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架构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_ju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课程价值取向一直与特定时代的思想和精神高度关联,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历经数十载的流变与涤荡,逐步从知识取向向人本取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体能教学一直凭借其特有的价值功能,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有的功效,也正是由于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争鸣不断,造成了体育教师在把握体能教学时的诸多彷徨,本文围绕体能的本源展开思考,探寻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逻辑架构,从而为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能教学中提供些许启示。
  一、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内涵
  体能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依然遵循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即横向衔接、纵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特点[1],但体能因其独有特点,在教学内容一体化方面与其他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弄清楚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含义之前,对于体能概念进行有效的廓清是有必要的。
  早期,国内学者对于“体能”的定义局限于运动训练学视域,认为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2]。后期,学者们整合了世界范围内对于体能等相关概念的研究,提出了体能可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身体成分)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反应时)[3-4]。本文认为按照功能目的,将体能划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及其11个下位指标的设定,这对于体能课程一体化具有积极意义,也为教师实践操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
  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关键是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基础上对于各学段体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围绕着统一性、协调性、渐进性,划分出体能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的合理分布。
  二、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依据
  体能是体育课程中为数不多的从小学至高中贯穿始终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表现出的速度、均衡性、个体需求和功能的差异性较大,该部分课程对于一体化的要求更为迫切。学生进行体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其在日常生活情境和运动情境中产生的体力需求,一体化的体能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在健康和运动方面的基本发展规律,围绕认知、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及动作技能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思考。
  在认知层面,根据阶梯式终身健康体能教育理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体能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但整体按照阶梯式发展演化,早期的体能教学内容侧重于模仿,中期过渡到决策,最后发展到自主选择[5]。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认知特点选择和设计内容,从而促进学生体能方面的认知和技能水平。
  在生理层面,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征趋势明显,逐步由快速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教师需按照“速度—耐力—力量”的发展顺序,结合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点,拟定符合生理发展规律的体能练习内容。
  在心理和社会适应层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兴趣稳定性和性别差异化越加突出,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使得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好恶,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开始对所学体能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及对个体的影响进行反思,教师需依据“基础共性需求—个性发展需求”的方向建构内容。
  在动作技能层面,由于体能包含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而运动技能本身即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设置出最适宜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6]。因此,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教学内容应与该技能的“窗口期”相匹配,才能事半功倍。
  三、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架构的策略
  体能教学内容不同于技能教学内容中常见的线性发展结构和螺旋式发展结构,它的内部结构系统呈现出开放性、非衡性(不均衡性)、非线性、系统涨落等特点[7]。结合体能教学内容一体化的相关依据和特点,教师在架构一体化体能教学内容时,可采用以下3种策略。
  1.阶梯式架构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体能教学目标易滞留在低阶水平,内容和形式并没有随着水平段的提升而发展,往往出现小学阶段跟随教师做波比跳,10年后依然如此。为保证体能教学内容的递进梯度,教师需明晰阶梯式架构策略,结合学情特点,设定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小学阶段可要求学生跟随教师模仿体能动作练习并了解基础体能知识,掌握发展体能的基本方法。初中阶段通过对体能发展基本原理的学习,并掌握有针对性的多种发展体能的练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高中阶段教师需培养学生科学发展体能的结构化思维和能力,并能为终身体能发展服务。以发展学生柔韧性能力为例,小学阶段是少儿柔韧性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可选择多种柔韧性练习内容发展学生不同身体部位的柔韧性。初中阶段,教师可通过柔韧性测量指标的介绍和多种柔韧性练习方法的关联,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不同的柔韧性练习改善体能状况。高中阶段,教师应系统化地围绕发展柔韧性的原理和方法架构教学内容,通过知识与技能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发展能力(图1)。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段运动技能对柔韧性的不同要求,帮助学生适当提升专项化的柔韧水平。
  2.主题式架构策略
  由于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个人体能水平以及选项教学等因素,导致体能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架构不可能千人一面、如出一辙。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水平段的目标和特点,制订不同主题式的体能教学单元满足不同需求。基于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身体健康领域和体能模块的相关要求,结合阶梯式架构策略,可将中小学不同水平段的体能教学基本内容划分成不同主题,表1中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性体能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还需结合学生特点和运动技能需求,将表格中的内容组合搭配或二次细分。以高中体能——发展肌力和肌耐力教学为例(图2),教师可围绕发展原理、练习方法、注意事项、锻炼计划和评价方法等5个方面进行架构,通过理论讲解和任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具体运动技能而言,也可设计以专项体能为主题的单元。如,在篮球选项教学中,可选择专项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韌等内容组成不同的主题单元。   3.處方式架构策略
  不同个体的体能差异性广泛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尤其是进入青春发育突增期后,个体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显著变化。教师在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水平的同时,还需注意为特殊人群和需求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能学习内容。处方式架构策略的本质即是承认并基于学生体能的差异性,通过采取区别对待、精准施教的有效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处方式架构的基本流程是由体能前测、学生分组、制订处方和反馈优化等组成,教师依据前测结果进行分组教学,分别给予不同体能的练习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备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时,可对班级学生的体能状况进行分析和研判,根据学生的体能差异,划分为“耐力提升小组、柔韧提升小组、爆发力提升小组”等组别,针对上述组别设置不同主题活动作为课堂体能练习的主要内容。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ELA180501);2018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贫困地区初中阶段留守儿童体质状况的体育教学干预研究”(项目编号:JK18006)系列成果]
  参考文献:
  [1]于素梅.论一体化课程建设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促进[J].体育学刊,2019,26(1):9-12.
  [2]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18.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15.
  [4]季浏,汪晓赞.普通高中教科书体育与健康(必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5]C.B.Corbin,R.P.Pangrazi,G.J.Welk.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ppropriat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for youth[J].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Research Digest,1994,1(8):1-8.
  [6]于素梅.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基于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理论[J].体育学刊,2019(3):8-12.
  [7]王智明.自组织理论下美国健康体适能教育的研究及其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1):75.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主办,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与团结湖分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承办的“2019年京浙体育区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继“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的第2次京浙现场课例展示与交流活动,共计展示了14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涵盖田径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思明区小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落脚点”的工作目标,建立“区级、片区、学校三级联动”的体育教研、科研、教师培养、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区域教研活动的统一性、整体性、延续性和系统性。教研工作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等内容。  一、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实现
一线话题志愿者服务队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圆满完成了公益性质的“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所承担的所有任务。《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对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所表现出的全心全意为全国一线体育教师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认真工作态度与体育教育教学专业智慧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一线话题栏目组对每位志愿者完成任务的工作数量与质量统计,报领导批准,以下79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爆发力、弹跳力、速度以及身体协调性。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身体素质较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降低难度、合理设计情境等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栏跑技术。  一、跨栏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身体素质差引起畏惧心理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随着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复工复产复课的同时,人们对强身健体的诉求越发强烈。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契约”激发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的内驱力,促使小学生养成居家自主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一、围绕一个核心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规律,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向后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新进展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学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支撑,是发展素质教育、实现
一、认识到位,明确体能教学的重要性  1.体能与技术教学相辅相成。研讨中大家对于“体能不仅是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参与运动竞赛的基本条件之一”的观点一致认可。如,浙江林定荣老师认为,“优化体能教学与注重技能教学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良好的体能是促进技能教学的助推器,而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优化体能教学,可以让技能的运用能力事半功倍”;浙江杨培杰老师提出,“强化技术动作学
成果:学校办学本着打冰雪牌、走特色路,带动各专业全面发展的思想,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冰雪必修课冰上五冰、雪上高山等冰雪项目的体育院校,学校有上下2层标准的滑冰馆和自己的雪場,师资队伍强,如,有冰壶原国家队队员岳清爽、原国家冰球队教练王北于、单板滑雪世界冠军张艺微等。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冰雪联盟单位,愿意为学校联盟的冰雪推广与普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未来规划:先从小学抓起,有天然条件的地区冬季要浇冰,
最早知道王兴发老师是在2011年的暑期入职会上,培训老师以王老师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的一篇文章《我的投稿与退稿经历》为例,阐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那时候王老师的工作单位还叫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光阴似箭,转眼已是笔者工作的第9个年头,8年里,笔者多次在杂志上看到王老师的文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艳羡。  在最近的青年教师读书会上,当笔者翻阅到王老师这篇《当“坚持”成为习惯》的文章时,瞬间被文中的
作为志愿者,笔者有幸提前拜读了一篇由北京边老师撰写的案例——《居危思安,让学生思而解患》,能在高手如林的案例写作者中“入围”,实属不易。笔者不禁思考:一篇好的案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一、选题未必是总把“新桃”换“旧符”  素材和问题角度是构成案例选题的关键。通览边老师的全篇案例,她选取的却是“安全问题”,乍一看素材很“旧”。然而,细细品读,却发现边老师对于这个“旧”的素材别有创见。一般的案例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