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落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W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是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怎样的时空观念才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这需要我们不仅仅思考“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而且应当进一步思考“怎样的时空联系才更有价值”。本文拟以“时空观念”为例,谈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历史教学落点。
  一、跨学科背景下“时空观念”的内涵
  除地理学科外,哲学领域、物理学领域以及艺术领域都提到时空观念,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认识时间与空间的性质,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认识时间和空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离出物理学科的时空观,主要探讨“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把时空当成客观的存在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认识的进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即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具有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哲学中的时空观主要是讲“人与时空的关系”,强调时间与空间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揭示了时间的实践本质,他所关注的时间不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而是属人的时间,在实践中看待空间,他把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区分开来,认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所以,与地理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空间更强调社会空间。
  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应该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讲的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作为指导,“在时间与空间中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把时空当成不断运动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人类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时间与空间并与之构成关系。这样一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解释才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有两点:
  一是要理解历史中的时间有着双向互动关系。历史中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双向互动关系,不仅过去决定未来,未来也同样决定过去,即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与视角决定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由于实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社会时间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例,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在20世纪70年代曾这样评价:“当今物质生产力三年内的变化,相当于二十世纪初三十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三百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三千年内的变化。”时间因素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等于创造人类争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理解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由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观察时间与空间,所以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成为可能。比如说,人类实践活动经过世代积累,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中断人类的进步。世代传递的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包括人类的思想、知识、经验和价值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化方式。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时间上凝固下来,转化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反过来,空间的历程也构成了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当英军远渡重洋来到珠江口时,这场战争就不是简单的位移而发生的中英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是处在不同文明阶段的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时间之争。所以,我们无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军事理论来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军对垒,也不仅仅是两国交战,同时还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那么,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时空观念”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有学生问到,“三国中的吴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但是:
  从知识层面来讲,教材中关于“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和“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这两个史事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对于历史时空的困惑。
  从能力层面来讲,这里涉及到“吴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个问题。“吴国”到底是“王国”还是“帝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三股势力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还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确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抑或是三个独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从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点的学习与判断,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其价值不由它本身决定(比如三国鼎立形成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时空结构来决定(比如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空本身在变动(时人观察三国局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成为重要的历史拐点),观察时空的视角在变动(我们今天在判定三国局势变动时到底持何种态度?是忠奸观?压迫与反抗观还是复杂局势中的发展观?),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我依旧以“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1.什么样的教学活動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实际上,上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其中,情境教学被许多历史老师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来。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师上《新航路开辟》一课时,采用了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地图,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图、中世纪T—O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看到了欧洲人终于从那个混沌的中世纪走向了近世—这种“走进”,不是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文艺复兴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世纪的黑暗。   也有的历史教师尝试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广东李月霞老师在情境教学中有许多可贵的實践(见表1)。
  2.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中到底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素养立意,这个目标观决定了教师把哪些内容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以此为教学的支点。从素养立意来看,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中,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或多个启示,可以培养多方面的素养,有的启示是独特的,有的启示是共通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学情以及课程目标,恰当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例如,广东东莞易翔老师在上高三《明清史》复习课时,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立意的教学,让学生再次重温明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设计立足于“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时期所处的位置,以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同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这次教学设计突显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长、更宽的时空里去认识;第三次设计立足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明清时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在史学界关于明清阶段特征“封建社会末期说”、“近代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基础上,自己评判明清的历史地位并进行论证。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时空观念并对之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是一个明确的素养立意的教学设计。
  3.什么样的课堂目标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重新理解课程目标、构建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建立课堂核心目标,即在宏观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综合三维目标框架与核心素养视野,构建起一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找到落点(见图1)。
  如果用这个模型图对上文中高三复习课《明清史》一课进行分析,本课的核心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当下我们的思考可能具有时段性,因为有些问题与困惑在实践中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因为时空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思考在当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超越经验、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定彝.时空观念的嬗变[J].哲学动态, 1989(2):50-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宝.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探微[J].学术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尔著,陆象淦,刘开铭译.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79:34-35.
  [5]刘 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一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6]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
  [7]易翔.核心目标的选择与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5(9).
  (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本刊讯 2017年1月14至15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教师專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召开。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委教工委、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协办。  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学会、海淀区政府、海淀区教育系统两委一室的领导和专家,以及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当代有专家提出: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文化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见,文化对国家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则是重视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  的确,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优秀的学校教育。基于此,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很多学校贯彻教育方针,提高
在浮躁的时代,我们已经学会了接受,总是如一个个移动硬盘,复制思想又粘贴思想,很少有深深的剖析和赞叹,很少有由衷的敬佩和享受,但这一次例外。  2014年4月23—25日,宁波市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家培养对象班的学员们又迎来了这样的一次活动,那就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讲会营与“甬城·汇智课堂”的联袂之演。  聆听大师教诲  顾明远教授和邱学华老师给学员们上的与其说是教育上的一课,毋宁说是人生的一课。8
学校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生命系统,每一个构成都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生命系统。作为校长,要持续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必须撬动每一个生命体内在变革的积极性。  作为一所持续领先的学校,必须有足够的组织活力,而活力的背后是不断进行的组织变革。从组织的维度看,一所学校始终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学校能不能适应外部的变化;二是学校能不能让内部人持续保持激情。  命题三 如何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秘密不仅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理解儿童的秘密也能帮助成人更好地发现自己。儿童以及儿童秘密的存在,会唤醒成人对外在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发现世界对自我和儿童共同的价值与意义。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秘密花园,弗朗西斯·伯内特笔下的《秘密花园》讲述了失去父母的小女孩玛丽闯入久已禁闭且荒芜的秘密花园后,和花园一起经历复活重获幸福的故事。《秘密花园》是儿童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并非只因为其故事的曲折离奇,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011年版新课标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坚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同时,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奏响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小学数学课堂是帮助学生树立求是、求真思想的主阵地,因此,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在课堂上
一  老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妙不可言、“玄之又玄”的“道”,那我们一般人有没有可能理解、感悟到这个“道”呢?如果有这个可能,那是怎样做到的?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后世的悟道者、研究者都把这一章作为悟道、修道的纲领,特别是
李老师,您的学生们、您带出来的这支队伍会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和您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求解遥感的难题,响应社会的需求。您的学术思想会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加入这个行列,创造您期望的更多辉煌,向您汇报,与您分享。  李老师,您好!  有件事情,向您请教。  最近,常常看到,您最亲近的学生们将“几何光学”和“尺度”作为集中表达您的学术贡献的关键词,虽然这两个词远远不足以呈现您的那么多成就,但是
编者按  2017年9月,民进中央在湖北武汉举行了中国教师发展论坛,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现代化。10月,本刊以专题形式为读者呈现大会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观点。本期,我们继续推出四位学者的文章,为大家呈现他们对于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观点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  一、当前我国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1.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教育的发展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
任何一次科技文明的进步,都会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尤其是Web 2.0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逐渐深入课堂:学生学习方式逐步多元化,以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为终端的线上和线下的学习越来越普及;教学手段倾向多媒体化,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实时教学模式;尤其是E-learning(数字化网络学习)概念及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出现,如在线学习(On-Line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