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b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这些现象您遇到过吗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会出现一些比较偏离生活实际的现象.比如,爸爸今年15岁,教学楼高9千米,三年级平均每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诸如此类明显的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我觉得是学生缺失良好数感的一种表现.
  二、什么是“数感”
  众所周知,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数学同样也有“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把“数感”作为十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提出来,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开拓.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可以这么理解,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问题建立起联系的桥梁,是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并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寓学生的数感培养于数学教学之中.
  三、教学中如何落实“数感的培养”
  数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种先天的才能,它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数的概念、数的运算、解决问题等)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下面,我借用一些教学例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切实理解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首先让学生们动手数一数,数出10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數,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数出结果有10根,然后,捆成一捆,变成1个十,从而使学生明白10个一也就是1个十.
  2.在学会数10的基础之上,再数出11根.这些小棒怎样能一眼看出是11根呢?接着引导学生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1根,容易看出是11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也对“10个一是10”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以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比较大小这一教学活动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高兴吗?(生齐答:高兴.)在后面还有120位老师在听我们的课呢,看看哪名同学表现得更出色.(生:哇!回头看.)那你们说12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
  生1:我觉得大,你看咱们班才30多个人,那120比我们班的人数多多了呀.
  生2:我觉得小,咱们学校有一千多人呢,120算不了什么!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12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0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或是10000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12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
  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推想,比较数量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培养了数感.
  (三)合理提供学生交流的机会,提供用数描述信息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数表达信息,学会用数与人交流
  例如,在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练习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
  师:请用所学过的100以内的数,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组成一句话,每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数.比如,我们一(4)班有62名学生;教室里有4台电风扇.
  生:我家有5口人.
  生:我家养了32只兔子.
  ……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真精彩,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用上我们学过的数.现在请你把刚才所说的数字去掉,再说一说刚才的句子,你有何感想?
  生:我家有人.
  生:我家养了兔子.
  学生重说,体验感悟出,缺少了数字,在表达信息、事情的时候,不能把信息传达清楚.这体现出来数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四)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例如,在估算教学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妈妈买一台洗衣机3025元,一个电饭锅204元,请你帮助小红的妈妈想一想,她大概要带多少钱才够呢?弟弟说大概要带3200元,姐姐说大概要3300元,小红说大概要3230元.你比较认同谁的说法?为什么?
  生1:我认同弟弟的说法.把3025看作3000,204看作200,大约是3200元.
  生2:我认同姐姐的说法.把3025看作3100,204看作200,大约是3300元.
  生3:我认同小红的说法.把3025看作3030,204看作200,大约是3230元.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来看看营业员是怎么收钱的?最后营业员只收了妈妈3229元钱.同学们,谁的说法比较接近啊?
  生:小红.
  通过比较之后,大家认为3230最接近精确值.那些估算出3230的学生就显得非常自豪.在后来解决一些问题时,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就用上估算,并喜欢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讨论出最佳估算方案.这也是培养数感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数感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对数的体会,重视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数学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法时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要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连接延伸的,从横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从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数学课程标准;旧知识;新知识  建构主义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学标准下,对课堂的教学质量加以重视,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而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创新自身教学的观念和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推导和探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反比例函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经常忽视从
1.台体体积公式的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台体及其体积公式的内容做了删减,在新人教版数学必修2中也仅列出台体的体积公式,并未对其由来和证明过程做介绍.然而,台体体积公式所隐藏的数学价值却不能被一个简单的式子给遮盖住.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一书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展示它的魅力:“埃及几何里最了不起的一个法则就是计算截棱锥体的体积公式!”可见,若是在讲授台体体积公
【摘要】授课时,教师会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几乎做到了“密不透风”,但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认知过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过程;认知过程  又上了一节“认图形”(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新课以后,总感觉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特别是在钉子板上围和在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还有一定的困难.我不禁反思起来:凭借多
【摘要】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本文阐述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并对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一)创设悬念式问题
【摘要】中职数学课堂上的“催眠治疗法”需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运用教师的积极德育和积极言语,让学生减轻或消除学数学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等情况.用“话疗”的方法让学生走近数学、解决数学问题、自我学习数学.  【关键词】催眠疗法;积极;言语  催眠疗法是在建立良好信任医患关系基础上,利用人的受暗示性,通过言语暗示引导进入一种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心理抗拒降低,对治疗师的言语指示产生巨大的
【摘要】 课堂教学在学生自学微课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进行搜集,然后就学生反馈的难点、疑点问题,再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植树问题  作为一个新事物,笔者在教学中大胆结合运用微课直观、高效,给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本文结合笔者在五年级数学“植树问题”中对微课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并以此谈谈自己在尝试微课教学中的收获与感想.  一、课中使用—
【摘要】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严密性、规律性是其主要特性.根据新课改的教学宗旨,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科学指导.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利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高考冲刺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思路  高中生心理和生理都趋近于成熟,对事物能够做出系统的判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式.因此,他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道高考试的研究,探讨并归类了解決此类难度比较大的高考试题的多种解法,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了知一解一类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量大;归类探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而精心预设则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到底从哪里开始,该如何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精准预设,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下面就以“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一、遭遇教学尴尬,寻找学习起点  【教学片段】  出示主题图:王阿姨在购物网站订购了3箱黑玉米,每箱20根.一共有多少根?  教師还没来得及问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