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文学评论对莫言女性形象的误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是从乡村的角度出发,其始终保持着村庄之子朴实而谦卑的心,并深深立足于广阔肥沃的农村土地.英美文学关于莫言作品的评论中,大部分女性形象以东方主义粗略视角下进行部分阐述,很少有评价者会系统地和特别地关注本质.英美对中国文学评论批判立场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历史文化话语或意识形态基础上的,莫言作品中人物的人性与世界性共识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对女性角色进行评论时,英美文学评论点没有将中国背景融入其中,忽略了角色的成长背景,对角色的行为或心理产生了误解,本来的意思是在严峻的环境下角色的坚强抵抗,却被理解为一种西方范式下的苦难的顺从,从而引起对角色的行为或心理的片面误解.
其他文献
沈从文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有特色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尤其是反映湘西文化风俗精神的小说作品,如《边城》《长河》等,这些小说情节相对简单,其中蕴含丰富的湘
期刊
自从小说理论诞生以后,小说的观察角度成了学术界的流行术语,视角成了学术界的一个关注焦点。申丹指出:“‘视角’或‘叙述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视角问题在以往曹文轩小说研究中,可以说是不太受人注意的,但它在曹文轩艺术中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了解曹文轩小说的视角形式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把握曹文轩小说创作艺术的变化发展,使我们更能深刻领会曹文轩创作艺术上不成熟到成熟这一艺术变迁轨迹。  一、第一人
期刊
叶广芩是陕西籍满族女作家,祖姓叶赫那拉。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到九十年代以后所发表的家族系列长篇小说引起了读者与学界的关注,其代表作主要有《谁翻乐府凄凉曲》《黄连厚朴》《全家福》《青木川》等。长篇小说《采桑子》以家族叙事为主,通过描写一个钟鸣鼎食的贵族家庭的兴衰,展现出辛亥革命后的风云变幻,既写出曾经风光繁荣的家族逐渐败落,又隐现了贵族子弟在面对时代的浪潮时复杂的内心与艰难沉重的步伐,成为其家族
期刊
从1983年在《青春》发表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开始,苏童便与短篇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表示:“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享受写作,与写中长篇作品比较,短篇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这些短篇小说大多有着浓郁的抒情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湛的语言修辞,故事中常带有突发性的死亡情节,并因人物离奇的逝世而使故事弥漫着一股荒诞而感伤的气息。可以说,苏童笔下的种种死亡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死亡是苏童打
期刊
亦舒的《喜宝》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彼时的香港从工业化向经济多元化逐步裂变,香港的金钱表征与消费主义时代的渐兴使得大众文化的消费功能日益显露,金钱与爱欲交织的都
期刊
很多人说,张爱玲是特别的,遗世而独立,让人摸不透也看不清。她可以同时承受无尽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她是矛盾的,却也是和谐的,或许这就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翻开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你看不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看不到温馨浪漫的亲情温暖,更多的是扑面而来的震撼人心的苍凉悲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张爱玲着眼普通人,她从凡人的不同方面对人的性格、对生活甚至是对生命进行深度地剖析,她的小说情节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对
期刊
本文以“新批评”理论分析穆旦诗歌,说明新批评理论的适用性,再就《童年》和《蛇的诱惑》两首诗歌本身的架构、语辞,以及语辞的隐喻和反讽作为研究的对象,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
期刊
其实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的一个过程,而这些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满足的需要.rn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没
期刊
林清玄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其乡土散文融入了他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宗教情怀,开创了台湾乡土散文的新气象。林清玄同其他乡土派作家一样关注台湾社会中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农民、士兵、小职员、小商贩,乃至三教九流的方外人等,都是他笔下鲜活的主角。但是林清玄并不着意去刻画或批判左右小人物命运的社会力量,也不是从这些小人物身上发掘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因素。他笔下的小人物大致可以分为“时代造就的可怜人”、“社
期刊
《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著作,将知识分子作为代表性的群体,利用幽默风趣的写作手法,将当时情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纠葛、痛苦、窘迫、怯懦与快乐表现得淋漓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