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你在哪里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革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丰功伟绩。
  2.学习朗诵技巧,体会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3.欣赏本诗巧妙的构思:询问——呼唤寻找——回答。
  4.欣赏本诗拟人、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巧妙的构思;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高山、大海、森林、大地形象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有一位领导人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精神风范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就是亿万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周恩来。
  一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人民心底油然而生。可是,1976年元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因病在北京医院逝世。噩耗传来,高山肃立,江河呜咽,万木俯首,星月不移。泪水洒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周总理,你在哪里》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深情,再次缅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起欣赏女诗人柯岩的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多媒体播放),《周总理,你在哪里》,的音像资料,学生溶入情境,体会诗歌中的无限深情。
  三、(过渡语)同学们,听完这深情的朗诵,我们每个人都情不自禁。我们仿佛看到,在那个撕心裂肺令人沉痛的日子里,人们无法接受总理去世这一残酷的事实,人们在苦苦寻找总理的足迹,人们在深情地呼喊“周总理,你在哪里”,人们在深情地呼唤:回来吧,总理!中国,怎能没有你;革命,怎能没有你,人民,又怎能没有你。现在请同学们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诗篇中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得力于它的真诚深挚的情感表达。在人们普遍怀着对周总理的深情眷念而又难以表达之际,一声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似乎是从亿万人民心中同时迸发的心声,所以,它充分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依恋和热爱之情。
  四、披情入文,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学生大声自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各一名组合范读。
  五、内容点拨,学生讨论
  提问:1、周总理,到底在哪里?用诗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周总理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2、“——”的用法,全诗中有不少破折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朗读时该怎样读。
  3、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诗人独具匠心,构思独特,对此请同学们说说本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纵览全文,清理思路,概括每小节意思,总结明确。
  4、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首诗运用了反复、拟人、排比修辞等手法,起到了渲染气氛、强化感情从而加强了艺术效果的作用。
  六、课外拓展
  同学们,周总理伟大的一生,即使是一本书,十本书也难以穷尽的,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的故事。
  学生简述二、三则小故事。
  教师补充讲述一则故事:
  周总理去世后,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这在联合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国家元首逝世,没有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许多国家的外交官为此忿忿不平,并向联合国总部提出质疑。当面回答质问的,是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只讲了一分钟,便让所有激愤的外交官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接着,还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是这样回答的:“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降半旗,这个决定是我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富多得不计其数,但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要是能够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七、升华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学们,我总是这样想,我们中华大地何其有幸,孕育了这样一位英才,我们中国人民何其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总理,他的聪明才智、他的英明果断、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外交风采,为我们贫弱的祖国赢得了多少尊严!他对党对国家的赤胆忠心,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将永垂青史,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要陵墓,没有碑文,可他却世世代代活在我们的心中。亲爱的同学们,面对现实,面对自己,我们不禁要问,青少年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塑造怎样的灵魂?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①朗诵全诗。
  ②写一则读后感,题目为《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其他文献
读好文章,如饮啍酒,久而弥笃。精妙的评语,同样使人如沐春风。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改进方向,使得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一定要注意字斟句酌,用心去写。既要讲求评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又要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评语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期刊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  首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是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热心辅导者,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批评、讽刺、挖苦学生,致使他们不敢说话。相反,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教师应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有师生处在一个平等地位进行研讨、争论,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二、
期刊
环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诗歌,都有部分环境描写,对环境描写的考核也是高考考点之一,因此,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归类很有必要。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让故事的发生显得自然。例如鲁迅的小说《祝福》
期刊
一、语言训练的现状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了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
期刊
一、钻研教材,引入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去积极响应,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者身上培养发现快乐,创设符合学生心理,
期刊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成形,学习完全凭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硬灌,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苦学”,就会导致学生 “ 畏学”“拒学”。因此,作为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氛围,使他们变苦学、畏学、拒学为想学、乐学、勤学。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那么,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期刊
浙江地区初中段现普及了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了“新闻”这一文体,对于陌生的文体,书中介绍为: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
期刊
一、“参”  《考试说明》是指导师生正确认识考试性质和要求、理解考试形式和范围的资料,是命题和应考的依据。它把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分为41个考点,能力量化为五个层级。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参”透《考试说明》,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其在复习中陷入各种练习的八卦阵。学生能根据《考试说明》和平时学习情况做好内容细化,循序渐进地把握知识的内涵、外延、异同、应用范围等,这样就抓住了能力要求的“神”。  具体操作时
期刊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在教参(人教版《必修三》)上有如是解释:“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据此种说法,“处处”为诗人寓居之地的家家户户。我认为,这种理解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首先,《秋兴八首》作于公元766年,正值安史之乱平定不久,民不聊生之际,果腹尚大为不易,又何来那么多新布新棉供夔州城里处处户户去“催刀尺”
期刊
一、目前朗读指导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了解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朗读的指导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目的不明确,忽略文本  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为主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个体读了小组读,小组读了集体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有效地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既不用心,也不用情,有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