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觉文化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you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视觉媒介表达信息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影像、图像”。信息的传达,是通过塑造综合性的形象来进行的。视觉文化其实是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其审美标准有很强的潮流性。当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时,计算机与人的交互方式是通过图形界面来完成的,视觉成为一种思维传递的手段。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视觉文化 网络视觉文化 阅读方式 审美体验 图形界面
  
  引言
  
  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始于电影、电视的发展兴盛,由于影视文化与文字印刷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影视本身强烈的娱乐性质。视觉文化多被看做一种肤浅的感性文化形式。几十年过去了,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网络的特点是内容庞大,表现手段丰富,交流参与性强。其独特的阅读方式。使得审美的体检又有所不同。网站的视觉风格化明显,但整体风格为内容服务,文本仍然是交流中一个重要手段,甚至是核心。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视觉、听觉和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从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网络成为众多网民的生活方式网络视觉文化更具有后现代的意味。加之计算机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和受众普遍的年轻化,网络视觉文化比其他形式有更强的时尚潮流性,更“炫”。网络会让我们也变得肤浅吗?
  
  一、“视觉文化”何止于“图像”
  
  1、寻找“视觉文化”之源头
  作为一个生理词汇:在百度百科中视觉的解释是: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
  从此概念出发,不难理解麦克卢汉之言:“读写文化赋予人的是视觉文化代替听觉文化。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这一变化也是任何社会结构所能产生的最激烈的爆炸。”(p267)如果从媒介角度探讨西方视觉文化的起源,应追溯到古登堡的印刷术时代。
  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以影视媒介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是从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而来。贝拉从电影的角度,强调电影摄影在复制可见的形象和保存传播人类思想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认为电影“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部的心灵的工具。”从而可以替代印刷术和语言文字。至此,视觉文化常常成为一种和印刷文化对立出现的文化现象。
  
  2、再从视觉传达角度看视觉文化
  “视觉传达”这一术语,是从1 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上开始流行的。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他们把内容通过眼睛传达给人,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艹亻冫辞典》)。
  视觉传达出于商业目的,被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用于产品设计和推广之中,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由于商业化的不断努力和刺激,产品、家居、建筑、环境都对“视觉”有了新的要求。视觉文化已经远远超出图像或影像的范围,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视觉艺术”生活化的审美体验,又反过来影响视觉传达中视觉形象的表现。
  视觉文化其实是通过视觉审美现象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的渗透来产生其影响的。
  
  3、选择“读图”还是“读文”
  “读图”还是“读文”。是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然而,图像不见得就肤浅,文字也未必聪明。中国古代先贤就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文字和图像都是表达思想的手段。
  在“读图”的时代中,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影像的大环境中。由于数码技术的出现,影像从原来的对真实的忠实反映,变成了“虚拟现实”。这种人为的视觉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审美体验。表面上造成文字被图像压倒的局面。然而,米歇尔在他的《图像理论》中说:“图像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这种再现:所有媒体都是混合媒体,所有再现都是异质的:没有‘纯粹的’视觉或语言艺术。尽管要纯化媒体的冲动是现代主义的乌托邦创举之一。”(“序”p5)
  在视觉文化中,我们不应再强调图文的对立,视觉所感受的是一种“形象”,而不是单纯的图像或文字,这种形象是通过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维的启迪。“虚拟”的表现。不但能虚拟现实,而且能虚拟内心情感。显现一种新的情感表达形式。虚拟现实的目的是给人以真实的幻想。虚拟内心情感才是表达一种潜在的诱惑,是一种思维的引导。
  
  二、“网络视觉文化”
  
  1、从“图配文”到“文配图”
  伴随着网络的出现,阅读内容发生了转变。网络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最早是以纯文本形式出现的。后来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新媒体形式下图像的惊喜,一度出现图片滥用的现象。到现在变为理性的根据传播效果和目的的需求选择性的使用文字或图像。加之多媒体技术对视频动画等的支持,互动操作浏览方式等等,使得网络传媒在视觉上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
  
  2、从“一闪而过”到“反复琢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艺术品的审美过程存在“凝神专注”和“消遣”两种方式的对立。个人欣赏膜拜艺术品只能以凝神专注的方式。在那个时代电影是一种集体共时接收的艺术,每个画面又是转瞬即逝的,不容多加思考。“电影抑制了膜拜艺术价值。”迎合了“消遣”的接收方式。
  网站是一个可控制的舞台。它不同于影视作品的短暂的流动性。它是可重复的,持续的,受众有很大的选择自由和观看的自主性。同时网络也不再受“集体共时接收”艺术的限制。是选择“凝神关注”还是“消遣”l都可以。受众能对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反复研究。比如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由于有网络视频直播,观众对其中感兴趣的节目反复观看,甚至发现其中的各种漏洞和穿帮,做出强烈的反应。表现了网络视频与传统电视在信息接收上的显著区别。
  电子新技术,常常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震动,然而当这种外在的感觉从刺激变为习惯后,人们势必渴求更深层的审美价值。思考也是人类的一种需求。所谓:“我思故我在。”假如过分的“影像”剥夺了人们的“思考”和“想象”,那么人们就会放弃这种浅白无意的“影像”,这就是“视觉疲劳。”一些网站界面的研究发现,当前人们对与网页中闪动的画面,已经产生习惯性的回避(把它们当做广告而不去注意)。
  文字和形象的共同合力对视觉传播无疑更具影响力。
  
  3、“人机交互”——想说懂你不容易
  人一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是通过用户界面来实现的。早期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纯文本的命令输入形式。这给计算机的学习和普 及带来极大的不便。而Windows窗口系统是图形界面,原本的命令行的操作形式转变为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图标。大大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各种操作形象具体,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计算机图形界面的问世,无疑是人类使用视觉手段完成严密逻辑性操作的一个创举。1993年第一个图形界面的浏览器Mosaci1.0问世。当网络得以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新一代大众化传媒的代表,成为我们每个人手中轻松摆弄的工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类对图形的驾驭能力。同时,当计算机大规模的普及开来,其中的内容、软件不断更新,功能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时,人们发现,操作却越来越困难。在网络时代,计算机作为网络传媒的终端,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员的技术工具,而是普通大众的交流工具。而人们必须通过计算机界面来操作使用计算机。因此计算机交互界面设计(UI)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其研究目的就是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各种图形,当然也包括文字,通过人的视觉来理解计算机的各种操作。在计算机网络世界中,视觉已经不再仅仅是感性的需求和体验,它是也理性的接收信息的必要手段,人类的理性思维依然离不开图像视觉的帮助。
  事实证明,充分发挥人类对图形的视觉感受能力,不但没有阻碍人类的思维进步,反而极大的推动了人类智慧的发展。
  
  4、网络是我生活,就要让它精彩
  谷歌的图书馆计划,把印刷出版的书籍放到网络上,使得文字形式的信息交流形式在网络中发扬光大,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人类不会放弃语言文本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中,由于网络超链的信息链接方式,阅读者在一个大的信息平台上检索信息,观看、阅读有很强的跳跃性。有时甚至会出现进入链接陷阱的困境。因此,在网络上的视觉引导和界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哪一种视觉媒介向网络这样需要使用者的充分配合才能奏效的了。界面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在界面操作上要做到“不要让我去想”,而在内容的丰富性上却要“让我回味无穷!”对网站的审美要求包括“视觉体验”和“思维体验”的双重标准,再美观的网站如果没有翔实的内容,也很难长期留住观众。
  网络除了可以忠实的播放视频影像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数字处理技术,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了人为色彩。网站中所制造的虚拟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情感的虚拟,更大胆。并且,网络环境中由于浏览者自身参与其中,就更有真实快感,更离奇。网络的真实快感可以通过互动参与产生。其形象的逼真性反而可以降低,或者说,形象更离奇l更感性,更多表现内心情感。
  网络的视觉文化不只是“读图”或“世界图形化”。它指人们在网络上使用眼睛观看屏幕接收、交流信息。进而产生审美体验。这其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动画”。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的结合方式。在这个审美过程中,接收者可能完全沉浸在信息的国度之中,观看、思考、互动、交流,度过漫长的时间。最终使其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改变。成为“宅居”者(就是指长时间驻足网络之中的人)。他们通过网络获得资讯与交流,并进行学习和思考。甚至是工作与生活。他们是各个网站的意见领袖,也是各种软件的超级玩家。网络视觉文化的形成与这些人的素质与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潮流对他们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结语
  
  “视觉文化”在初期“影像”压倒文字的局面可能在网络时代发生改变。多媒体、网络给予图像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于文字,也是一样。然而这不代表视觉文化现象将被淡化,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对于一个更广意的大视觉概念来说,视觉文化将更加发扬光大,并对人类思维的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与多媒体,是后现代主义独有的文化现象,它催生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新浪。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反过来影响着网络、多媒体世界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它也是后现代文化——反现代国际主义,更注重个性、文化、地域和宜人性的思想代表。一个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反机器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即体现高雅文化又结合大众传媒的网站正传达了一种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精髓。
  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炫”得有理!
其他文献
[摘要] 《太阳照常升起》用一种典型姜文式的野,陸与张狂讲述着一串错落有致的故事,让人在应接不暇的同时又忍不住去探索,去体味其中的美感。  [关键词] 姜文 纯视觉感官 荒诞 断裂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境的电影,甚至让人思索很久仍然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已经融入这意境,因为它像是一首诗歌,一首断裂的诗歌。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词语,并且是断续的跳跃的词语,不能很轻易地把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连贯完
【摘要】在贾樟柯以前的电影中,主人公似乎都是沉默寡言的,而在《二十四城记》里,主要人物的出场都是以访谈的形式进入的。那么,这种访谈形式是不是就让电影打破沉默,而热闹起来了呢?其实不然,人物独白性质的受访语言、那些静默的影像、回归默片时代的黑屏处理、诗句的穿插、以及游走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叙事等等,让影片越来越凸显出来自于沉默的震撼力。  【关键词】黑屏 沉默 虚构 真实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和
【摘要】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许鞍华的经典之作,影片截取了香港天水围社区两个家庭、三代人的普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切片,讲述了浓厚的母子亲情和和谐的邻里关系,导演以一种温婉的情怀传达了她对天水围居民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  【关键词】《天水围的日与夜》  生活  亲情    简介:《天水同的日与夜》(以下简称《天》)是香港女导演许鞍华2008年拍摄的一部电影,曾获得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
【摘要】《无耻混蛋》是昆汀·塔伦蒂诺的又一力作,本片延续了其作品传统,又有所突破。《无耻混蛋》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充斥着凶杀,暴力和血腥。同昆汀·塔伦蒂诺之前的作品一样,故事是悲剧性的,场面是血腥的,但其作品却依然能够使观众愉悦的观赏,产生审美快感。这缘于昆汀·塔伦蒂诺将暴力和恶升华的独特艺术手法。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 《无耻混蛋》残酷 抒情 升华    《无耻混蛋》的故事来源于1 96
[摘要] 东西方两部史诗影片《亚瑟王》和《东归英雄传》同是对自由和追求自由的讴歌和礼赞,都在探讨自由和制度的关系,但不同的是获取自由的方式大有出入,这是由于主体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地位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 《亚瑟王》《东归英雄传》自由 文化心理 文化地位    《亚瑟王》作为西方史诗片的代表,反映了亚瑟王率领自己的骑士为自由而战这样一段传奇《东归英雄传》中,土尔扈特部落为追求自由而饰演
摘要 从表现人的深刻和复杂来说,《蜘蛛侠3》是电影蜘蛛侠三部曲中比较成功的。虽然仍然是正邪对立的情节线索,但其在讲述惊险而猎奇的故事同时,还刻画了生动的人物。从主人公帕克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必须直面的人生难题,以及自我拯救的可能性。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的存在的现代性反思。  关键词 《蜘蛛侠3》 现代人性 红与黑 隐喻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文艺作品表现人,要真实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是一则当代社会浪漫传奇,是后现代社会的童话。在关注现实和底层生存境遇的同时,影片又用喜剧的形式削弱和消解了批判力度,这使影片仅留下一个关怀的姿态,而无法深切地把同情与悲悯贯穿始终。  [关键词]奥斯卡 后现代 底层关怀    与去年科恩兄弟的黑暗和暴力得令人窒息的《老无所依》不同,2009年新科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下文简称为《贫民富
【摘要】 以女性主义电影的视角,探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和法斯宾德导演的《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中女性在时代压力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种种社会矛盾。在电影中,两位导演通过对片中女性命运的书写,本着对艺术的真诚,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性的冷漠;同时又从不同的表达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以及个人情怀。  【关键词】 女性主义电影 《阮玲玉》 《维罗尼卡·福斯的欲望》  
[摘要] CG的出现是电子时代的产物,当它被运用在电影中为电影的视觉效果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在纪录片领域也出现这一用电脑模拟虚构的画面景象。当cG出现在以真实性为本质属性的纪录片中,从而引发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从新思考的同时,出现在20世纪末西方的新纪录电影提出的新虚构策略同样引起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讨论。  [关键词] “新纪录电影观” CG 真实    [1] CG就是computer cra
[摘要]《心灵捕手》是美国一部描写心理咨询成功范例的故事片。影片通过一位优秀的l心理学教授肖恩·马奎尔运用倾听、尊重、关注、对峙等专业技巧,成功帮助了一个桀骜不逊有数学天赋和心理问题的叛逆青年成尔·杭汀,消除了他长期郁积的心理痼疾,使他重新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给心理工作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心理咨询 尊重 真诚 倾听 对峙  《心灵捕手》是1997年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