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是关键,也是课程体系建立的基础。所以,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以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岗位中感觉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和社会能力欠缺,因此,制定课程体系时,要根据岗位要求,实施基于项目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定位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周运金(1974-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CAD/CAM的研究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JG0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077-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重点抓教学质量上。构建新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专业定位基础上,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使专业的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培养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团队成员通过E-mail、发放问卷、现场访谈三种形式分别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本专业1999届到2005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待遇,单位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调查地域范围主要是广西和广东的大、中、小企业。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对毕业生的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
1.岗位分析。我们调查了近200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毕业生,约占该专业总毕业生的40%,其中从事计算机绘图和产品设计的人员占41%,质量检验员占13%,工艺员占8%,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者占12%,设备维修工占8%,数控编程操作员占5%,其他人员主要集中在文员和教师岗位,共计占13%,总体上与专业的对口率较高。
2.岗位能力分析。在所有调研的学生中,认为本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比较集中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机械CAD/CAM软件应用能力、制图和识图能力、设备安装、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学生感觉自身比较缺乏的专业素质是测绘能力、检测能力的训练;机制工艺及工装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的训练,外语能力较差;认为比较缺乏的社会能力主要集中在交际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创业意识培养等。
3.就业质量分析。通过调研统计发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正式职工并签了劳动合同,即使是试用期间也签订了合同,说明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加强;学生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私营)、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占就业单位的88%;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11%是完全不对口的,余下部分都与专业对口或者相关,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学生对工作的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资等)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程度,满意和一般的占94%,不满意的占5%;毕业生89%在上岗半年后就能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在工作一年后73%的学生得到加薪或者职位晋升,这与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时间对应,基本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后的半年内加薪或者晋升职位。目前,38%的被调查学生有变换工作的意向,相对稳定性不好。学生对本专业目前的就业质量认为很差或者不好的占11%,但是认为很好或者较好的比例还是偏少。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认可度还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4.职业意识分析。在询问被调研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情况;对所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及发展机会;对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将从事行业的工作环境;是否收集很多有关职业选择的参考资料;是否做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时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只有20%左右,其余都是有所了解或者很少做相关工作。从这些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职业意识差、自主创业意识弱,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候必须加强职业化的教育。
(二)对企业人员的调研分析
在对毕业生开展调研的同时,还对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企业或者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在对企业未来三年急需的人才调查中,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和技工占了大部分,其他急需岗位有质量管理、营销等。我们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对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岗位,如产品设计员、绘图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设备维修工、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员等所需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开展调研,能力点要求,见表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满意程度评价,见表2。
(三)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根据上述对毕业生和企业人员的调研,我们了解到未来三年,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还是很大,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岗位集中在产品设计员、绘图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设备维修工、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员这6个岗位上。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CAD)和制造(CAM)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计算机辅助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业中应用常用CAD/CAM软件进行机械产品设计、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和工装的设计和现场工艺实施工作,同时也能胜任机械生产一线的管理及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作。
针对上述主要岗位,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训练:(1)二三维软件应用能力,加强运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2)增加英语课时,使业务员既懂技术又懂英语;(3)加强识图能力、测绘及绘图方面训练;(4)加强专业实践,让学生知道从设计变成产品的过程。找对专业厂家实习,训练改进、设计产品、设计跟自动化接轨等,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5)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工作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等素质的培养。
二、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构建基于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以电动玩具作为载体,兼顾机电知识,把该产品的设计、加工、检测等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专业核心课程有产品造型及结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二三维软件应用、测绘技术、工程制图、创新设计、改造设计)、产品加工与检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模具加工、数控加工、检测技术)、工业工程与现场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在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中同时,注意把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自学能力、团队意识等的培养融入其中。
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对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电动玩具的设计和制造项目为载体,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在构建学习领域的工作项目时,遵循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职业技能的工作项目和相关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课程,每个学期安排2~3个工作项目、一门职业素质课程,将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模式编排,综合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化三级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融入课程体系中,落实“双证书制度”。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工作项目具体化,以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确定教学单元,贯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宗旨是将学习领域项目化,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合为一体,以产品为最终的教学成果,将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渗透到工作项目中,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境界。
(二)“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以典型电动玩具的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个方面都实现三级递进,达到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
职业认知阶段——熟悉行业专业,让学生爱自己的专业。职业认知阶段集中在第一学年,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在开设职业基础技能工作项目的同时,穿插安排军训、专业介绍等项目,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熟悉行业背景,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学业的进程及阶段目标,明确奋斗的方向。同时,安排学生到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实习,初步了解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过程。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行为规范等培训,使学生了解行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工作职责、工作环境。该学年以职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为重点,设置专门的职业意识课程,如“社会与职业”“职业技术文档处理”“形势与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认同阶段——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向职业人过度。职业认同阶段安排在第3、4、5学期,在校内CAD/CAM中心进行,通过多个专项工作项目和拓展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拓展技能,掌握电动玩具的设计、制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实行企业化教学,在工作项目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工作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准职业人训练,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明确职业角色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与职业责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载体,有机融合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相应开展职业行为规范训导、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的训练,重点通过职业实践方式推动职业角色的转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设置专门的职业意识课程,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场典型事件与行为优化”等,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
职业熟练阶段——突出专业技能专长,培养成职业人。第三阶段安排在第6学期,学生到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广发重工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不断积累产品设计和制造经验。在培养职业综合技能的同时,深入体会企业的管理制度、岗位行为规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专长,真正成为职业人。
三、结论
虽然社会上很对人对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不太了解,但是只要我们找准定位,构建基于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就业质量就会达到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的“双满意”状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屠立,陈晓英,朱凡.高职CAD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廖友军,余金伟.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
[3]段红杰,于善启.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胡萌.专业CAD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
[关键词]定位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构建
[作者简介]周运金(1974-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CAD/CAM的研究与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JG0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077-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要从重点抓规模扩张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重点抓教学质量上。构建新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专业定位基础上,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岗位能力要求,使专业的培养定位更加准确,培养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业团队成员通过E-mail、发放问卷、现场访谈三种形式分别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本专业1999届到2005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待遇,单位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等。调查地域范围主要是广西和广东的大、中、小企业。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对毕业生的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
1.岗位分析。我们调查了近200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毕业生,约占该专业总毕业生的40%,其中从事计算机绘图和产品设计的人员占41%,质量检验员占13%,工艺员占8%,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者占12%,设备维修工占8%,数控编程操作员占5%,其他人员主要集中在文员和教师岗位,共计占13%,总体上与专业的对口率较高。
2.岗位能力分析。在所有调研的学生中,认为本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比较集中在机械制造技术知识、机械CAD/CAM软件应用能力、制图和识图能力、设备安装、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学生感觉自身比较缺乏的专业素质是测绘能力、检测能力的训练;机制工艺及工装设备设计能力的训练;运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的训练,外语能力较差;认为比较缺乏的社会能力主要集中在交际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创业意识培养等。
3.就业质量分析。通过调研统计发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大部分是正式职工并签了劳动合同,即使是试用期间也签订了合同,说明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加强;学生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私营)、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占就业单位的88%;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有11%是完全不对口的,余下部分都与专业对口或者相关,专业对口率相对较高;根据地方经济水平,学生对工作的条件(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资等)以及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程度,满意和一般的占94%,不满意的占5%;毕业生89%在上岗半年后就能够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在工作一年后73%的学生得到加薪或者职位晋升,这与学生胜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时间对应,基本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后的半年内加薪或者晋升职位。目前,38%的被调查学生有变换工作的意向,相对稳定性不好。学生对本专业目前的就业质量认为很差或者不好的占11%,但是认为很好或者较好的比例还是偏少。总的来说,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对就业质量的认可度还比较高,但是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4.职业意识分析。在询问被调研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法规了解情况;对所学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及发展机会;对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将从事行业的工作环境;是否收集很多有关职业选择的参考资料;是否做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时发现,做得比较好的只有20%左右,其余都是有所了解或者很少做相关工作。从这些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职业意识差、自主创业意识弱,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候必须加强职业化的教育。
(二)对企业人员的调研分析
在对毕业生开展调研的同时,还对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企业或者与本专业相关性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在对企业未来三年急需的人才调查中,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和技工占了大部分,其他急需岗位有质量管理、营销等。我们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对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岗位,如产品设计员、绘图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设备维修工、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员等所需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开展调研,能力点要求,见表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满意程度评价,见表2。
(三)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根据上述对毕业生和企业人员的调研,我们了解到未来三年,企业对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还是很大,本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岗位集中在产品设计员、绘图员、工艺员、质量检验员、设备维修工、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员这6个岗位上。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CAD)和制造(CAM)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计算机辅助机电产品设计和制造,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制造业中应用常用CAD/CAM软件进行机械产品设计、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和工装的设计和现场工艺实施工作,同时也能胜任机械生产一线的管理及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工作。
针对上述主要岗位,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训练:(1)二三维软件应用能力,加强运用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制造能力;(2)增加英语课时,使业务员既懂技术又懂英语;(3)加强识图能力、测绘及绘图方面训练;(4)加强专业实践,让学生知道从设计变成产品的过程。找对专业厂家实习,训练改进、设计产品、设计跟自动化接轨等,提高学生的制作能力;(5)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工作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职业道德、团队意识等素质的培养。
二、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一)构建基于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以电动玩具作为载体,兼顾机电知识,把该产品的设计、加工、检测等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专业核心课程有产品造型及结构设计(包括结构设计、二三维软件应用、测绘技术、工程制图、创新设计、改造设计)、产品加工与检测(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模具加工、数控加工、检测技术)、工业工程与现场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在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中同时,注意把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自学能力、团队意识等的培养融入其中。
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对课程体系重构,以典型电动玩具的设计和制造项目为载体,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在构建学习领域的工作项目时,遵循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职业技能的工作项目和相关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课程,每个学期安排2~3个工作项目、一门职业素质课程,将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模式编排,综合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化三级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融入课程体系中,落实“双证书制度”。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工作项目具体化,以企业真实、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确定教学单元,贯彻“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理念。
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宗旨是将学习领域项目化,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训练合为一体,以产品为最终的教学成果,将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渗透到工作项目中,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境界。
(二)“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以典型电动玩具的设计制造工作项目为载体,工学结合,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三个方面都实现三级递进,达到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职业化三级递进”的人才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
职业认知阶段——熟悉行业专业,让学生爱自己的专业。职业认知阶段集中在第一学年,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在开设职业基础技能工作项目的同时,穿插安排军训、专业介绍等项目,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熟悉行业背景,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学业的进程及阶段目标,明确奋斗的方向。同时,安排学生到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企业认知实习,初步了解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制造过程。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行为规范等培训,使学生了解行业,感受企业文化,了解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工作职责、工作环境。该学年以职业基本知识的教育为重点,设置专门的职业意识课程,如“社会与职业”“职业技术文档处理”“形势与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认同阶段——突出职业素质培养,向职业人过度。职业认同阶段安排在第3、4、5学期,在校内CAD/CAM中心进行,通过多个专项工作项目和拓展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技能和拓展技能,掌握电动玩具的设计、制造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实行企业化教学,在工作项目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工作项目管理制度,通过对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准职业人训练,进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明确职业角色定位,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与职业责任。以专业技能培养为载体,有机融合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相应开展职业行为规范训导、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强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责任的训练,重点通过职业实践方式推动职业角色的转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设置专门的职业意识课程,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场典型事件与行为优化”等,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
职业熟练阶段——突出专业技能专长,培养成职业人。第三阶段安排在第6学期,学生到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南宁通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广发重工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中,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完成工作岗位任务,不断积累产品设计和制造经验。在培养职业综合技能的同时,深入体会企业的管理制度、岗位行为规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让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专长,真正成为职业人。
三、结论
虽然社会上很对人对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不太了解,但是只要我们找准定位,构建基于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就业质量就会达到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的“双满意”状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屠立,陈晓英,朱凡.高职CAD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向与课程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5(11).
[2]廖友军,余金伟.高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32).
[3]段红杰,于善启.面向三维CAD/CAM技术的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胡萌.专业CAD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