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的实效深藏于实践中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t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教学教研类的信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大多存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教学资源难以融通和共享;三是校园网对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四是教师教研活动仍然沿袭集中在某一个办公室活动的传统方式,活动效率不高,网络教研开展得不够。进入新课改后,如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是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深入探究的问题。
  我们借鉴先进的网络开发技术,对开源软件Moodle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搭建了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http://wljxpt.bjedu.cn)。该平台由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组成。课程资源管理系统是以科目模块为主线,帮助教师积累、整理和入库那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从而把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在校内共享或跨校共享。网络教学系统是依托已建设的课程资源,以师生教学活动为重心,以科目模块为主线,集教师备课、授课、答疑、网上教研为一体的教学系统,由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库和教学论坛三部分组成。教学流程是将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网页的形式有序地呈现出来,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活动库提供支持不同学习方式的活动模块,其中包括论坛、聊天室、调查、投票、测验和Wiki等适合网络学习环境的实用工具。教学论坛支持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或聊天室,就某个教研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在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积累了运用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联合对抗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辩论式学习的优秀教学案例。
  一、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联合对抗式学习
  所谓联合对抗式学习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联合和小组间对抗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讲授《雷雨》一节课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尝试了联合对抗式教学。具体上课的过程如下——
  过程一 本节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4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一:剧本的人物表介绍鲁大海“年二十七”,而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在“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即鲁大海)才三天”,也就是说二十七年前被抛弃,为什么她和周朴园在回忆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三十年前”?
  问题二:周朴园对鲁大海有父子之情吗?
  问题三:在周朴园、鲁侍萍相认的片段中,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态度、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问题四:为什么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时,前后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反差?
  过程二 教师让学生登录网络,进入“投票”专区,提交问题选项。教师通过查看投票结果很快就掌握了学生对这四个问题的基本意见,再组织选项相同的学生结组,推举出论坛版主。
  过程三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即让学生通过浏览网络教学资源,相互交流讨论,将自己的观点发送到各主题论坛,最后由版主将本组的观点整理成文,提交到网络平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组织联合对抗学习活动,使学生把握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在相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特征。通过为网络辩论提供证据,学生反复揣摩人物的语言,读懂了人物语言的潜台词。联合对抗学习为师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把传统语文课堂的双向交流升级为多向交流。在对抗中,学生力争以绝对优势提供比对方更完美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
  二、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协作式学习
  教师在讲授《用排比扮靓作文的开头》一课时,大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了协作式学习。
  环节一:教师讲解学习流程和网络平台的使用,并对学习过程提出要求。环节二:学生完成作文并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网络平台。环节三:学生网上阅读同伴作文并提出修改建议。环节四:学生根据作文存在的问题寻求适当的帮助,例如可以在网络平台阅读教师提供的知识短文,可以请求其他学生帮助修改,也可以通过平台上提供的搜索引擎来搜索查证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提升。环节五: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交流中反复修改完成作文。环节六:学生将修改成功的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并在课堂中展示。
  在本节作文课上,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论坛和作业评价,有意识地引导大家摆优点、评不足、找语病,再提出修改习作的意见,使学生在合作中体现自主,在合作中学会取长补短。师生在课上使用论坛回复功能,对彼此作品及时评价,给予指导。学生了解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再修改,及时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师生、生生的交流速度加快了,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的协作意识。
  通过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作文教学由“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讲评”的线性流程变为“教师命题——学生作文——师生评价——学生修改——教师讲评”的环形结构。利用网络环境的各种互动手段,形成师生、生生之间更广泛的互动。每位学生的作品都有可能得到其他同伴的关注。学生心目中有了读者,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从而激发了学生展现自我的热情,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
  三、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辩论式学习
  地理教师在讲授人类可持续发展时,针对“野生棕熊是否该杀”这一问题,采取了网络辩论式学习。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论坛功能,设立正方和反方。学生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德国野生棕熊被杀, 环保人士不满”。通过前期的学习,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选择正方或反方进行辩论。在整个辩论过程,学生们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默契的合作。学生在辩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节课充分发挥了网络辩论的优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网络辩论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与此同时,教学信息的呈现速度加快,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发言,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教师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浏览学生发布的所有信息,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堂进度,而且可以及时发现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的精彩发言,用复制的方法粘贴到Word文档中,并通过调整字号放大文字,投影到大屏幕上,师生共同分析点评学习成果。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的。
  网络辩论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信息,避免了口头信息瞬时消失的弊端,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成为下一步学习的资源。同时,学生的辩论更趋于理性,论辩思路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地理价值观、各种地理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把握程度都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基于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科整合的三种教学方法。研究虽然刚起步,但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调和注重情境、问题、学习资源、合作、互动、交流、引导、评价、帮助等因素的设计,在强调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竞争与合作,尤其要重视成果的展示汇报,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反思提升,在交流中分享快乐。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FCB070467)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能驱动学生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那么,怎样设计才算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任务设计有效度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任务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任务设计的
为解决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K12LTSP(Kids of 12 Linux Terminal Sever Project)终端—服务器的开源软件技术搭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整体方案构想。本文介绍了K12LTSP平台的安装和配置过程,给出了其实现和应用的具体方案,并在局域网内,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们从容地往来于图书馆与各种专用教室之间,兴致勃勃地研究教师给出的各种有趣课题。学生们轻击鼠标,汇集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素的信息海洋扑面而来。没有了起早贪黑的奔波劳顿,没有了无穷无尽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没有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轮番轰炸,没有了积攒起成堆的证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有的只是学生经历独特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兴奋和与众不同的自豪。  不管我们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享受他
设计思想    1.利用课件巧设情境,引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殊效果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步步过关、深入,逐步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3.通过学习及师生反馈、生生交流,使学生掌握有关衣服类单词及相应的问答形式。    学生情况    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活动,
《诗歌中国》(精选本)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写这部诗集我拉拉杂杂地用了30年时间。此次出版的精选本选诗一千首,而整部《诗歌中国》共有2100首,10万行。30年的创作之路恍然走过,我回首去望走过的路,真的是与书有缘,与诗有缘。  比起今天那些幼儿园中咿呀有声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对着绘本念着“鹅鹅鹅”的孩子们,我们这一代人,八九岁才开始接受文字。记得是1969年的秋天,两个民办教师在村子中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大方向。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
Netlogo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软件,其特点在于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并且强调各表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可视模型系统学习特定的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本文以化学教学为例介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一、Netlogo简介    Netlogo软件是由Uri Wilensky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此后由美国Northwestern
《个人通讯录》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已经学会利用Word插入表格、调整表格、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技能,这些都是设计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基础。教材利用“无法找到朋友的联系方法而感到苦恼”的情境引入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分成插入符号和美化通讯录两部分。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并先后就这同一教学内容上了三次课,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教
《修改文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文字的删除、文字的添加、文字的移动、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对于一个课时来说,容量较大。有幸听到两位教师同上这节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我收获颇丰。  课例一是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由动画片《福娃》引入,片中阿瑞斯抢走了贝贝的锦盒,由此教师提出“帮贝贝找回锦盒”的任务,并以该任务贯穿全课,相应地课题改为《勇夺锦盒》。第
《分类存储》是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初一上册第四章《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第一节内容。本课内容在小学阶段有所涉及,有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此内容,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针对此问题,本课采用了“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去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创建文件夹,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