释课题,范读诗文,解释字词,分析诗句,体会诗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意境,挖掘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最后布置背诵默写。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费力低效。从2017年开始,笔者一改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声音为主要手段、以诉诸感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声音深入理解并切身感受古诗文涵义,而且学得轻松,喜学乐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吟诵几乎断代近百年,了解吟诵的毕竟少数,加之一些古诗文被赋予“积极、向上”的“与时俱进”的含义,而吟诵教学致力于恢复古诗文原本的意思,争取还原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情感,因此,会与主流教学产生“打架”现象,致使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一些无法解决的困惑。下面笔者即以“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教学”“吟诵教学的实践”“吟诵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吟诵教学成效与展望”四个板块谈谈自己在古诗文吟诵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吟诵;吟诵教学;吟诵课堂
  一、什么是吟诵?什么是吟诵教学?
  吟诵的概念历来不甚统一,没有固定的指称,有吟唱、吟咏、吟哦等多种说法。根据有关文献考证,得出如下结论:吟诵是吟和诵的合称。在古代人的概念里,吟,即吟咏;诵,即诵读。吟咏的对象多是诗词,诵读的对象多是文赋。吟咏一般有音阶曲调,诵读很多没有音阶曲调。简单点说,吟诵,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是有节奏、有旋律或有节奏没旋律地读出诗词文赋的声音。吟诵是有规则的,徐建顺先生总结出“一本九法”:声韵涵义为本,入短韵长、虚实重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腔音唱法、文读语音为法。那么,什么是吟诵教学呢?学术界和教育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我姑且把教师在课堂依照吟诵规则教授古诗文的教学称之为吟诵教学。目前吟诵界大都沿着“听吟诵——学吟诵——品吟诵——用吟诵——做吟诵”的教学模式。
  二、吟诵教学的实践
  笔者从2016年开始接触吟诵,其后较为系统地学习吟诵,曾在线上完整学习过徐建顺先生和李昌集教授的吟诵课程,还在线下课堂追随张卫东先生、朱立侠博士和胡谭珠女士学习传统经典吟诵。从2017年开始,尝试在自己所教班级用吟诵方法教学生学习古诗文,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也引来外班学生好奇而羡慕的目光,尤其于2017年带着本班学生在惠州电视台经典频道展示学习吟诵课堂后,更是受到学生们的追捧,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不仅成立了吟诵社团,每周用一节课时间专门教学生吟诵古诗文,而且每天设立一节吟诵经典课,把吟诵经典正式纳入学校校本课程。
  被动“听吟诵”激发主动“学吟诵”。笔者从心底里喜欢这种用声音传达诗词含义,表达古诗文韵律美的读书方式,自从较为系统地学习吟诵课程,了解吟诵的规则,懂得吟诵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更是深深爱上这种读书方法。因此,笔者平时只要不妨碍工作,就不断练习,总是口不离诗,时常在琢磨、哼吟。一些细心的学生注意到后,窃窃私语,进而有意留心老师在哼唧什么。一天下课后,笔者没有马上离开教室,尝试着吟诵接下来学生要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几个学生立刻凑近来,问:“老师,您在唱歌吗?您唱的是课本的古诗吗?”笔者告诉他们,在练习吟诵。“吟诵是什么?”“吟诵是古代人的读书方式呀。想听吗?”“老师,给我们听听呗!”笔者稍微大声地吟起来,教室里变得安静,学生们停止了嬉闹,静静地看着,待笔者吟完热烈地鼓起掌来。笔者趁机问学生:“好听吗?”“好听——”“想不想学?”“想!”“那下一节课我们来学好不好?”“好——”
  上课铃响起,学生们快速坐在座位上,齐刷刷地望着笔者。笔者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这首诗,学生是按这样的节奏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位学生声音响亮,吐字清晰,但每句节奏不变,每个字的时值基本相同。笔者没有像平时那样引导学生鼓掌表扬他,而是以自己掌握的吟诵规则诵读一遍这诗,把“看、峰、低、同、山、缘、中”拖长,其中的“峰、同、中”最长,把“侧、各、不、识、目”读得非常短促,还把“看”读成第一声,并且辅以动作和表情把“高、山”声调上扬,把“低”声调降下。全班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看着笔者,有的甚至跟着摇晃起身体小声读起来。笔者声音一停,教室里立刻响起掌声。“同学们,喜欢哪种读法呢?”“第二种!”“老师读的!”学生们纷纷回答,教室里气氛瞬时高涨。“为什么喜欢第二种读法?这两种读法有什么不同吗?”笔者示意学生举手发言。“听老师读的,我好像看到很多山,而且这些山是高高低低,不是一样的。”“我还明白人看不清庐山的样子是因为站在山中。”“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中的诵读。如果把刚才诵读的节奏再加上一些音阶构成旋律,就是吟咏。刚才没上课时老师给你们听的那种。”“老师,您教我们吟咏哦!”就这样,笔者在班里开始了用吟诵方法教学古诗词的步伐。
  课堂以吟诵品诗意,悟诗情。以往教古诗词,笔者大都采用如下步骤:了解创作背景——理解字词诗意——体会想象诗情——背诵默写。由于古诗词语言精炼,常常用典,作者创作年代久远,所以,学生理解诗意和诗中蕴含的情感比较困难,只能一遍遍地机械背诵、抄写,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还是不能准确地默写诗句,理解诗情生搬硬套甚至张冠李戴。自从笔者采用吟诵教学法学习古诗词后,学生们大大缩短了记忆时间,理解起诗意诗情也变得轻松了。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笔者在简单介绍杜甫生平后就诵读一遍,学生听后就说“听出秋天的树叶纷纷扬扬往下落”“仿佛看见长江水源源不断地滚滚而来”。首先表扬学生感受能力强,指出“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是入声字必须读得急促,接着吟咏一遍,此时学生说“听出了当时的风很大,水很急”“听出了猿猴的叫声非常悲伤”,笔者肯定学生的领悟力后进行第二遍吟咏,这回学生说“听出了当时的杜甫很落魄,非常凄凉”“听出了当时的杜甫病很重,心情很低落,很消沉”“听出杜甫当时很孤单,很无助”。这样学生只听老师诵读一遍,吟咏两遍就基本明白诗中描写的景物,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了。笔者又对诗中的个别词语讲解后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练习诵读或吟咏,然后进行吟诵展示环节,由学生上讲台吟诵,其他学生依据自己听到的声音印象点评,提出吟诵者没有较好表达诗意诗情的地方。这时,笔者请点评者重新吟诵,或者自己再示范吟诵。通过这样反复吟诵,学生就能较容易悟出这首诗传达诗人“老病孤愁”的境遇和憂国伤民的情怀了。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大都可以背出这首诗了。   課外利用一切可用时间练习、展示吟诵。课程表里的“吟诵经典”课,笔者一定不折不扣地组织学生吟诵古诗文。笔者还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带领学生吟诵,如,每天早读课前、预备铃响后,我们班都会响起吟诵古诗文的声音,尤其早操排队上下楼,由于学校人数较多,有一段不短的等候时间,大家都为这样浪费了不少时间而可惜,笔者就提示学生可以边等边吟诵,学生们的吟诵声也让其他班因较长时间等候引起的烦躁平静下来呢。而且,笔者尽量给学生展示学习吟诵的成果,如,学校的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结束前的晚会,我们班都是以吟诵展示风采。
  吟诵社团有序、有纲开课。笔者在所任班级用吟诵方法教古诗词,是为了让学生更快记住诗词内容,更容易领悟诗词含义及蕴含的情感,并不是教授“吟诵”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体验自主探索和实践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砚洲岛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能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课外实践;问卷调查;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一、研究背景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其亮点之一就是提出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音乐教学作为对小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其组织形式依旧以课堂教学为主。音乐教学主要是利用情感进行教育,主要是通过悦耳的乐曲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影响学生情感并使学生受到教育的目标。所以,一定通过音乐之中的感情与学生的心理形成沟通,使学生在心理层面受到积极作用。本文基于心理学这一角度深度分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排除学习心理障碍,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优化。  【摘要】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意识的形成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基于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和记忆”,提倡动手实践,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因此,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让很多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曾一度被打上“枯燥”“无趣”的标签。甚至一部分数学教学者也这样认为,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的学科,能说会道、可演、可唱、可跳,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带着“活泼好动、爱玩”天性的孩子,如果能把游戏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促进数学知识的传播,更是许多数学思想
【摘要】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出高能的学生,更是要培养出有理想信念、有担当意识、有过硬本领能力以及品行高尚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建立制度,树立榜样;知人善用,人性管理;多样活动,自我教育;家校合力,促进养成,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能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多样化;策略  一、建立制度,树立榜样  学校是大社会,班级是小家庭。班主任只有建立、
五月阳光正好,学子分批归来,线上教学按下暂停键,线下教学启动,经过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突然要回归常态,老师们的内心都会有些许的忐忑不安。在语文教学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线上线教学怎么才能有效地衔接呢?笔者产生了以下的思考。  一、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1.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两个多月的居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行为习惯上发生转变,学生在家学习自由,比较安逸,到学校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太适应,
在中考备考时,一说到课外文言文复习,就让不少的师生头痛不已,甚至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得分率一直不高。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来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复习呢?据笔者多年的复习教学实践,认为可以在紧抓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策略的攻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立足教材,注重课内知识的基础积累  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选取的语言材料虽然来源于课外,不易把握,但是设题基本上都是着眼于课内,考虑到学生能运用课文中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德育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的关键期。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不能仅仅只负责传道受业解惑,还要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并做好德育教育。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做了
【摘要】在习作思维上施策,习能才能真正得到。用六年级习作为例,聚焦素材范例,呈现支架搭建的思维;借助头脑风暴,呈现发散材料的思维;依托思维导图,呈现筛选材料、谋篇布局的思维;巧用微课方法,呈现运用知识的思维;优化板书设计,呈现逻辑创新的思维;修改展示,生成高阶思维。借助六次思维路径的可视化,以理向言语的提升,建构言语运用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维策略;言语建构;素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严格要求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它们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善的老师。”在转化“后进生”中,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爱”是教育“后进生”的一条主线  对好学生每个教师都很自然地萌发出爱,但“后进生”对爱更敏感。老师对他们的爱,会让他们感受到这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