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差异 分层互动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存储》是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初一上册第四章《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第一节内容。本课内容在小学阶段有所涉及,有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此内容,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针对此问题,本课采用了“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去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创建文件夹,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类管理资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分类管理资源的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件夹的建立、文件(夹)的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的操作方法;资源的分类管理。
  教学难点:增强对资源分类管理的意识,提高对资源分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有的来自城区小学,有的来自乡镇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基础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当“小老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课件、教学资源(提前安装到学生机上)、异质建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6人一组,6人中A、B、C层学生各2人,A层2名学生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组长负责帮助B、C层同学完成学习任务,任务评价以整个小组的完成情况为标准)。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迎接学生上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好准备,
  师:刚才大家进机房时听到的歌好听吗?想不想再听一首?
  学生情绪高涨,毫不犹豫地回答想听。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首歌让大家欣赏,不过,这首歌藏在电脑里的E盘中,需要同学们将它找出来。
  说明:教师课前将学生机E盘的资源分成两类存储。一类是将学生机的E盘资源随便存储;另一类是将学生机的E盘资源经过科学规划后,分类存储(这类学生机的数量较少,一个小组中只有一台)。
  (2)在没有经过整理的文件夹中查找歌曲。
  
  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资源管理器”查找歌曲。
  师:(巡视,提示学生)这首歌是由一位中国大陆女歌手演唱的,看谁能最快找到。
  由于多数学生机E盘中的信息资源杂乱无序。很多学生一时无从下手,在电脑中无目的地点击文件。只有少数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歌曲所在的文件夹。
  师:好了,查找活动结束,请找到和没找到的同学分别说说查找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很快地找到歌曲,而有的同学没有找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出没找到歌曲文件的原因——信息资源没有分类存储。
  师:资源的分类存储对我们查找和使用资源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实现对资源的分类存储呢?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资源的分类存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感悟在没有经过整理的大量资源中查找所需资源是很困难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资源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小组合作 学习新知
  (1)出示任务
  任务:学习文件夹建立的方法,学习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删除和重命名的方法。
  具体要求:在学生机的D盘中建立如图1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根据图1所示的文件夹结构,把D盘“任务资源”文件夹中的歌曲进行整理。具体要求如下。
  ①把歌曲移动到对应的歌手文件夹中。
  ②把歌曲名中的错别字改掉(如“杨坤-无所谓.wav”改成“杨坤-无所谓.wav”)。
  ④把不属于以上歌手的歌曲删除。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正副组长分别帮助B、C层学生。任务完成的标准是本组所有学生全都完成。任务完成后,组长召集本组学生梳理各知识点。教师点名让每个小组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解操作步骤。(说明:被教师点名的学生都属于C层。)
  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性,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将差异变成教学资源,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多种学习形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名让C层学生上台展示,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汇报反馈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每组演示一个知识点),针对小组的汇报情况,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最后总结,归纳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其他小组补充以及教师总结,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 实践运用 巩固提高
  师:(出示任务:分类整理资源)
  (1)在教师机中有一个名为“资料库”的文件夹,请把此文件夹拷贝到学生机的D盘中。
  (2)观察“资料库”文件夹。假如你要对这些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可从哪几方面进行分类?
  (提示:关键词包括科目、课本、试卷。)
  (3)在D盘建立如图2所示的文件夹结构。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上任务,任务完成的标准是本组所有学生都完成。要求如下。
  ①由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进行讨论。之后,小组确定分类方法。每位组员按照此方法在学生机上对“资料库”中的文件进行分类整理。
  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小组长要帮助本组成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并选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③由组长召集本组成员讨论两个问题: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中,你准备怎样管理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本任务,巩固和提高学生进行文件夹的建立、文件(夹)移动、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的意识和习惯。
  
  4 成果展示 交流提高
  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各组先进行自我评价,接下来,推选代表上台汇报任务。
  根据汇报的情况,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针对资源分类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表扬和建议。在师生交流中,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知识点进行补充说明。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资源的分类存储。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养成资源分类存储的习惯,以及对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本课知识结构。
其他文献
时至今日,还是有人追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屈原?为什么要读《离骚》及以《离骚》为标志的楚辞?  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却屡屡在当下被提及——那些本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文化元典,却一再被质疑其合法性,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刘安与司马迁反复说屈原是“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说“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刘勰则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更是长歌“屈平词赋悬日
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任务能驱动学生的关键是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那么,怎样设计才算有效呢?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总结的几点看法。    一、任务设计有效度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任务设计应体现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任务设计的
为解决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软、硬件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K12LTSP(Kids of 12 Linux Terminal Sever Project)终端—服务器的开源软件技术搭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整体方案构想。本文介绍了K12LTSP平台的安装和配置过程,给出了其实现和应用的具体方案,并在局域网内,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们从容地往来于图书馆与各种专用教室之间,兴致勃勃地研究教师给出的各种有趣课题。学生们轻击鼠标,汇集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素的信息海洋扑面而来。没有了起早贪黑的奔波劳顿,没有了无穷无尽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没有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轮番轰炸,没有了积攒起成堆的证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有的只是学生经历独特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兴奋和与众不同的自豪。  不管我们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享受他
设计思想    1.利用课件巧设情境,引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殊效果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步步过关、深入,逐步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3.通过学习及师生反馈、生生交流,使学生掌握有关衣服类单词及相应的问答形式。    学生情况    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活动,
《诗歌中国》(精选本)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写这部诗集我拉拉杂杂地用了30年时间。此次出版的精选本选诗一千首,而整部《诗歌中国》共有2100首,10万行。30年的创作之路恍然走过,我回首去望走过的路,真的是与书有缘,与诗有缘。  比起今天那些幼儿园中咿呀有声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对着绘本念着“鹅鹅鹅”的孩子们,我们这一代人,八九岁才开始接受文字。记得是1969年的秋天,两个民办教师在村子中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大方向。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
Netlogo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软件,其特点在于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并且强调各表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可视模型系统学习特定的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本文以化学教学为例介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一、Netlogo简介    Netlogo软件是由Uri Wilensky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此后由美国Northwestern
《个人通讯录》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已经学会利用Word插入表格、调整表格、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技能,这些都是设计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基础。教材利用“无法找到朋友的联系方法而感到苦恼”的情境引入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分成插入符号和美化通讯录两部分。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并先后就这同一教学内容上了三次课,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教
《修改文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文字的删除、文字的添加、文字的移动、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对于一个课时来说,容量较大。有幸听到两位教师同上这节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我收获颇丰。  课例一是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由动画片《福娃》引入,片中阿瑞斯抢走了贝贝的锦盒,由此教师提出“帮贝贝找回锦盒”的任务,并以该任务贯穿全课,相应地课题改为《勇夺锦盒》。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