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进行实验,实验验证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是可行的。同时,也验证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健康完整的发展。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验,有益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丰富和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主体性 体育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刘惠芳(1971-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研究;王救文(1954-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与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43)蔡春娣(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北省高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O8120033)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86-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主体性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理念,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在,我国传统的“教授—复现式”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尝试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主体体育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分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007级自选篮球项目和必修篮球项目的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期刊论文、书籍和有关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有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课题,并建立主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2)实验法。依据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设计具体的教学实验。随机抽取河北省高校中的3所,从中随机各抽取自选篮球项目的大学生40人作为实验班,必修篮球项目的大学生40人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历时一学期(30学时)的教学,并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学生情况,以考查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客观教学效果。(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生体育态度的问卷调查》,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情况,以考查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客观教学效果。(4)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本次实验数据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
3.实验的实施。在为期15周(30学时)时间里,对实验班进行篮球的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对对照班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实验前、实验后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是比较喜欢的,但不太喜欢上体育课,并且在体育课上感到不太愉快。其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体育课太单调和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无用,他们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体育课考试和教师,一学期逃课次数一般在3~5次。这说明,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影响不大。
从表1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态度的描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没有太大的影响。
2.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的分析。由表2可见,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在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使用的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阶段学习,其学习后的体育成绩肯定比学习前有所提高,这是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所在。
3.實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态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意向方面,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比实验前更喜欢体育运动和更喜欢上体育课,他们在体育课上感到很愉快,他们也改变了实验前“体育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的看法,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也由实验前的“体育课太单调,体育课上所学知识无用”转变为实验后的“体育课充实而有趣”,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后,学生端正了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的态度。学生在实验前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师,一学期逃避体育课的次数集中在3~5次。而实验后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一学期逃避体育课的次数明显降低,只有15%的学生逃过1~2次课,其他学生均无逃课现象。这说明,采用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检验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同一种新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它对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4.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的分析。由第188页表4可见,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实验前、实验后没有变化,但是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阶段学习,而且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接受的是一种新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后的体育成绩肯定比学习前有所提高,这是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所在。
5.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体育课态度、体育成绩的分析。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篮球比赛成绩的T检验表明,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不存在差别。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两个班级学生实验前对体育课的态度不存在差别。
6.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意向方面,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对待体育运动、体育课的态度及感受上要比对照班学生的态度端正。实验班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有趣而充实,而对照班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相比不重要,影响学生上课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太单调以及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无用。实验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且他们逃课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从而更进一步地说明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的影响是明显的。
從表5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后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不同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说明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7.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比较分析。由表6可见,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的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新的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对照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8.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比赛结果的比较分析。由表7可见,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比赛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的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新的能体现学生本身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对照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但对学生学习篮球技术、技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篮球比赛的技、战术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成绩、篮球比赛成绩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其结果都与预期结果相符,对体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验证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等,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和愉快中学习技术技能,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体育课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程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程晓峰.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刘桂霞,王志琴.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体育教学“双重角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体育科技,2001(2).
[4]刘平江,扬铁黎,赵立.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1(5).
[5]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主体性 体育教学模式 实验研究
[作者简介]刘惠芳(1971-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研究;王救文(1954-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铁道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与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43)蔡春娣(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研究。(河北 石家庄 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北省高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O8120033)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86-03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主体性的培养已成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理念,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当前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现在,我国传统的“教授—复现式”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尝试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主体体育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实验对象为河北省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分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007级自选篮球项目和必修篮球项目的大学生。
2.研究方法。(1)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期刊论文、书籍和有关主体性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有关文献资料。明确研究课题,并建立主体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2)实验法。依据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设计具体的教学实验。随机抽取河北省高校中的3所,从中随机各抽取自选篮球项目的大学生40人作为实验班,必修篮球项目的大学生40人作为对照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历时一学期(30学时)的教学,并进行实验前测和后测,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学生情况,以考查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客观教学效果。(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生体育态度的问卷调查》,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同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情况,以考查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客观教学效果。(4)数理统计分析法。对本次实验数据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和独立样本的T检验。
3.实验的实施。在为期15周(30学时)时间里,对实验班进行篮球的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对对照班进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没有太大变化。实验前、实验后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是比较喜欢的,但不太喜欢上体育课,并且在体育课上感到不太愉快。其原因是学生认为,体育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体育课太单调和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无用,他们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体育课考试和教师,一学期逃课次数一般在3~5次。这说明,采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影响不大。
从表1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态度的描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表明,二者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没有太大的影响。
2.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的分析。由表2可见,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在实验前、实验后对照班使用的教学模式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阶段学习,其学习后的体育成绩肯定比学习前有所提高,这是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所在。
3.實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态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意向方面,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对体育课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比实验前更喜欢体育运动和更喜欢上体育课,他们在体育课上感到很愉快,他们也改变了实验前“体育课不如其他课程重要”的看法,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也由实验前的“体育课太单调,体育课上所学知识无用”转变为实验后的“体育课充实而有趣”,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后,学生端正了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课的态度。学生在实验前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教师,一学期逃避体育课的次数集中在3~5次。而实验后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一学期逃避体育课的次数明显降低,只有15%的学生逃过1~2次课,其他学生均无逃课现象。这说明,采用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前、实验后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检验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对照班学生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同一种新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它对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4.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的分析。由第188页表4可见,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使用的教学模式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实验前、实验后没有变化,但是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阶段学习,而且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接受的是一种新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后的体育成绩肯定比学习前有所提高,这是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实验后体育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所在。
5.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体育课态度、体育成绩的分析。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照班两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以及篮球比赛成绩的T检验表明,两个班级学生的成绩不存在差别。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两个班级学生实验前对体育课的态度不存在差别。
6.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意向方面,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对待体育运动、体育课的态度及感受上要比对照班学生的态度端正。实验班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重要,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有趣而充实,而对照班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与其他课程相比不重要,影响学生上课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太单调以及体育课上所学的知识无用。实验班的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主要是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且他们逃课的次数大幅度减少,从而更进一步地说明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的影响是明显的。
從表5可以看出,方差齐性检验表明,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体育课态度的方差相等,进行实验后学生体育课态度的配对T检验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异。原因是实验班与对照班采用不同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说明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课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7.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成绩的比较分析。由表6可见,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的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都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新的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对照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8.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比赛结果的比较分析。由表7可见,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篮球比赛成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其原因是实验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的是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班在实验前、实验后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新的能体现学生本身主体性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对照班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旧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但对学生学习篮球技术、技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篮球比赛的技、战术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比较,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成绩、篮球比赛成绩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其结果都与预期结果相符,对体育教学效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验证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优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等,同时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欢乐和愉快中学习技术技能,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体育课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程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教学模式群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2]程晓峰.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刘桂霞,王志琴.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体育教学“双重角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体育科技,2001(2).
[4]刘平江,扬铁黎,赵立.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1(5).
[5]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