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新《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阅读古代诗词,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能力,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淮安市2017年中考《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能正确解读诗歌中较浅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注重培养学生体味和感悟意识,强调学生诗歌阅读、欣赏素养基础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淮安市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诗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学生缺乏必要的诗歌积累
  根据小学六年语文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每学年教学8首古诗词,六年共教学48首。这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除此之外,还有夹杂在文中的24首,共72首古诗词。可是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掌握得如何呢?笔者对农村中学七年级两个班96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已积累50首古诗词以上的没有,积累40-50首的有3人,积累30-40首的有7人,积累20-30首的有23人,积累10-20首的有46人,而几乎没有积累的有17人,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而淮安市2016年中考说明强调:继续在诗歌积累考查方面适当向课外延伸,重视学生诗歌(特别是课外)的诵读和积累。小学诗歌学习的现状,无疑给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农村学生诗歌朗读的能力缺乏,加大了对诗歌理解的难度
  诗歌的情感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读的广度和深度。农村的一些孩子,由于其生长环境的影响,普通话水平较低,这给诗歌的情感朗读带来了更大的难题,朗读缺乏,情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品味。
  三、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名师引领,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而要真正理解好一首诗,必须深入诗人的心灵深处,触摸诗人情感的那根弦,去挖掘潜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形成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碰撞。
  四、诗歌训练缺乏系统,鉴赏水平浅薄
  有的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掌握的古诗词数量就不多,加之理解的深度不够,平时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很少,他们教学诗歌时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形成必要的诗歌教学路径,缺乏训练体系。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大多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没有挖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和浓厚情感,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的。
  综上所述,结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及农村诗歌教学中存在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苏北农村初中诗歌教学状况,切实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益。
  1.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要求每位学生每周积累两首古诗词,教师组织他们到操场上开展诗歌朗诵展示,这样,既增加了诗歌的积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每月进行一次诗歌汇报会,汇报积累的篇目、数量,学习的心得等,供大家借鉴,从而逐步养成积累诗歌的习惯,进而丰富自己的诗歌文化底蕴,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2.学会朗读,体悟诗情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诗歌变得非常简单,教師只要从网络上下载需要的古诗词朗读音频就可以学习了,这对于农村中学的诗歌教学非常有利。有了朗读的途径,接着就是如何朗读。其实,古人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揭示了诵读学习法是学好诗歌的不二法门。诗歌教学中,诵读必须做到四点:初读读准音,字正腔圆;再读读通意,句读明、词意清、文意通;三读读出美,节奏和谐、韵味十足;四读读出情,走进作品、走近人物。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情,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
  3.遵循规律,科学施教
  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的把握,应该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加上老师的引导、调整共同完成,而不是老师个人的体会认识。老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可自主理解、感悟的舞台。诗歌的形象、意境、情感三要素中,把握情感对于理解诗歌尤为重要。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挖掘情感的方法可从创作背景、关键字句等着手。同时对于诗歌的写法也要关照,如寓情于景、白描、烘托、映衬等,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养兴趣,激发内力
  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或带有故事情节的古诗词入手,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散文诗;也可以从现有的化用古典诗词的歌曲中让学生找出对应的古诗词,如歌手邓丽君的《虞美人》旋律典雅,用的是李煜的词《虞美人》,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古诗词,兴趣盎然。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认为:初中古诗词教学应该按照由内到外、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这里的“内”既是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是指从文本内走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的“外”是指文本以外的东西,比如有关的各种材料。借助外部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联想,近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总之,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深入推进,农村诗歌教学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我们在尊重学生个性解读的前提下,注重积累、厚积薄发,学会朗读、体悟诗情,遵循规律、科学施教,培养兴趣、激发内力,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农村初中的诗歌教学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其他文献
在一次作文批改中,笔者认为一个学生作文的结尾特别精彩,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执阙而歌”,笔者就问她是何意,不想她竟摇头说不知,是从另外一本书上抄来的。当时我就告诉她,学习语文,一定要弄清楚每个字词的含义。第二天,她告诉我,是她抄错了,“阙”当为“阕”,量词,乐曲每一次终止为一阕。  还有一例:期中考试前,复习到《陈情表》一文,我叫一学生起来回答“猥以微贱”中“以”的含义,学生表示不会;又叫了一个,仍
[摘 要:以安徽省A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例,设计问卷,结合随机采访法对A学院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进行调查,分析A学院目前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所在。  关键词:绩效考核;现状;原因]  A学院是安徽省一所公办高职院校。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A学院教职工现有绩效工资考核管理现状和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绩效工资管理与激励措施优化提供资料支持,有必要对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设计相应的调查问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抓耳挠腮,或咬着笔杆无从下手,或嘴里嘟囔着没什么可写。探究其中原因,这恐怕与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无关系吧。平日里,学生常埋身在题海战术中,往往把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抛掷在了一边,以致于写作时语言枯燥,内容贫乏,缺少真情投入,所写内容几乎是拼凑,语言呆滞乏味,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本研究从五年间(2010—2014年)搜集到的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110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分别是北京、浙江宁波、安徽、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湖北黄冈、吉林、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西、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山东临沂、山东潍坊、山西、陕西、上海、四川乐山、天津、重庆的中考试卷。笔者从测试内容角度,结合样本卷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2014年中考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甚至连十二钗中的某些年轻女子也不及她这个老妪。她的神采独具魅力,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刘姥姥形象可用三个字来概括:真、智、善。她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大智若愚、风趣幽默、心地善良、见义勇为,知恩图报又不辞辛劳,善于应酬又不失纯真,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老人。  刘姥姥,虽是一位乡间老太太,却具有非凡公关才能,是贾府兴衰荣辱的见证人。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谨小
阅读策略是指读者为达到阅读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阅读技巧及方法。就整本书阅读教学而言,阅读策略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手段;既是教学过程,也是教学结果。分析、提炼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合理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能够有效推进深度阅读,更好地开启学生独立阅读的门径,提升其语文素养。  下面以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散文集《孩子,你慢
[摘 要:经典诵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字魅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陶冶情操。本文主要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展开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为教师提供教学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诵读;实践探究]  经典是经过长期发展继承下来的历史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在小学
一、用思维导图展示语言思维活动过程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深刻地指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吸收理解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对事物的认知方法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李海林先生进一步阐释了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就是文本原本客观存在着的、作为阅读客体的价值;教学价值则是这些文章进入教材后在保留原生价值的同时又增加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教材所增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效果。因此,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即备课或教学设计。生成是教学中发生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所谓“生成”,是指在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流行,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稍显衰微之势,推广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势在必行,那么要增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兴趣,就必须多方发力、营造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氛围,创新方法,改变经典读物的展现方式,引导大众注意力转向经典作品,促进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在保持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