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本位是语文教育创新的根本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也开始向全球化发展。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语文教育无疑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攻势与冲击负有不可替代的回应责任。于是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了出来。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应对。于是如何看待民族化与历史化遗产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一个是时间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事物。
  
  一、民族本位与文化创新
  
  民族本位与全球化是一组悖论,似乎只应坚持其一,但又不是绝对的。语文教育的最大的实际便是中华文化,确切说是汉语文化,是语言与文学的文化,以及语言、文学背后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丢失了中华民族的这种品格,这种精神,语文教育将无从谈起。
  民族本位与语文教育理论的创新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创新应当紧紧围绕着民族性做文章,做足文章。民族性是语文教育创新的核心。当然我们不否认西方有很多教育思想比我们先进,但他们有他们的文化语境,我们有我们的文化语境,他们有古希腊传统,我们也有自己的儒家文化,苏格拉底与孔子显然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区别的最大的实际。   所以,创新不能盲目,要依存于民族性,不能一味求新求异,甚至哗众取宠地认为“外国的月亮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既然有了民族性做依托,要探索怎样做民族性的文章,那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乃至发扬。有继承才有发展,有发展便是创新。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继承显然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古代文化被束之高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界诸学者的反思。
  
  二、求其“道”,弃其“器”
  
  《老子》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但可以拿来阐述某些观点。现在的语文课程确实为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增设了古代文化的内容,但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充分地说明传统文化的教育深入到了质的局面。很多时候,接受往往是被动的、无奈的,而不是主动的、快乐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今文化的隔膜,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师在传授的时候只是“授业”,而没有“传道”,即没有传中华古代文化中最本质的精神,包括人文精神、辩证的思维以及更多的伟大的思想。只有传其道,才能使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明晰的、综合的感悟和理解,要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便是“传道”的作用。
  当然,道是建立在“器”的基础上,要紧密地、辩证地结合,同样也是分析思维模式与综合思维模式的结合。分析用来辨“器”,综合往往用来明“道”,过去我们辨“器”做得过多,现在把明“道”提出来,希望能够得到重视。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鸳鸯绣取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三、承而不迷,本古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断不是要言必先王之道这样简单,先王毕竟恍如云烟,再者时势变迁,先王之法未必合用,所以,继承传统不是执迷传统,也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立足于传统的创新,以适于当今,适于现代化,适于未来。
  总的来讲,民族的便是历史的,历史的也可以是民族的,立足于这一点,语文教育理论的创新才有根、有源,才有所依据,不然,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也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所以存在的标志。
  我是一个民族本位者,但不排外,也是一个信奉传统者,但不迷古。因为我们都处于现在,生存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世界,只因为同有中华魂才共同探讨同一话题,并致力于勇敢地去实践,为了生活,更为了中文,为了中华。
其他文献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结束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广大老百姓在美好的期盼中,又关注哪些社会焦点问题呢?  失业就业高不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的前提。一项调查认为,57%的城镇居民对此担扰,76%的农村剩余劳力对外出打工、寻找就业门路心里没底,有近五成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和找到满意的岗位感到渺茫,失业已经成为公众最揪心的头等大事。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和
期刊
张炳生和陈善卿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新探》一书指出:“老师是以具有向师生和模仿性的学生为带动对象的,老师的道德品质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同和趋近。教师应该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呢?    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观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具备高尚的人格,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严于律己,这些品质将汇成一支潜移默化的力
期刊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面对社会生活的新形势,聋生将来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从事生产,参与社会交往等,根据这些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规范、法律常识、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聋校班主任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受教育者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情理的把握有许多是通过眼看、心会、
期刊
有位教育专家曾大胆地戏言,其实经典是无用的,世间流行了那么多经典,军事经典、文化经典、教育经典,为什么世界还是老样子?总是一少部分人成才,大多数人平庸?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经典就是经典,它之有用无用,关键在一个“用”字,本人接触了《学记》之后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明为师之道,尽为师之分”,《学记》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一、启发性的教育原则    《学记》中说:“君子
期刊
——四川省巴中市建国以来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诈骗案件。被骗金额高达570万元。  ——这是一起作案成员人数众多、作案手段极其隐蔽狡猾、作案区域跨四省(区)的高智商犯罪案件。  ——专案组历时一百余天,纵横驰骋于四川、陕西、山东、内蒙古四省(区),终将全部犯罪分子缉拿归案,并为被骗企业挽回巨额经济损失。    一    4月南江,山花烂漫。  2005年4月30日,人们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五一”长假做
期刊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本方式,占学习时间的比重较多,如能注意听讲,不仅能掌握好课堂知识,还能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长期坚持专心听讲,还会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讲究教学艺术,利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和兴趣,不断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学习品质,切实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把课堂教学当成游戏,激发
期刊
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实施目标教学。灌输式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摆脱缺乏交流的这种课堂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激活英语课堂。让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激活英语课堂呢?    一、激活师生关系    上课时,教师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悬念的语言,并配
期刊
模糊美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性,面对这一特性,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走出一条新路,提高学生的接受度。诗歌的模糊美所营造的那种恍惚飘渺的境界,只有当读者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才朗现。这种境界排斥概念性的逻辑分解。因为概念性的逻辑分解只能割裂它,肢解它,解之愈细则离之愈远。因为诗歌解读需要音乐般的联想和心灵的超越。  某次我去听课,授课老师是一名德高望重:专业过硬的优秀教师,他讲的是名篇《春江花月夜》。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 
期刊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探究指导学生作文的策略。在指导半命题作文过程中,我摸索出的正向补题、反向选题、自主确定文题的三步指导法,效果理想。    一、发动全班,正向补题    “正向补题”就是让学生将不完整的作文题目补充完整后,再开始写作。要求每人至少给半命题的题目补充一个完整的题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还能堵住差生偷懒的漏洞,防止他们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为了调动所有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