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即“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三点要求是时代精神的南通表达,其出发点是为了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塑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但在落实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陈旧、教学素养的差异、惰性的影响,加上对课改理念缺乏理性审视,物理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与课改、课程理念相悖的教学行为,导致能力、情感目标缺失,课堂失去了物理应有的“智趣”本位.如何改变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以为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2学科组集体备课现状
虽然集体备课已受到了许多学校的高度重视,但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种种问题.
2.1应付拼凑
一些老师备课时不是从师生的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而是从网上直接下载,进行简单拼凑,形成没有结合实际整合、加工和完善的导学案,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2.2个人表演
在备课过程中所谓骨干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听从意见,基本不表达自己想法,集体备课也就成了优秀教师唱独角戏的秀场,最终形成的是仅代表个人思想的方案,集体备课沦为 “集体不备课”.
2.3重学轻导
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就是将教材内容编制成填空式的习题,有些甚至就是习题训练卷,完全没有“导”的功能,更体现不出物理的学科特质,集体备课也就成了教师间相互讨论答案的过程,缺少对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课堂纯粹成了学生的训练场,学生在这种“理趣”缺失的课堂中,也就逐渐丧失了对物理的兴趣.
2.4备教分离
由于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下,形成的方案没有价值,所以有的教师走进课堂时仍然拿起了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以为是,抛弃了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依然是我行我素.这些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集体备课不可能有实效.
上述的这些集体备课,不仅浪费教师的时间和课程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容易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才能让物理课堂充盈智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策略
3.1明晰集体备课的切入点
以往的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训练”等几方面,确实这些方面需要备课者关注,但仅据此备课只能适应传统课堂,面对信息化时代下的新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备课时我们还应着力于以下问题的研究.
3.1.1备结构
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结构问题就好比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碳元素构成的,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二者表现出来的硬度等物理性质就不一样,这说明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课堂结构亦如此,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我们依据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等等,探寻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比如对类似于苏科版八年级教材《噪声及其控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等科普性的内容时,我们采用了图1所示的课堂结构,而在《液体的压强》这类探究性内容,我们用了图2所示的课堂结构.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认为:“真正的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做中学和悟中学”.而上述的这两种课堂结构正是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教师的教只是为了配合学生更好地学,实现了课堂由“教堂”变成 “学堂”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1.2备讲授
限时讲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条件.教师都明白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是“涛声依旧”,有的教师甚至腰间还别上了小喇叭,足见讲风之盛,究其原因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不信任,即便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也不认同,好像没有经过自己嘴里过滤的知识,学生就不会理解,殊不知这样的絮絮叨叨,只会浪费时间,使学生厌烦.因此,备课时我们应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好要讲哪些内容?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等等.比如在备苏科版九年级下《磁体与磁场》一课时,对其中“什么是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小学自然课中有所涉及的内容,利用明确的问题情境,依托学案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样由于教师的少讲,给了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理解、建构概念、规律的机会,不仅为后面充分探究磁场这一重、难点赢得了时间,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3.1.3备合作
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大班化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有个性差异的众多学生,只有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展.但在教学中何时合作?怎样合作?如何对小组评价等方面存在误区.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运动的相对性》一课,其部分教学设计如下:
课开始为了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运动的视频,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还有哪些?在学生得出机械运动、参照物的定义后,该教师即请学生打开课本,小组交流教材上的一幅插图(如图3)中的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但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合作无功而返.
显然上述第一个问题根本无需合作,学生完全能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很多事例,如此虽然表面上学生参与热烈,但学生隐性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笔者也不敢苟同,苏科版教材编者设计“火车有没有动”问题讨论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运动相对性这一难点,因此,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我们应该先让学生有对问题独立思考的基础,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够深入,学生才可能有深度的思维,否则只能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这些为合作而合作的课堂,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本义,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故此在备课时,我们要考虑合作的时机,把握合作学习的程度,调控合作学习的进度,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3.1.4备展示
展示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目前,一些课堂学生看似在踊跃展示,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课堂从头到尾就是几个优秀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少数优生的陪客,因为不需要他们回答,造成了这些“陪客”的依赖心理,同时由于将知识碎片化的随意设问,使得展示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交流,这与课改“踊跃展示”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笔者曾走进山西新绛中学听过他们的一节物理课,课堂上学生踊跃展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展示内容除了学习的成果外,还有独特见解和对学习的困惑,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中充分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明显,如图4为新绛中学的学生在展示中.象新绛中学这样的课堂展示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新常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备课时依靠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展示环节,通过利用一些框架性、统领性,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质疑氛围,诱发学生的展示欲望,促使展示成为学生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
3.1.5备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为使在课改的背景下让课堂回归激趣增智的课堂生态,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点基本要求这一视角,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进行反思, 如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没有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开展的如何?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得怎样?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是否到位?重难点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理性指导.这种在集体研讨的方案实施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的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养.
3.2优化处理集体备课的关键点
如何集体备课各校形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这样的操作流程:“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修订——课堂实践——议课提升”,对其中每一环节怎样落实才能取得实效已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要处理好集体备课实施中的几个关系.
3.2.1同与异的关系
差异性是事物的重要特质,但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无视这一点,片面理解集体备课,一味要求从备课形式到导学内容都要统一,甚至教学方法、手段也要高度一致,加上教师的职业惰性,使得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的备课成果,这样的备课不但没起到集体备课的作用,也弱化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导致教师思维能力退化,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创新意识.我们认为在集体研讨时,要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对课堂的结构框架等问题的认识要异中求同,而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则要同中求异.比如在备苏科版《电能表与电功》一节,对于课堂的结构框架各班都一样,但其中关于验证电功与电压关系的内容时,针对差异不同的两类班级,我们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为了定性验证电功与电压的关系,需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设计电路?你准备选择哪些器材验证?
方案二:为了定性验证电功与电压的关系,怎样控制电流和时间相同?如何反映电压、电功的大小?
这样根据学情、教情不同的处理,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性化的改进,真正让集体备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3.2.2教与研的关系
教学和研究都属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活,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而实质只相当于工作了一天,因为他只有教学,没有研究,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有的教师虽然研究很深,但偏离了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的主旨.这样两种情况都不可取,为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教与研的关系,尤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教、研并重,改变过去集体备课中研究不足的现象,通过以问题探究、议课、反思等形式为抓手,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3.2.3收与放的关系
《大学》中的经典论句“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进退有度,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行政也需要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但目前许多学校由于集体备课收效甚微,故此出台了严格的备课制度,比如“四定、七备、六统一”,甚至非本专业的行政领导蹲点备课现场,对活动进行指导.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对集体备课的管理与考评也固然重要,但把模式僵化并不可取,容易把教师推向领导的对立面,不利于营造团结、和谐的教科研氛围,而且有些教学问题的探讨,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因此,应该给与集体备课一定的宽松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才能.
“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有效的集体备课为构建智趣物理课堂创造了条件,既发展了学生,也成长了教师.如何进一步让集体备课从有效走向高效,使物理课堂达到趣、情与智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继续践行、探讨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我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三点基本要求,即“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三点要求是时代精神的南通表达,其出发点是为了限制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塑学生的多元智能结构,真正还课堂于学生.但在落实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陈旧、教学素养的差异、惰性的影响,加上对课改理念缺乏理性审视,物理课堂中出现了一些与课改、课程理念相悖的教学行为,导致能力、情感目标缺失,课堂失去了物理应有的“智趣”本位.如何改变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这种现状,笔者以为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2学科组集体备课现状
虽然集体备课已受到了许多学校的高度重视,但集体备课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管理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种种问题.
2.1应付拼凑
一些老师备课时不是从师生的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而是从网上直接下载,进行简单拼凑,形成没有结合实际整合、加工和完善的导学案,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2.2个人表演
在备课过程中所谓骨干说了算,其他人都是听从意见,基本不表达自己想法,集体备课也就成了优秀教师唱独角戏的秀场,最终形成的是仅代表个人思想的方案,集体备课沦为 “集体不备课”.
2.3重学轻导
在备课过程中部分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就是将教材内容编制成填空式的习题,有些甚至就是习题训练卷,完全没有“导”的功能,更体现不出物理的学科特质,集体备课也就成了教师间相互讨论答案的过程,缺少对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课堂纯粹成了学生的训练场,学生在这种“理趣”缺失的课堂中,也就逐渐丧失了对物理的兴趣.
2.4备教分离
由于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下,形成的方案没有价值,所以有的教师走进课堂时仍然拿起了老一套的教学方法;还有一些教师自以为是,抛弃了集体备课形成的导学案,依然是我行我素.这些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集体备课不可能有实效.
上述的这些集体备课,不仅浪费教师的时间和课程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容易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才能让物理课堂充盈智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策略
3.1明晰集体备课的切入点
以往的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设计”、“备训练”等几方面,确实这些方面需要备课者关注,但仅据此备课只能适应传统课堂,面对信息化时代下的新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备课时我们还应着力于以下问题的研究.
3.1.1备结构
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结构问题就好比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碳元素构成的,由于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二者表现出来的硬度等物理性质就不一样,这说明结构和次序上的变化会造成完全不同的效果,课堂结构亦如此,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需要我们依据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等等,探寻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比如对类似于苏科版八年级教材《噪声及其控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等科普性的内容时,我们采用了图1所示的课堂结构,而在《液体的压强》这类探究性内容,我们用了图2所示的课堂结构.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认为:“真正的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做中学和悟中学”.而上述的这两种课堂结构正是基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让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教师的教只是为了配合学生更好地学,实现了课堂由“教堂”变成 “学堂”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1.2备讲授
限时讲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条件.教师都明白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是“涛声依旧”,有的教师甚至腰间还别上了小喇叭,足见讲风之盛,究其原因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不信任,即便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也不认同,好像没有经过自己嘴里过滤的知识,学生就不会理解,殊不知这样的絮絮叨叨,只会浪费时间,使学生厌烦.因此,备课时我们应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好要讲哪些内容?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等等.比如在备苏科版九年级下《磁体与磁场》一课时,对其中“什么是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等小学自然课中有所涉及的内容,利用明确的问题情境,依托学案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这样由于教师的少讲,给了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理解、建构概念、规律的机会,不仅为后面充分探究磁场这一重、难点赢得了时间,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3.1.3备合作
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大班化教学时,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有个性差异的众多学生,只有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展.但在教学中何时合作?怎样合作?如何对小组评价等方面存在误区.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运动的相对性》一课,其部分教学设计如下:
课开始为了说明世界是运动的,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运动的视频,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还有哪些?在学生得出机械运动、参照物的定义后,该教师即请学生打开课本,小组交流教材上的一幅插图(如图3)中的问题,课堂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但最终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合作无功而返.
显然上述第一个问题根本无需合作,学生完全能根据生活经验举出很多事例,如此虽然表面上学生参与热烈,但学生隐性的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而对第二个问题的处理,笔者也不敢苟同,苏科版教材编者设计“火车有没有动”问题讨论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突破运动相对性这一难点,因此,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我们应该先让学生有对问题独立思考的基础,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够深入,学生才可能有深度的思维,否则只能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热闹.这些为合作而合作的课堂,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本义,合作的效果可想而知,故此在备课时,我们要考虑合作的时机,把握合作学习的程度,调控合作学习的进度,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3.1.4备展示
展示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目前,一些课堂学生看似在踊跃展示,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课堂从头到尾就是几个优秀生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少数优生的陪客,因为不需要他们回答,造成了这些“陪客”的依赖心理,同时由于将知识碎片化的随意设问,使得展示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交流,这与课改“踊跃展示”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笔者曾走进山西新绛中学听过他们的一节物理课,课堂上学生踊跃展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展示内容除了学习的成果外,还有独特见解和对学习的困惑,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中充分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明显,如图4为新绛中学的学生在展示中.象新绛中学这样的课堂展示正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新常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备课时依靠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展示环节,通过利用一些框架性、统领性,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质疑氛围,诱发学生的展示欲望,促使展示成为学生学习提升的有效途径.
3.1.5备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为使在课改的背景下让课堂回归激趣增智的课堂生态,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改革的三点基本要求这一视角,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进行反思, 如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没有超过学生活动时间的一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开展的如何?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得怎样?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是否到位?重难点内容的处理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理性指导.这种在集体研讨的方案实施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的反思,有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素养.
3.2优化处理集体备课的关键点
如何集体备课各校形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这样的操作流程:“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修订——课堂实践——议课提升”,对其中每一环节怎样落实才能取得实效已有很多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认为要处理好集体备课实施中的几个关系.
3.2.1同与异的关系
差异性是事物的重要特质,但在实施集体备课过程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无视这一点,片面理解集体备课,一味要求从备课形式到导学内容都要统一,甚至教学方法、手段也要高度一致,加上教师的职业惰性,使得一部分教师过分依赖集体备课,机械地使用他人的备课成果,这样的备课不但没起到集体备课的作用,也弱化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导致教师思维能力退化,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创新意识.我们认为在集体研讨时,要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对课堂的结构框架等问题的认识要异中求同,而在细节问题的处理上则要同中求异.比如在备苏科版《电能表与电功》一节,对于课堂的结构框架各班都一样,但其中关于验证电功与电压关系的内容时,针对差异不同的两类班级,我们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为了定性验证电功与电压的关系,需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设计电路?你准备选择哪些器材验证?
方案二:为了定性验证电功与电压的关系,怎样控制电流和时间相同?如何反映电压、电功的大小?
这样根据学情、教情不同的处理,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性化的改进,真正让集体备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3.2.2教与研的关系
教学和研究都属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活,有的教师工作了几十年,而实质只相当于工作了一天,因为他只有教学,没有研究,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有的教师虽然研究很深,但偏离了研究要为教学服务的主旨.这样两种情况都不可取,为此,我们要辨证地看待教与研的关系,尤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教、研并重,改变过去集体备课中研究不足的现象,通过以问题探究、议课、反思等形式为抓手,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共同成长,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
3.2.3收与放的关系
《大学》中的经典论句“知其所止,止于至善”,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进退有度,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的行政也需要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但目前许多学校由于集体备课收效甚微,故此出台了严格的备课制度,比如“四定、七备、六统一”,甚至非本专业的行政领导蹲点备课现场,对活动进行指导.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对集体备课的管理与考评也固然重要,但把模式僵化并不可取,容易把教师推向领导的对立面,不利于营造团结、和谐的教科研氛围,而且有些教学问题的探讨,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因此,应该给与集体备课一定的宽松环境,让教师在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才能.
“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有效的集体备课为构建智趣物理课堂创造了条件,既发展了学生,也成长了教师.如何进一步让集体备课从有效走向高效,使物理课堂达到趣、情与智的和谐统一,值得我们在实践中继续践行、探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