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等师范学校1995年中师一年级《生物》统考试卷

来源 :生物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eng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解释概念(每题2分,共8分) 1、传粉 2、再生 3、共生 4、自然分类法 二、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 1、根据植物的特点__,可以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__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主要包括__、__和__植物。 2、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必须先使用__倍显微镜。这是因为高倍显微镜的放大区域__,视野比较__,所以要通过__显微镜先找到观察__。 3、定根包括__和__两种。 4、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和__,光合作用的条件是__ 和__。 5、蒸腾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通过__,另一条是通过__。 First, explain the concept (2 points for each question, a total of 8 points) 1, pollination 2, regeneration 3, symbiotic 4, natural classification 2, fill in the blank (0.5 points per empty, a total of 30 points) 1,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__, Pla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pore plants and __plants. Spore plants mainly include __, __, and __ plants. 2. When using a high power microscope for observation, the microscope must be used first. This is because the magnification area of ​​the high-power microscope __ and the visual field comparison __, so we must first find the observation __ through the microscope. 3, set the root includes __ and __ two. 4. The products of photosynthesis are __ and __, and the conditions for photosynthesis are __ and __. 5.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transpiration, one is through __ and the other is through __.
其他文献
“教改”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了。但在当今的中学教学中,真正能实施的,却是寥寥无几。我们的课堂结构,依然十分单调,绝大部分仍是以“讲”和“练”为两大法宝。讲是教师
电子档案用户的构成和需求与传统档案用户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着重阐述了档案馆开展电子档案用户研究的优势,对电子档案用户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做了详
一、选择(各题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50分。) 1.DNA分子中,相对应的碱基连接起来是通过 A.磷酸键B.离子键 C.氢键D.肽键 2.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适应在沙漠中生
近年高考题中选择题所占的比例不小,约占3/5(满分150,分选择题竟占60分)。对于这类题,我们的目标应是:花较少的时间,做较多的题目,得较高的分数。为此,就要摸索方法,掌握解
“笨”是指人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差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适当而又有意地表现得“笨”一些,则会更加有
耐克鞋、皮尔·卡丹西服、花花公子衬衣、摩托罗拉寻呼机──一身名牌包装;曾让多少新加坡学生为之着迷。实际上,名牌成了新加坡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从去年下半
新编中师教科书《生物学》第一册的出版,为贯彻“新大纲”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教育实践四大块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为圆满地完成生物教学任务奠定了坚
1995语文高考试题第28小题,可说是一道巧妙的多项选择题。“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先生的名言。“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的?(3
所谓倡导学生“反问”,就是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提倡并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所产生的疑惑反过来问老师。其益处有三:1.进一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激趣引思,调动学生学习主
现代家长在孩子的膳食上往往追求高档次高价格及各类补品精品,共求“精”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年孑L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却偏偏忽略了粗细混合、荤素搭配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