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激”到“应急”: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教育策略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共突发事件往往使得许多學校在应对时不知所措,没有把握好最适宜的教育时机和策略。这不仅冲击着个体的生理屏障,还考验着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无疑对教育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然而当下的心理应激教育尚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系统不够完整、体系较为单薄、配置不够完备等各方面的问题,不足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激素养。只有从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广度入手,采取覆盖面大、影响持续的心理应激教育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真正筑起学生的心理应激防线,使其科学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影响,从而更好地于心理层面完善应急教育。
  [关    键   词]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应激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94-02
   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一场应急应变能力的大考。有研究指出,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对心理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1]这也启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更要使其具备较强的感知意识、心理调控及环境适应能力。只有将被动的应激教育提升到主动的应急来思考,不让突发事件“牵着走”,而是着重于及时发现危机端倪并科学理性应对,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应急意识、锻炼抗挫耐挫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与行为习惯。如何才能通过心理应激教育最终促成学生应急应变能力的提高?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一、应激教育的“应急”之困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学校作为把控小学生心理防线的重要一环,开展多方位、全面有效的心理应激教育责无旁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今后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顺利渡过难关。然而,当前各小学的心理应激教育还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系统不够完整、体系较为单薄、配置不够完备等各方面的问题,尚不足以达成真正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效果。
   (一)对心理应激教育发展性功能的忽视
   1.学校对心理应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有调查显示,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应激教育形式化、课时被主课占用、制度设施不完备等现象。究其根本,学校在专业心理应激知识上的匮乏无时无刻不影响其在应激教育上所耗费的精力。大部分学校以课程安排紧张为借口,压缩、删减心理应激教育的内容,使其难以真正纳入小学正规的课程体系之中。即使相关课程进入课堂,仍旧缺乏协调性和科学性,基本上为生搬硬套心理应激的相关概念知识,加之枯燥乏味的讲授,只将心理应激教育定义为简单、单一的学科课程。
   2.学校心理应激教育系统不完整
   完整的心理应激教育系统应包括预防、干预和维护三个子系统。如在预防系统帮助小学生认知和评价突发事件,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素质;干预系统是指调动个体生理、心理等反应机能以沉着冷静地积极应对突发事件;而事后的相关教育针对的是突发事件对心理的长期影响,以降低伤害、维稳调控为主。大多数小学缺少预防系统,只等突发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心理应激教育,其效果便大打折扣。
   (二)心理应激教育体系较为单薄
   1.家、校、社联动的影响合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所谓的心理应激教育并非“关起门来搞教育”,脱离家庭支持、社会配合,没有渗透学生内心深处至潜移默化的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少部分家长不甚关注、完全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学校;学校则打着教育的名头只囿于形式,与孩子与家长都没有进行及时密切的沟通;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几乎没有与学校建立有机联系抑或难以进行从社会到学校的资源转化……没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这是当今心理应激教育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教育内容及手段、方法不够理想
   当前学校的心理应激教育方式简单生硬,教育工作成效良莠不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施的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标准,其中较突出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手段方法定位不准确。由于专业限制,各小学采取的心理应激教育方式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育内容易出现德育化、医学化倾向,教师将心理应激教育简单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治疗,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教育手段方法类型较狭隘。大部分小学在开展心理应激教育时过分依赖心理测评工具,忽视了学生心理阶段性的监察和检测,未构建合理的监察、预防和教育机制,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偏差。
   (3)教育手段方法表现形式化。大多数学校将心理应激教育与普通学科等同起来,将心理应激知识灌输给学生,或者以几堂示范课应付任务,没有将心理应激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学校相关专业配置不够完备
   各校对心理应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其发展现状不平衡。许多小学将心理教育一类的活动课程托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只把此类心理教育当作应付上级的任务,不设立咨询服务机构,没有专职咨询人员,缺少专项经费,要么就是咨询人员定位不明、机构挂靠不明、责权不明,这样的“三无”“三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地区的学校,相关部门相互推诿,阻碍心理应激教育的开展。[2]
   二、应激教育的“应急”之策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学校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心理应激教育策略,以促进小学生应急素养的全面提高?学校不应仅仅着眼于突发事件的干预,那又如何长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防护意识和调控水平,实现更高层面的教育职能?如何协调各方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掌握恰当的心理应激教育策略,各方都更积极地作为,才能在突发事件的挑战中真正达成心理应激教育的应急效果。
   (一)从被动反应到居安思危:建立预防为主的应激管理机制
   1.实时关注,因材施助
   建立健全的心理应激辅导机制,配备专门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和具有相关一线经验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疗法进行疏导。同时,建立从班团干部、班主任再到年级、学校层层递进的心理应激教育干预体系,建立突发事件逐层汇报制度。如此便能更加科学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实时关注和掌握相关信息。
   2.规范预警,快速反应
   从班、段、校三级联动的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信息网以及专业规范的特别行动组入手,特别关注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小学生的最新动态,及时把不良信息的影响降到最低,并采取必要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3.有效评估,细化程序
   将学校应激教育各方面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有关监督部门定期展开相关的专项检查,例如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各项展开的工作是否规范化和专业化。同时设计细化的考核条例,督导学校应激教育的工作展开。
   (二)从个体应对到群体防控:拓宽应急覆盖面
   1.发挥学校在心理应激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主体,对转移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仍然起主导作用。《给全国中小学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中提出:“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3]各小学应当在未知的危险发生之前,通过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手册等多样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认知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预防措施,减少学生对危机的轻视或过度担忧,增强其理性、全面、辩证的认知思考和科学应对的自信心。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转移小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其压力。学校在学生回归正常状态后仍要持续做好学生的心理强化工作,使学生逐步适应认知和心理的转变,学会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的情绪,实现个体心理持续健康发展。
   2.夯实家庭在心理应激教育中的基础支撑
   亲子关系是一种最密切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家庭作为学生的心理支撑,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家庭教育者作为影响学生个性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不仅要给予孩子关爱,更应帮助心理危机干预者疏通学生的应激源(学生经历过的突发事件)和当前的身心状态,对小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开导和教育,如积极参与心理教育讲座、学校组织的家委会等活动。例如,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白云亭社区邀请社区组织心理咨询师胡冰举办家庭亲子沟通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老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例,引导家长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应激源。有了家庭这一坚实的后盾,就有了支撑学生重塑心理状态的牢固根基,学生将更有底气迎接未知的挑战,适应新的情境,摸索新的心理调适技能。
   3.优化社会在心理应激教育中的服务体系
   在学校、家庭所作的心理辅导工作效果欠佳的状况下,需要借助社会支持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支撑和援助。当前各小学专职心理教师较少,学校应调动多方力量促进校内心理应激教育,不仅要完善其工作机制,还要引进心理援助专家组,在国家公共应急管理部门设立的应急心理服务部门的管理下,制订与现实相吻合、操作性强的心理危机筛查及干预工作流程。[4]
   具体来说,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媒体的传播性和多样性都可以成为调适学生应激心态、促进健康发展的支援力量。全国“E心关爱”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第一批公益热线志愿团就由200余名资深心理學专家、精神病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组成,为广大民众提供高效、专业、便捷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关爱等公益服务。只有扩大这类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分布范围,优化社会组织的层次,改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和心态,才能形成更有力的心理应激教育合力。
   (三)从盲目无措到科学规范: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塑造学生良好应激心态的关键,需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应激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专业培训,主动参与相关的心理辅导志愿活动,结合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应急知识技能,积极投入心理应激教育工作之中。不论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还是建立专业的心理应激教育课程,学校都要引进两位及以上专职心理教师,健全心理应激教育的师资队伍,并为其提供独立、优质的办公环境,规范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在对学生的心理预防、干预、维护工作中增强其可操作性。教师在做好基础心理辅导和心理应激教育的同时,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检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5]对于特殊的心理个案,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研究当下学生新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应激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俊峰,侯培森.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
   [2]梁芹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25).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Z],2020-04-24.
   [4]何源平,李东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战疫省思[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7):28-31.
   [5]滕妍,于海英,鲍谧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2):48-49.
  ◎编辑 郑晓燕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内容的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找出基本数量关系.几何直观指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意,找到问题
[摘 要] 所谓“专业情意”,即教师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感受、接纳与肯定心理,它的内容既包括专业理想、情操、形象、自我等,又不仅限于此。在幼儿园中,专业情意正是幼师从事保育、教育的动力源泉。对园校共同体的内涵及目标进行阐述,对园校共同体背景下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情意培养的意义及不足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关 键 词] 园校共同体;专业情意;内涵;目标;意义;不足;改
[摘 要] 基于国内外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医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及不足,借助教学案例,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呈现医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目的是构建医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关 键 词] 医学;英语;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3-008
[摘 要]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哲理,具备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条件。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思政,根本在课程。从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挖掘思政元素、强化思政建设三方面探讨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途径;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 键 词] 土力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摘 要] 众所周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工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计算机,并且在就业应聘时计算机能力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这一社会现象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计算机。为此,将从就业状况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来浅谈基于就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关 键 词] 就业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2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本科生能力与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过程.因此,景德镇学院在长时间教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制定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障机制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完整项目"工作而使用的一种授课方式。任务驱动教学在项目的指引下开展,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力量,教师是项目实施的主导力量。通过调动协调三方关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以中职建筑专业建筑工程测量为研究对象,在阐述任务驱动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就任务驱动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摘 要] 实践性教学方式是当下热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实践性教学尤为重要。市场营销作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更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它的初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符合当下行业需求的人才。基于此,就实践性教学方式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关 键 词] 实践性教学;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根本任务和核心问题进行。以专题教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回归到学理建设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在学
[摘 要] 面对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生数量的跨域式增长,国家相关部门研讨开启“双一流”培养模式,致力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双一流”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立足于新目标与新定位,近年来,建设成果有目共睹。然而,与世界的一流大学相较,仍有不足。立足于此,拟在阐明研究生培养新的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具体探析“双一流”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体制与提升方法。  [关 键 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