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本文主要努力构建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系统——政府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非正式支持系统和自我支持系统,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促进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的事实,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1]。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338万人,2006年人数达413万人,增幅达到22%,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10年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6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科生的需求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仍然是各个大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人士广泛讨论的话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紧迫的问题,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成功的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引入之后,社会支持才在其他的领域被广泛的应用,流行病学和社会学运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对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今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国内学者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由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整体结构这四个要素构成。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结合社会支持的理论和目前出现的严峻就业压力,笔者在本文中将社会支持系统分为二大类: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来自文化、政府、行政单位、社区组织、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同学、邻居等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图所示:社会支持系统打开毕业生就业的窗户
3、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思考
3.1政府支持系统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特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极大地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使“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这就急需政府转变职能,有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等手段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1运用经济手段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降低税务水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40.1%。[3]其次,面对金融危机,制定相应的政策保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政府直接购买、创造就业岗位。给予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补贴和在一定时期降低医疗保险等费率,以减轻企业的缴费负担等措施帮助一些困难企业度过金融危险,特别是对招收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同时给予一定时期的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体制内就业,确保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4]再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自主创业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大学毕业生,给予小额贷款资助,在规定限额内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在一定时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3.1.2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就业市场的平等化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因性别、地域、没有工作经验等受到不公平对待,因此要制定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文件来保障大学生平等的就业。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和法律援助基金制度,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获得最低工资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及时排解他们在工资及工伤赔偿等问题上的劳资纠纷。
3.1.3利用行政手段加强一些就业制度和政策倾斜力度
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平衡发展。多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等这样的政策,为毕业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2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
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因素是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也该采取措施保障大学生成功的就业,发挥高校“造就公众心灵”的职能。
首先,高校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高校要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特别是针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进行合理地调整。
再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辅导员要利用课内外时间有计划的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做好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飞信为大家提供来自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的各方面的有效信息。
最后,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3.3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构建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与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是互补的,缓解就业压力不仅需要正式支持系统,也需要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的。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摄取,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是获得社会资源的模式之一。”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
3.3.1家庭的支持
代际支持特别是父母支持对毕业生的帮助很大的,这种支持是自发给予的,亦无附带条件的。代际支持可以帮助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上的支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他们的人际关系打听各种适合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这样有利于毕业生有目的的就业,提高自身的就业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地下降,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进程中,家庭的规模趋于小型化,其功能也就自然的在弱化。毕业生就需要通过家庭支持这个出发点去寻求更广阔的社会支持。
3.3.2朋友的支持
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成功的就业也需要朋友这个由密切关系,组成的次级支持网络的支持。朋友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持、提供信息和指导。亲密的朋友可以在工作上互帮互助,共同商量策划,有利于建立各种新的社会网络,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子,一个人朋友越多,资源也越多。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自身周围得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帮助自己择业。
3.3.3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支持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是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者之一。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的作用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在辅导员的教育下正确的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琐事的事情比较的多,覆盖的班级比较的多,不像班主任只负责一个班级,因此毕业生也可以时刻保持着和班主任多沟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咨询一下,这样不易走弯路,也利于提高就业率。
3.4自我支持系统的构建
自我支持系统指基于个人属性和后天努力获得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经济独立能力、政治认知和经验、心理素质等。自我支持系统是属于非正式支持系统的一种。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除了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外,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客观的支持系统,如果不能被主体去实施,则不能发挥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完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5]因此构建毕业生的自我支持系统来提高就业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3.4.1转变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摆正心态,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不能一味地要求非国企,事业单位不进,非大城市不去,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的行情,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而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汇合点,具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观念,[6]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先就业后择业”,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的择业赢得更多的筹码。同时毕业生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少走弯路,错失良机。每个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起爱好和个性特点,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宜从事哪个专业领域内的工作,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避免盲目就业,错失其他的机会。俗话说的好“: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3.4.2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毕业生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高尚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心,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具有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品质,到国家和地区需要我的地方去,到有利于发展我的聪明才智的地方去,不要过分的关注目前的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物理环境。
3.4.3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能使自身处于一定的优势之中,增加就业的筹码就需要毕业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适应能力。②人际交往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表达和动手能力。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⑥继续学习不断深造的能力。
3.4.4德才兼备,诚实守信
人才不仅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默契地与他人合作,才能得到企业的重用。目前存在着很多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讲条件讲待遇,不守信用,对待工作朝三暮四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誉,也对自己的再就业造成影响,因此就要求毕业生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从基本行为中做起,做到言行一致。
4、小结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来为当代大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上政府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基于血缘、地缘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以及自我支持系统这四个支持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支持,能使当代毕业生在今后的职场上运筹帷幄,立于不败之地。从而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树立大就业观[N].中国教育报, 2007- 3- 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004·10
[3]娄玉珍,李阿芳.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手段探讨[J].管理学刊,2009(22):68
[4]贾友军等.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的宏观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 2005( 5) .
[5]转引自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6]周淑曼,童竞竞.浅谈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J].科教园地,2009,(12):2.
作者简介:赵芬(1984—),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
1、引言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的事实,是世界性的共同问题。我国也不例外[1]。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2]。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338万人,2006年人数达413万人,增幅达到22%,2009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1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未就业的480万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2010年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6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科生的需求大幅下降,降幅达39%,预计专科生就业走势将呈现下滑趋势,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就业问题仍然是各个大学生和家长、学校以及社会人士广泛讨论的话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既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的政治稳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紧迫的问题,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成功的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精神病学的文献中引入之后,社会支持才在其他的领域被广泛的应用,流行病学和社会学运用定量评估的方法对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今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国内学者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由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整体结构这四个要素构成。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结合社会支持的理论和目前出现的严峻就业压力,笔者在本文中将社会支持系统分为二大类: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前者来自文化、政府、行政单位、社区组织、社会专业服务机构等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后者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朋友、同学、邻居等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图所示:社会支持系统打开毕业生就业的窗户
3、毕业生就业的路径思考
3.1政府支持系统的构建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特点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不仅极大地造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使“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这就急需政府转变职能,有效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等手段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1.1运用经济手段拓宽就业渠道
首先,降低税务水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仅为40.1%。[3]其次,面对金融危机,制定相应的政策保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政府直接购买、创造就业岗位。给予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补贴和在一定时期降低医疗保险等费率,以减轻企业的缴费负担等措施帮助一些困难企业度过金融危险,特别是对招收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同时给予一定时期的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在体制内就业,确保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4]再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对从事个体经营或者自主创业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大学毕业生,给予小额贷款资助,在规定限额内减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在一定时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3.1.2加强法制建设,推动就业市场的平等化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因性别、地域、没有工作经验等受到不公平对待,因此要制定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文件来保障大学生平等的就业。同时还可以建立大学生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和法律援助基金制度,切实保障大学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获得最低工资保障、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及时排解他们在工资及工伤赔偿等问题上的劳资纠纷。
3.1.3利用行政手段加强一些就业制度和政策倾斜力度
落实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引导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就业,政府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舆论上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个大市场,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平衡发展。多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等这样的政策,为毕业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
3.2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
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大学生难以就业的因素是学校教育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也该采取措施保障大学生成功的就业,发挥高校“造就公众心灵”的职能。
首先,高校要转变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高校要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他们今后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其次,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特别是针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进行合理地调整。
再次,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辅导员要利用课内外时间有计划的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从一进校就开始做好生涯规划,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飞信为大家提供来自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的各方面的有效信息。
最后,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3.3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构建
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与正式支持系统的功能是互补的,缓解就业压力不仅需要正式支持系统,也需要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的。林南认为:“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摄取,社会关系网络模式是获得社会资源的模式之一。”毕业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
3.3.1家庭的支持
代际支持特别是父母支持对毕业生的帮助很大的,这种支持是自发给予的,亦无附带条件的。代际支持可以帮助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上的支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他们的人际关系打听各种适合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这样有利于毕业生有目的的就业,提高自身的就业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在不断地下降,在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进程中,家庭的规模趋于小型化,其功能也就自然的在弱化。毕业生就需要通过家庭支持这个出发点去寻求更广阔的社会支持。
3.3.2朋友的支持
毕业生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成功的就业也需要朋友这个由密切关系,组成的次级支持网络的支持。朋友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持、提供信息和指导。亲密的朋友可以在工作上互帮互助,共同商量策划,有利于建立各种新的社会网络,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子,一个人朋友越多,资源也越多。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自身周围得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帮助自己择业。
3.3.3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支持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始终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的第一线,他们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是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教育者之一。因此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辅导员的作用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在辅导员的教育下正确的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理想的岗位。但是由于辅导员日常琐事的事情比较的多,覆盖的班级比较的多,不像班主任只负责一个班级,因此毕业生也可以时刻保持着和班主任多沟通,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多咨询一下,这样不易走弯路,也利于提高就业率。
3.4自我支持系统的构建
自我支持系统指基于个人属性和后天努力获得的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知识构成、经济独立能力、政治认知和经验、心理素质等。自我支持系统是属于非正式支持系统的一种。毕业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除了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外,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客观的支持系统,如果不能被主体去实施,则不能发挥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完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只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5]因此构建毕业生的自我支持系统来提高就业率就显得十分重要。
3.4.1转变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摆正心态,调整就业的期望值,不能一味地要求非国企,事业单位不进,非大城市不去,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的行情,放不下大学生的架子,而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汇合点,具有“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观念,[6]甚至有的时候可以“先就业后择业”,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的择业赢得更多的筹码。同时毕业生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避免少走弯路,错失良机。每个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兴起爱好和个性特点,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宜从事哪个专业领域内的工作,朝着哪个方向发展,避免盲目就业,错失其他的机会。俗话说的好“: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
3.4.2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毕业生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高尚品格,有强烈的事业心,职业心,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具有我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品质,到国家和地区需要我的地方去,到有利于发展我的聪明才智的地方去,不要过分的关注目前的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等物理环境。
3.4.3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增加就业的筹码
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能使自身处于一定的优势之中,增加就业的筹码就需要毕业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适应能力。②人际交往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表达和动手能力。⑤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⑥继续学习不断深造的能力。
3.4.4德才兼备,诚实守信
人才不仅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默契地与他人合作,才能得到企业的重用。目前存在着很多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讲条件讲待遇,不守信用,对待工作朝三暮四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影响了用人单位的信誉,也对自己的再就业造成影响,因此就要求毕业生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从基本行为中做起,做到言行一致。
4、小结
在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来为当代大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上政府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基于血缘、地缘的非正式支持系统以及自我支持系统这四个支持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的支持,能使当代毕业生在今后的职场上运筹帷幄,立于不败之地。从而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殊.促进大学生就业需树立大就业观[N].中国教育报, 2007- 3- 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004·10
[3]娄玉珍,李阿芳. 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手段探讨[J].管理学刊,2009(22):68
[4]贾友军等.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的宏观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 2005( 5) .
[5]转引自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6]周淑曼,童竞竞.浅谈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J].科教园地,2009,(12):2.
作者简介:赵芬(1984—),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