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栏跑的常见问题与教法策略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栏跑是一项技术性较强,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爆发力、弹跳力、速度以及身体协调性。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身体素质较弱,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降低难度、合理设计情境等有效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栏跑技术。
  一、跨栏跑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身体素质差引起畏惧心理,产生心理障碍。跨栏跑对速度、弹跳、灵敏、协调性要求相对较高。在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身体虚胖或身体素质较差,完成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常常形成错误的技术动作,失败或者害怕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出现胆怯、恐惧等心理障碍,对跨栏跑学习产生畏惧,甚至躲避练习。这种现象在女生学习过程中尤为突出。
  2.淡化技术动作学习,过于追求过栏而降低学习效果。跨栏跑的过栏技术对技能要求较高,摆动腿的抬、伸、压与起跨腿的蹬、展、拉要协调配合。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想着安全“跳”过去,造成摆动腿折叠不紧,导致半直腿前摆攻栏、屈膝过栏或由内、外绕过栏。同时忽略手臂、上体與腿部动作的协调配合,导致攻栏滞空时间长、栏间节奏乱、水平速度慢等现象,以致动作变形,不能顺利完成有效攻栏的现象,降低了学生学习跨栏跑的积极性和信心。
  二、跨栏跑教学中的教法策略
  1.结合动作原理,关注讲解与示范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跨栏跑栏间跑与过栏的衔接、技术的好坏对跑速有较大影响。在教学中要结合动作原理、动作要领及学生的技能储备,对学生的学习应有合理的教学预设。通过语言讲解、教具、挂图、技术录像等展示动作过程、方法与要领。通过跨跃直立小垫子接力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跨跃小垫子比赛,让学生体会跨跃与跳跃小垫子的区别,突出跨栏跑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小垫子的高度、宽度等诱导学生尝试摆动腿与起跨腿的正确动作,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对比与反思,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感知。
  2.降低难度与标准,关注动作技能的基础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预设、降低难度或标准等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如,以立起的小垫子或在栏架外加一个软材料横板代替栏架,降低高度及器材的危险性,让学生体会摆动腿过栏的模仿练习,在2个栏架之间拉起橡皮筋等让学生体会起跨腿的折叠过栏。强化动作的基础性练习,粗略地掌握跨栏跑的单个技术和相关技术。通过分解到完整、模仿练习到专门练习等教学,逐步掌握技术动作。如,采用折叠竖放小垫子让2名学生1组互相搭肩,分别在小垫子的两侧练习摆动腿的抬伸压动作,体会过栏技术摆动腿的抬伸压动作,并调整适宜的起跨距离。随着练习熟练度的提高,可自我调整小垫子的高度,逐步过渡到栏架高度的练习。
  3.因材施教,合理分组,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技能储备等方面存有差异,在跨栏跑教学中倡导“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分层教学”,促进跨栏跑教学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结合教材,分析并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基于学情明确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现有的基础与应有的基础,确定教学起点。在课的基本部分可留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组、分层练习。在连续过栏的数量及栏间步的步数上不断挑战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栏间跑的步数与节奏。同时在分组中注重同伴间的帮扶作用,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与勇气,加强合作,共同探究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4.技能体能共进。关注体能在技能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自信,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跨栏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将素质练习和技能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降低畏难的心理障碍,有利于提升跨栏跑教学的有效性。如,通过提踵、原地纵跳、后蹬跑等练习内容,能提升踝关节的力量;通过原地仰卧骑自行车蹬腿、左右转髋等动作的练习,能有效提高髋关节的灵活和柔韧性;通过双手扶墙做高抬腿、短距离快速跑等练习,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速度能力等;巧用器材、场地、手段等方式的练习,可提升学生的专项技术;通过反复交替练习并逐步加大难度,在强化技术动作的同时,可提高练习密度,如能渗透体能练习,也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跨栏跑技术十分复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建立正确感知、降低技能标准、分层施教等,解决学生对动作的认识及心理障碍的消除,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举措的创新,把跨栏跑演化为学生易学、易练、乐练的一种运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跨栏跑的热情。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技能目标达成的有机融合,才能促使每一名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其他文献
一、重视将安全意识纳入课堂常规培养  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保障教学安全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教师就应通过课堂细节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常规。  教师自身养常规,是营造课堂安全意识的首要关键。由于学生在身体素质、生长发育和成长环境等多方面存在普遍差异,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和身体状况动态变化的特点,养成每节体育课前都询问学生当堂课的身体舒适情况,不仅能避免特异体质学生及
一、创编健身操的背景  新源县塔勒德镇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东乡族等多民族,其中以哈萨克族居多,维吾尔族次之;全校有42个教学班级,学生2773人,其中小学部1833人。  2018年,学校体育组在校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下,在县教育局教研室体育教研员刘世刚老师和小学体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何小红特级教师的指导下,为了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编者按:自2018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启动以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组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本刊予以积极关注的同时在第9期组织讨论了开展该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期继续邀请栏目组成员针对课程体系、动作发展、武术教材三个方面作了当前研究进展的综述,以期明晰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为下一阶段研究夯
一、指导思想  以《课标》为依据,以《纲要》为依托,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及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从排球的对抗、健身、娱乐等功能进行教学设计。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出发,设计的所有练习方法均从“会比赛”出发,通过单一身体练习、组合练习和比赛等提高学生传球能力,利用简易羽毛球架作为辅助教具,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按照课堂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
超声检查由以往的A超、B超、彩超,发展为如今的超声造影、腔内超声,它与诸多科室的临床检查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几乎运用于全身检查,可以说,超声检查已然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步骤,也是临床医生的眼睛。因其价格便宜,可实时检查、无痛苦、无创、快捷、简便等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那么,在做超声前,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注意事项来更好地提升超声检查的准确性,更加精准地了解自身疾患呢?什么是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借助超声
“全员运动会”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大家共同参与的运动会,是推进校园体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一个重要项目。它能实现“变体育运动为健康活动、变竞技运动为娱乐活动、变少数参与为全员参与”的三个转变,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主角”,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  全员运动会参与人数多,项目数量多,比赛的裁判工作成为运动会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提高裁判效率,保证运动会顺利开展,可采取以下
1993年9月,我成为了一名乡镇体育教师。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都是这样,对自己的教师生涯充满了美好期待,迫不及待地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被领导认同、同事接纳、学生认可,而我的这种想法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加强烈。  记得刚报到没几天,体育教研组长笑着对我说:“今年10月份的组内公开课就由你上,你在组内最年轻,并且是科班出身,好好上啊!”我听后,欣然答应,随即便开始“磨刀霍霍向课堂”。  为了上好《脚内侧踢球》这节
编者按: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主办,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与团结湖分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承办的“2019年京浙体育区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联合教研活动是继“2018年京浙中小学体育名师教学思想研讨与实践活动”的第2次京浙现场课例展示与交流活动,共计展示了14节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涵盖田径
为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思明区小学体育教研组提出“以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落脚点”的工作目标,建立“区级、片区、学校三级联动”的体育教研、科研、教师培养、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区域教研活动的统一性、整体性、延续性和系统性。教研工作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聚焦大课间体育活动、聚焦新教师职业规划培养、聚焦体育专项技能课程培训等内容。  一、聚焦区域主题研修活动,实现
一线话题志愿者服务队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圆满完成了公益性质的“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所承担的所有任务。《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对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所表现出的全心全意为全国一线体育教师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认真工作态度与体育教育教学专业智慧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一线话题栏目组对每位志愿者完成任务的工作数量与质量统计,报领导批准,以下79位志愿者被评为“优秀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