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扬州会议以后,“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对长期以来重视知识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体质增强的倾向起到了纠偏的作用。提出增强体质“为主”,就一定存在“为辅”的其他发展领域。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并没有排除在学生发展领域之外,只是受到的关注程度不足。本轮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推进的,新课标中的“三维”健康观既包含了“心理健康”又包含了“社会适应”;本轮课程改革强调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受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在强调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
  
  一、体育课堂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依据
  
  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实现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与其他学科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有很大区别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依据除了其自身的规律外,还要根据体育学科的性质和特征:第一,体育实践类课程的主要学科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此,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实现的身体发展与社会适应是伴随着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的同时产生的。离开了这两个主要前提所设计的教学模式,均不是完整的教学模式;第二,体育实践类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在操场,一个在教室,教室相对封闭,而操场相对开放。 相对开放的教学环境具有三个特征,即:环境变化多端,角色扮演多样,信息交流通畅,这是最有利学生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特定教学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但是,当前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中,往往存在着不根据体育的学科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的情况。在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课改大背景下,很多带有共性规律的心理发展模式与方法被引进了体育学科的领域,它们既没有被很好消化,也没有被赋予体育学科特征的个性规律,这样的课堂方案设计虽冠以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光环,但事实上缺少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效果。
  例如,合作教学是一个促进心理发展的模式,我们设计的体育合作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教师提出要求——小群体组成——小群体学习——小群体内外互动——群体解散。上述程序反映的只是所有学科的共性规律,一旦进入操作领域,其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体育教学》2006年第二期登载了宋军等人的文章,提出了“合作学习”误区的命题,该文指出,当某一运动技能进行教学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精神,便会拿出体育挂图,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来完成该项运动技能的学习,其结果是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学生的避风港,合作学习成了教师的课中休息。问题出现在何处呢?问题在于我们没有针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方案,从而偏离了身体学习和运动负荷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没有根据体育教学的特定环境来设计课程,而采用了一般教学所共同采用的途径——挂图和按图示进行讨论的办法。出发点虽好,效果却很差。
  
  二、体育课堂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的特征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在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直接体验性。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听觉和视觉,从地球仪上看到了地球的大洋、大洲及经线和纬线;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唐诗的美妙及宋词的意境,但是学生都无法直接地去体验。但体育课就不一样,身体练习中的乐与累,苦与甜,成功与失败学生则是可以直接体验到的,这种变化多端的直接体验都是实现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温床。
  第二是表现性。语文教师观察着一个眼巴巴瞪着老师的学生,这个学生是因为在学习中产生了迷茫而发呆?还是因为回忆着昨天的球赛而发愣?教师无法猜知。体育课就不一样了,学生通过情景变化来表现出情感变化,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情节表现出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显示他们的个性特征。不论这种角色是小学低年级游戏中的老鹰、母鸡或小鸡,还是到了高中阶段篮球比赛中的中锋、边锋或后卫,这种角色变化是未来生活的演习,更是在体育课上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最佳时机。
  
  三、体育课堂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内涵
  
  体育课堂上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具体内容也应当有其特殊性,有些发展领域便于实施,有些发展领域则难以实施或不宜实施,因此,体育课堂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应当有选择、有限制的。例如,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曾在体育课上出现了挑担子接力。挑担子是劳动,但不是体育,因此该项设计是不宜实施的。问题在于在当前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条件下,有个别体育教师却在重复着以往出现过的偏差。
  1.身体认知——体育课堂的特定心理发展领域
  对学生心理发展进行分类有多种形式,其中有一种是把它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谈到智力因素,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通过在教室开展的启智类文化课来实现的,体育课从事的是身体练习,它主要实现的是身体发展,而不是心理发展;或者认为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体育学科的弱项,而不是强项。上述的认识是片面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身体练习不仅促进了身体发展,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运动技能从其本质来看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身体练习本身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家就提出了“默会知识”这一概念,它是指必须通过实践获得体验后才最终掌握的知识。和“默会知识”相对应的是“明言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传媒手段传递的知识。默会知识无法用传媒手段来传递,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就是最为典型的默会知识,我们把它称为身体认知。
  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的起源,在整个认知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婴儿在母体中,当其视觉和听觉尚未开发时,肌肉本体感觉早已存在了;它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如果人类无法体验时空位移,也就只能象植物那样缺少灵气了。但是,在学校教育领域,长时间受重视的是用书本和文字作载体的明言知识,默会知识不被重视,以默会知识为特征的体育教学当然也就受到忽视了;在教育教学领域,人们以为身心练习只能解决身体发展,而用分组讨论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才是开发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认识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2. 非智力因素——体育课堂的优势心理发展领域
  所谓优势,是和其他学科比较而言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其思维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就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任何实验得到的是唯一的结论。而形象思维是以主体的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就象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说,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势类学科。
  体育课堂上实现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核心表现在学生个性心理的特征得到发展,而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其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情感集中表现为爱与恨,从小处着手则包括了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对同伴的接纳与容忍,对老师的尊重与交流,直至对公共财物的爱护和保养;从大处着眼则包括了爱祖国、爱人民等。意志主要表现在强与弱,这包括了勇敢、顽强、毅力等。态度集中表现在知和行的关系上,它是在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行为动向,这和形成稳定爱好专长,进一步学会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习惯,向终身体育过度有直接的关系。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对美与恶,好与坏的判断上,友好合作是对的,互不服气是错的;遵守规则是对的,违反纪律是错的等。上述四个方面均是符合体育课特点的,和其他学科相比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心理发展领域,同时,也是最容易和体育课的身体练习相结合起来,共同发展的领域。
  3.人的社会化——体育课堂的重点发展领域
  在学校教育的特定环境中,教室是相对封闭的,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在实现社会化功能方面的局限性,于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育,小群体教育等方案就出现了,这些措施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改变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现课堂教学的社会化功能。
  但是,作为体育课堂,它的情景设在操场,因此它是相对开放的,容易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并在这样的小社会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功能。
  体育课堂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法制规范、道德规范,习俗规范和人际规范四个方面,集中表现在可以在行动中得到表现的行为举止上。法制规范表现在遵守法律和制度规范上,表面上是学生遵守课堂常规,开展队列练习,遵守竞赛规则,但从实质上来看,它取得了遵纪守法的教育效果。道德规范则是在学生提高荣辱观的前提下,自觉地改善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巨大作用。习俗规范带有一定的民俗性和地方性,例如球类运动、舞蹈、中国武术、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均有各自的习俗规范,它是继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际规范是指同学、师生之间的行为规范,它对开通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进人与人的相互和谐关系起到了重大作用。
  既然体育课堂具有其他学科相对优越的社会化教育情景和条件,体育课堂教学就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些情景和条件来发挥社会化教育功能。但是,当我们的教师在考虑体育课堂上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同时,却没有很好的思考如何充分地运用体育课堂特有的情景和条件,一味地照搬室内文化课的发展模式,那种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课堂讨论作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又怎能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呢?
  
  四、由体育教学心理发展模式引发的若干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前推进,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在加强体育课程的人文关怀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提出的体育教学模式大量涉及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但是,与此同时,很多过去的理论与经验都被有些人理解为已经过时,例如传统的三段论教学结构不时地被人批评。我们应当怎样来理解这一新动态呢?在此仅表达个人的观点。
  
  1.三段论教学结构并不过时
  体育教学的三段论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体育课的结构依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构建,这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机能能力逐步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并保持一段时间,逐步下降恢复到课前水准的这一客观规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为可靠的理论和规律来置换这一理论。
  三段论教学结构的理论在实施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准备活动都要安排队列练习和定位操,为什么不能用活动性游戏来代替?又如,基本部分为什么总是一课两教材、两组等时轮换,或是分组不轮换,一种主教材一项课课练?又如,为什么硬性规定准备部分8-2分钟,基本部分30-35分钟,结束部分是3-5分钟?但这些均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否认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本身的合理性。很多自然科学的原理是长期有效的。不能因为它是所谓“过去”的、“传统”的,就把称之谓“落后”的、“过时”的。
  
  2.局部模式不能指导整体结构
  体育教学的完整结构是三重结构,即以学科逻辑为基础的形式结构,以学生生理发展为基础的实质结构和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的实质结构,三者重合,缺一不可。本文开始举了一个体育教学模式的实例,即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它不是体育教学的完整结构,而是一个某一发展领域的心理模式,用局部模式可以指导局部,而无法实现对体育教学结构的整体指导。
  我们还是用事实来证明吧。体育合作教学的基本顺序为:教师提出要求——小组组成——小群体学习——小群体内外互动——群体解散。试想如果用这样的顺序来设计一堂课,能否反映体育学科的逻辑规律?能否反映学生身体发展的生理规律,它的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又反映在何处?
  
  3.操作思路在于整合
  我们并不主张一定要建立一个包括三重结构的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只是提出完整的体育教学包括了三重结构,缺一不可。这样就提供了一个综合分析的基本思路。
  体育教学模式目前成为了人们关心的热点,这是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被关注的结果,是件好事。实际上,作为一个以心理发展为构思根据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模式,它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潜移默化性,它在身体力行中,它在和风细雨中,有时又在情感冲突的体验中,总之,在无意之中实现了有意的教育。对于这种教育而言,说它是教学模式,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教学思想,就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很难设计出标准的程序,说它是教学思想更为正确。其二是微观性,作为一个以社会化为研究内容的社会心理学,原来就定位于微观社会学的范畴,因为它是考虑个体的社会适应问题。就如本文指出的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它的程序是清楚的,它是一个局部模式,无法指导体育教学的整体结构,但是它以一个局部模式去指导一个体育教学的局部结构还是可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就可以和其他模式整合起来。例如,在体育课三段教学结构中,在基本部分的某一教学环节,设计小团体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提出要求——小组组成——小群体学习——小群体内外互动——群体解散的步骤来推进教学,此时又密切地关注练习与休息的合理交替,同时又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与安排顺序,使几种微观教学模式能整合起来,以利于推进教学的实际效果。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10097)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妇科抗菌药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治妇科疾病患者100例,主要对患者使用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能够使用抗菌药物进行
东辛房小学组建了由东辛房15个社区与学校领导为成员的"奥林匹克教育协调小组",聘请社区干部为校外教育辅导员,建立了奥林匹克教育例会制度,制定了职责及表彰制度等。
期刊
目的:分析欣母沛在产后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欣母沛,分析两组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有些教师实施的处罚带有明显的报复倾向。他们所关注的是惩罚本身,而不是惩罚所预期和达成的效果。比如,学生迟到了被罚做俯卧撑。  首先,俯卧撑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项目,本应成为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且简单易学的有效方法,和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如果总是把它作为体罚学生的手段,过分人为地将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西药房处方存在的调剂差错及防范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门诊西药房处方的调剂差错事件,分析差错类型并找出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结果:发生率0.56%,调剂差错原因中4
一、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是在后现代教学论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教学论的发展从现代走向了后现代“西方的哲学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转折”,而所谓的生成性思维的本质就是突出“过程性”,“重创造而反预设,重视个性反中心、统一”,因此后现代的教学论也突现出典型的特征
目的:比较利巴韦林与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收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98例,按照抽签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试验组给予炎琥宁治疗,对照组给予利
目的:探讨微创肘关节松解术在肘关节创伤后僵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肘关节创伤后僵直患者61例,均采取微创肘关节松解术治疗。结果: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手术后肘
2006年9月17-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组成的评估验收组对辽宁省鞍山市创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进行了评估验收。专家组
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中小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制订明确的体育教学水平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学时教学计划,来指导体育课堂教学,其中符合课标精神的体育单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