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牯和牯牛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队分牛,有头牯牛,人人想要,人人怕要,人人没要。
  牛牯站起来:“既然大伙都不要,那我要。”
  这牯牛膘肥体壮,耕地、拉车、驮货,无牛能及。只因牛脾气出名彪悍,无人能降服,有个绰号“牛魔王”。
  “牛魔王”站敞坪上,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傲视群牛,牛皆离它远远的。人也不敢近前,只远远围观。真是头好牛,蹄宽,腿粗,肩峰高耸。
  它瞪人一眼,就让人胆寒,别说耍脾气时眼充血,尥蹶子,鼻孔咻咻喷气的样子。众人啧啧称赞,只有艳羡的份,没胆量牵它回家。
  牛牯凭什么降服“牛魔王”?这人矮小,瘦巴巴,手无缚鸡之力。因为长成这样,队里才让他喂牛,专门负责队里十几头牛的饮食起居,并送他个“牛牯”绰号。
  牛牯凭什么降服“牛魔王”?凭他十几年尽心尽责喂牛的经验,凭他能摸清“牛魔王”脾气,凭他像对亲人一样对待一头牛。
  牛牯兴高采烈牵着牯牛回家。到家,老婆迎出来,一看牯牛,倒吸一口凉气,脸色铁青,连连后退。
  “怎么把这凶神领回来?”
  “没人敢要。”
  “没人要,你就要了?”
  “活该我捡到块宝。”
  老婆孩子不敢近前,一走近,牯牛鼻孔咻咻喷气,其状极凶。它只认牛牯一人,他上前,便低眉顺眼,服服帖帖。
  牛牯有意带老婆孩子近前,久之,牯牛和他们处熟了,虽不及跟牛牯感情深厚,也能跟他们和平相处。
  牛牯儿子十几岁,每次放牛都有点胆战心惊,他对牯牛既怕,又看不顺眼。十几岁孩子有股牛脾气,当他遇上一头犟牛,冲突免不了。
  那天,牵牛回家,路边有蓬嫩草,牯牛要吃,孩子不让吃,僵持在那里。孩子牛脾气上来,抓住缰绳使劲一拽,牛栓头嵌进肉里,牛鼻子出了血。牯牛肯定疼得要命,火了,冲上前,往孩子屁股上一顶,将他撂趴在地。
  孩子面无人色,连滚带爬跑回家,一路呼号。闻声赶来的牛牯见儿子还能跑,先去关心牛,一看牛鼻子鲜血直流,心都碎了,抄起荆条,把孩子屁股打开了花。
  牛牯家穷得叮当响,就他那病恹恹样子,真没指望,但有了牯牛,这家就见起色。
  牛是农家重要劳力,一头好牛能抵三两壮汉。
  春播秋种,耕地耙田,别人一忙十天半月,牛牯五六天把地耕好耙匀,多亏牯牛力气大,能下苦。农事季节性强,播种插秧不能提早,赶上节气又越快越好。种子适时播下,秧苗及时插好,早发芽,早返青,然后见天长。晚三五天,庄稼憋着劲也赶不上。
  别人还在田里忙活,牛牯已农事完毕,洗脚上岸,赶着牛进山拉柴火。附近一带,山上光秃秃的,要柴火得到三十多里外去。别的牛走不了远路,拉不了重物,唯有牛牯的牛能行,每天一趟,拉回满满一车柴火。
  牛牯一有空就进山拉柴火,柴火烧不完,拿去卖,那些年卖柴火,攒下不少钱。
  牛牯准备起新房,赶着牛进山拉木料。自己做砖,赶着牛一趟一趟将砖运到工地,省下不少钱。
  岁月渐渐磨去牯牛彪悍的脾性,它老了,温顺可亲,连小孩都敢趴它身上玩。
  一同老去的还有牛牯,他和牯牛风雨同行几十载,越老越惺惺相惜。
  牛牯看着牯牛出生,长大,慢慢变老,没有他的悉心照料,牯牛不会长得那么健壮,也不会活到这把岁数。一头牛,活上几十年,是奇迹。
  牛牯一直记得牯牛的生日,从没忘记给它过生。牯牛生日这天,牛牯将四枚鸡蛋打进草料,拌匀喂它,轻轻抚摸牛头说:“好好活!”
  雨天出门,牛牯给牯牛戴上防雨的帽子,披上雨衣。天冷,牛牯给牯牛裹上棉衣,夜里睡觉,垫上厚厚稻草,盖上棉被。
  没人蹲在牛栏和一头牛说半天话,牛牯会,牛不作声,眼神脉脉含情。
  年老的牯牛已不从事任何劳动,每天吃吃喝喝,散散步,打打盹,颐养天年。
  午后,牛牯一如既往牵着牯牛往山上去,让它吃草,散步,活动筋骨,呼吸清新空气。
  春天,阳光明媚,满山淌绿滴翠。牯牛牙口依然好,津津有味啃着多汁的嫩草。牛牯坐在隨身携带的锄头柄上,津津有味看牛吃草。
  夕阳西坠,山间布满夕辉,牯牛吃得饱饱的,牛牯牵着牛回家。山道弯弯,青苔湿滑,他们走得小心翼翼。
  牛牯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的傍晚,夕辉漫天,山碧草青。身后忽然一声轰响,他急遽转身,眼睁睁看着牯牛滚下坡去。
  吃饱的牛最怕摔跤,一摔跤,肠子便断了,必死无疑。牯牛没有立即死去,呼呼喘气,眼泪汪汪,痛苦异常。牛牯守在牯牛旁边,一刻没离。
  两天后,牯牛断气,牛牯将牯牛就地掩埋,坟堆山一样。
  牛牯在坟堆边又守了半个月,怕有人挖牯牛尸体。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
其他文献
小镇西街口有座古桥,桥堍有家点心店,店主任是个矮矮胖胖的中年妇女,人称阿蔡,阿蔡在这里土生土长,从学徒时就在点心店,后来当上了主任,于是人们就习惯叫这里为阿蔡面店了。  阿呆从小在西街长大,阿蔡面店是他上学的必经之地。读书时经常来这里吃面条。每天出门,阿呆会向母亲要一角的点心钱。阿蔡面店附近有家小吃店,这里的大饼油条是阿呆的最爱,这一角钱刚好能买两副大饼油条,当然大饼只能是咸大饼,甜大饼就不够了。
期刊
宋人王齐叟是个诗词发烧友,在太原做官时曾作《青玉案》《望江南》嘲讽上级监司。监司闻之大怒,训斥王齐叟:“你胆敢作词讽刺领导?”王齐叟此刻词兴大发,整整衣袖说:“居下位,常恐被人谗。只是曾填青玉案,何曾敢作望江南。請问马督监。”当时马督监就坐在旁边,一听这话,吓得惶恐不安,一个劲儿向上级辩解此事自己并不知情。监司哭笑不得,只好挥挥手把他们打发走了事。王齐叟同马督监退出后,马督监一把扯住他,让他解释清
期刊
在餐厅里偶遇一个初中女同学,但是,她不记得我了,我便提醒她说:“你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因为和你在小树林里亲吻被处分的那个男生吗?”  她小脸一红,有些激动地说:“难道你就是当时那个……”  我惭愧一笑,说:“没错,我就是当时那个告密的人!”  选自《金故事》  我们阵管连司务长大雨在接菜的路上,捡回了一条狗。  连队离德令哈的大部队很远。每周四,大部队的供给车和连队的司务长的马车都要对着跑。交接粮油
期刊
又在阳台上给女儿读宋词。三个月大的她是否能听懂,我不太在意。我在意的,是我散发的淡淡油烟和奶香,和著阳光透过摇篮车纱网洒在她脸上时的安详。渐读渐困。然后,被阳光一拉,我老了,她长大了。  又一冬日暖阳,任她一手抚摸我粗糙的手背,一手拿本宋词,读给我听。  妈,你眼角的皱纹真美。她放下书突然说。  我笑了,一个老太婆罢了。但我没说出来,对她,我有时喜欢用笑来表达。  我能从你的皱纹里读出每一个与我相
期刊
蛇沟是一条在大别山深处十多里长的长沟,沟里沟外水草肥美,适合蛇生长。蛇沟究竟有多少条蛇,恐怕没人计算过,也无法去猜测。据上了年纪的人讲,相传这里有人见过水桶粗的大蛇。没有人敢轻易靠近蛇沟。不过,被称为蛇王的石浩生一家,居然住在蛇沟深处,经常来往于蛇沟之间,与蛇结下了不解之缘。  话说石浩生的大女儿石玉秀,出生在这山清水秀之地,是方圆几百里出名的大美人,可这样的美人儿却没人敢上门来提亲,因为人们都怕
期刊
西埠镇倚山临江,呈长蛇形,从镇头到镇尾少说也有二里路。沿江有三个埠头,上埠头,大埠头,下埠头。昔日河道畅通,三个埠头都可以泊船停舟,装卸货物。再后来只有大埠头有些用。如今河道已淤,运货的船便也绝迹。埠头也只是供妇人洗衣洗菜之用了。不过,下埠头对平民百姓还有些用处,那就是发大水时可以去那里捞大水柴。  下埠头是一块突兀伸出江面的崖石,再下面是个河湾,有回流,上游漂来的什物常在那儿打漩,一时还漾不开去
期刊
狗爷年轻时不叫“狗爷”,人称“虎爷”。虎爷高大威猛,喜欢打猎,枪法也远近有名。虎爷生性心高气傲,总觉得打野兔打山鸡小打小闹的不过瘾,总想打野猪和虎狼那才威风。虎爷养了几条机警凶猛的猎犬,但有一条名叫“黑牙”的猎犬虽对虎爷忠心耿耿,可虎爷就是不喜欢。因为有一年过年,黑牙很好奇地去叼小孩扔的鞭炮,被炸伤了双眼,之后的黑牙总看不清它前面的是人是物,虎爷称它为“废物”。有好鱼好肉,虎爷总是先分给另外两条猎
期刊
我在站牌下等车。旁边站着个女孩,穿一件紫色皮草。唇和指甲跟石榴花一样红。光着腿,隐约看见皮草里面的白色短裤。小山一样的髻耸在脑后,头饰熠熠烁烁。  我往旁边挪移两步,好离女孩远些,我一向对这样装扮的女孩抱有成见,觉得她们的眼睛生来就是看钱的。还好,这位女孩儿看上去端庄淑雅,一定是富贵而有教养的人家的孩子。  我下意识瞅一眼自己的衣饰,雨水泅湿了大半个身子,鞋和裤腿粘满泥糊糊,如果再背个蛇皮袋,活脱
期刊
夜里,提溜做了一个梦。  她梦见她成了祖双娇,生得那么美,武功那么高。因为不满父母定下的婚姻,在一个月高风轻的夜晚,她轻轻一跃,像一只飞燕一样落在了距家乡少说也有一万里的沙漠里。  她到的时候,正是沙漠清晨。  沙子经过一夜的安慰与滋养,变得湿润、柔软,像海绵一样。祖双娇脱下了自己脚上洁白的轻功鞋,露出洁白的脚,赤着脚在沙子上走了起来。沙子让她一阵激动、好奇、喜悦,仿佛自己到了天国。  祖双娇这时
期刊
安浦村和桐溪村只隔一条小河,平日两村人若有小买卖来往得通过一条窄窄的小木桥。近来小木桥也经受不住光阴的摧残,在一次大暴雨中被猛涨的河水吞噬得尸骨无存。  村里懂水性的都外出行船。临时找几个摆渡人也行不通。这下可难倒了两村的村长。不知是谁偷偷给他俩支了招。两人各拨了一通电话,建桥的钱便水到渠成。  大桥经过半年的建造,终于面世了。  这座大桥直跨河的两岸,宛如一条飞虹,桥上的石墩上雕刻着两村各自的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