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花木兰与国家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它迎合了最时尚的反战的宏大命题,也加入了导演马楚成最拿手的感情戏来作为轴线,但由表剖里,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暗合了近年来女性主义关于女性与国家的某些观点。
  【关键词】 《花木兰》 国家 女性主义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周此我找到一些女编剧让她们纯粹从女性角度出发去看待花木兰,比如说女人眼中的兄弟情”,而这正是我们理解这部电影和花木兰形象的契点,虽然作为一个商业片,迎合了最时尚的宏大命题一反战,也加入了浪漫唯美的爱情元素,但由表剖里,导演和编剧还是以深层的内质作为基本核心,而这也是这部电影得到一致好评的关键所在。马楚成还说“我把花木兰从神变成人”,的确花木兰再也不是人们预知的心理图式中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有着一切女人特质的女人。
  本来在一个父权制的意识形态的社会里,女人是被剔除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之外的,因为怜惜年迈多病的父亲,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虽然《木兰辞》无视一个女人闯入军营的性别尴尬和心理不适,最后还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来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解惑,隐含着女性对男性粗心大意的调侃和女性心灵精致的自得,但是在现代读者的现实理念里,这只是文学的“意淫”。迪斯尼动画片安排了木须龙这种的守护神,而马楚成则安排了青梅竹马的费小虎,但即便有费的遮掩,木兰还是很快因身体的洁净需要暴露了身份。如果这还是小范围的暴露的话,因为一块玉佩的失窃,每个士兵都必须脱衣检查,木兰面对的将是彻底的暴露,何去何从,巨大的恐惧感渗透到她身体的每个细胞了,那微微颤抖的身体诉说着一切,这可能是这个从小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式的女孩第一次强烈的感受到自己性别的差异,如果说一开始参军是凭着一腔热气,没有多虑性别困境的话,这时的她深刻的感受到了性别的巨大困扰,一个少女最本真最原始的身体恐惧让她宁愿死,也不愿自己身体的被暴露。接着她要求来探视她的文泰亲手把她的尸体埋了,再次强化了这种心理,电影令人信服的诉说着一个女人在自己身体与国家危难之间的选择,木兰不是一个想保家卫国的有着民族大义的英雄,一个少女最本能的诉求让她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住自己身体的神圣与纯洁。
  在国难面前,性别的歧见还是被一定程度规避了,代表人物是费小虎、文泰,特别是文泰,他在木兰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战争取胜者的潜质,他要把她推到战争的最前沿,成为魏国挡住柔然浩然进攻的最强大的屏障,于是一个卓越的男人用战略眼光在坚定而长远的打造一个有可能达到卓越并且可能比他更为卓越的女人。但是这个打造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木兰是人,一个充满女人特质的女人,她只是为了尽孝道而不是为了民族大义才走近军营,她骨子里恐惧、孤独,她怕死亡、怕杀戮,她厌弃战争、战场,她外形与男人般粗糙了,但心理仍然是纤细的、敏感的、情绪化的女性气质,她反复提起父亲的话,“战场上绝不能有感情”,但是这种反复的自我提醒,却时时在提醒我们,她的内心深处对此的无法释怀和自我加压的心灵挣扎与痛苦。因为女性的先天性和后天培养的异质的情感模式,所以她无法同男性一样做到冷眼的看待生命的被无情剥夺,无法在战争引起的巨大的心灵震撼面前很快自我调适,在一次次血腥中突围而出的凯旋的背后,在一份份军功和一次次升迁的反面,木兰是惶恐和软弱的,貌似强大的她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女性是植物性的,更倾向和平,男人是动物性的,更倾向征服,柔然王子门独甚至胡奎、费小虎都是典型的男性气质,所以他们不了解木兰。而只有同样拥有女性气质的文泰,能够洞悉、理解木兰这种随血腥的胜利而越来越绷紧的心灵张力的限度。文泰是一个男人,而且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但他也有着同木兰一样的柔软的纤细的温情的女性气质,而作为一个可能的未来的王者,他必须割弃它,所以他隐瞒身份来到军营。同样的他也知道这种女性弱质在战场上的危害,特别是对于象木兰这样的军中领袖,带给己方和国家的将是致命的灾难,于是他用假死的方式来根除这种精神弱征(这个弱只相对于战争而言),想通过自己的死来剪断她情感的牵绊,因为他清楚的看到,一个统帅任由自己的个人情感来指挥战争所带给己方的巨大灾难。爱人的死让木兰深刻的自我反省,理性代替情感,责任代替自我沉迷,于是经过一番炼狱,木兰完成了自我升华,一个将军真正成为一个民族英雄,她要用她强大的内心来保护她的兄弟、她的家国。她冷静的看着费小虎、胡奎的惨死,平静的带领她的将士悲壮的高唱“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又何欢,死又何憾”,被大将军遗弃,她宣誓“士兵可以叛我,将军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一个合格的、铁血的、坚定的英雄铭刻在我们意识深处。虽然他们仍是情感的,文泰为了救木兰和兄弟们祭献了自己,而木兰只身闯入敌营只为救文泰,但是这是理性的情感,也是温情的人性,丝毫不掩他们英雄的光彩。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文泰和木兰平静的接受了可以止战的政治婚姻,木兰平静的回家,平静的做回了一个“漂亮的女将军”,甚至在最后文泰反悔了,想与木兰私奔时,她平静而决然的拒绝了他,虽然内心肯定不平静,有着太多的痛苦和挣扎,十二年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如海一般深邃浩瀚的感情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怎能说割舍就能割舍,但是既然文泰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争的停止,那么同样的,木兰愿意用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来换取战争的结束,责任代替情感,木兰再也不是以前的木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主义者。
  按以往的女性主义的观点,木兰舍弃了自己的爱情而完成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有背于女性主义周家极权主义就这样以堂皇的借口剥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应有的幸福,它遮蔽了一个女人最自然最本能的诉求,更可怕的是它扭曲了一个女人的情感的思维模式,木兰是主动拿自己的爱情祭献给了国家。但是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女性的越来越多的纳入,和女性本身参政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者希望成为国家主义的共谋者,成为国家计划的参与者,成为国家历史的能动者与在场者,而《花木兰》正是彰显了这种意识,虽然电影仍在宣传国家至上,大爱无疆的老套命题,但是它完成了一个女性的史诗,一个女性的历史神话。一向以来女性主义排弃民族、国家主义,因为作为一个弱势性别,它一向是民族主义的受害者或不在场者,伍尔芙说“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祖国作为一个女人,我不需要祖国”。的确,一向以来,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男性史,女性不是消失在历史的视阈中,就是政治斗争中被动的工具,她们就像柔然公主一样通过政治联姻成为国家主义的一个棋子而木兰不是,她是历史的能动者,她以她的指挥若定、她的赫赫战绩、她的退让显示了她的无可替代性,不是她需要男人,而是男人们需要她,不是她需要国家,而是国家需要她,不是国家选择她而是她选择国家,整部电影始终以木兰为主角,其他所有男人都是绿叶,而影片也始终在强调木兰的重要性,她的沉就是魏国的沉,她的浮就是魏国的浮。虽然
  历史上真实的木兰可能没有这样的能量,但是电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女人的神话,给我们这样的理想与信念:女人不是历史进程中的无作为者,它有着木兰这样积极的历史杠杆者,同男人一样改变着国家的进程,女性在国家发展中始终没有缺席。事实上,历史的确是这样,无论是普通女性还是女英雄,都是历史的能动者,只不过被男性话语霸权遮蔽掉了,可能她们对于历史的能动作用的效果不如男性,但那也是因为父权制社会对此的阻扰,新一代的女性主义者正是要把这种隐性作用变成显性作用。
  《木兰辞》的基调是昂扬的,而这部电影却是悲凉的,十二年后的木兰不可能再欣喜的“对镜贴花黄”,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与涅磐都伴随着痛苦与失落,但是这痛苦与失落并不影响我们对涅磐的敬仰。
其他文献
[摘要]《心灵捕手》是美国一部描写心理咨询成功范例的故事片。影片通过一位优秀的l心理学教授肖恩·马奎尔运用倾听、尊重、关注、对峙等专业技巧,成功帮助了一个桀骜不逊有数学天赋和心理问题的叛逆青年成尔·杭汀,消除了他长期郁积的心理痼疾,使他重新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给心理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尊重 真诚 倾听 对峙  《心灵捕手》是199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
[摘要]影片《立春》拥有特殊的电影时空,“慕春”情结和黑白影像以其独特的文化蕴含表征了时间的向度;而小城意象与镜像表达则对影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关键词]《立春》 理想与现实 电影时空    《立春》的上映引起了无数的关注,我看完之后首先就想到了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信  2000年,冯·提尔导演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获两项“金棕榈”奖。在某种意义上,影片可以理解为一个赴美移民的
【摘要】作为法国“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人物,阿仑·雷乃总以其独特的探索精神推动着法国电影的发展,贯穿在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  【关键词】阿仑·雷乃 遗忘 记忆 过去 现在    一位导演,贯穿他影片的代表性元素始终是生命的遗忘与记忆、交织的过去与现在、偶然的相遇与表象的神秘,那反过来思考,他的影片该有怎样一种电影语法?哪种语法才能更为精准
[摘要]越来越多的外文电影,特别是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如果仔细对比一下英文名字和汉语的译文,就会发觉许多有意思的意译、改译的现象,有的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借助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现象,通过分析英语片名汉译中几种“叛逆”的表现和误区,在片名翻译时应紧扣对原文文本一原片名和影片,并且要严格贯彻“目的论”法则,不能随意妄为。  [关键词]电影片名 汉译 叛逆
[摘要] 小学阶段是人生步入知识的重要阶段,而这个时期又是音乐学习的最佳时期,它对形成人生丰富情感,产生乡音乡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应从小抓起,民族音乐更应从小学音乐开始。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本土音乐,是民族音乐复兴的根本。  [关键词] 民族音乐 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接龙打击乐    随着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凸显,教育部《新课标》是出了“为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体现各地区
[摘要]高晓松的电影《那时花开》秉承了青春年少的懵懂与成长,同他的音乐一样,一起带我们长大成人。高晓松在《那时花开》中将上世纪末的关注重点放在了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暴露的虚荣、自私、不负责任、欲望膨胀上,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我。  [关键词]成长 友情和爱情 记忆 被关注    高晓松说:“其实我特喜欢电影,我对电影比音乐更钟情。”于是处女作《那时花开》诞生了。作为80后,校园民谣是那个青葱
【摘要】 电影《最好的时光》采用三段式的影片结构,分别讲述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三段不同的爱情。青涩懵懂的恋爱梦、无奈悲伤的自由梦、醉生梦死的青春梦,导演截取了三个时代的光影片段,呈现出三种有着清晰时代烙印的爱情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纯洁 悲伤 醉生梦死 欲望 记忆    从1980年《就是溜溜的她》到2007年《红气球》二十七年光阴,候孝贤一共创作出18部电
[摘要]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本文通过论述光在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效应,光在摄影艺术造型和摄影构图中的作用以及光对摄影艺术作品质感的整体影响,阐述了光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光的认识并全面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光线来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水平。  [关键词]摄影 用光 效应 质感 造型    摄影离不开光,有光才有影。摄影就是用光来作画的,如何利用光与影的关系来构成影像和影调.
【摘要】电影《三轮车夫》是著名越南导演陈英雄“越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是一部导演的转型之作,有一点血腥,有一点暴力,但却也不乏美的表现。导演在许多地方没有做出完整的交代,许多事情的发生如生活本身一样,没有结果和原因就戛然而止。电影中让人似懂非懂的陈述,导演丰富多样的镜头表达,都是此片独一无二的特色。  【关键词】《三轮车夫》 黑社会 父亲    1993年,以《青木瓜飘香》荣获戛纳最佳处女作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