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表达”与“审美”之间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ragame_luo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文本之中蕴含着的“美”比比皆是,可是审美教育毕竟不是语文教学本体。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表达”。所以,从教学操作层面上看,“表达”是主体,“审美”是客体;“表达”是目标,“审美”是途径;“表达”是结果,“审美”是条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赏析、品读、感悟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完成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借助总分总的篇章结构及鲜明的过渡句,快速厘清文章脉络,熟知主要内容。
  2.自主发现本文表现“彩色”特征的多个写作秘妙,学习并加以运用,在这过程中感受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梳理文脉
  1.自由读,谈谈:非洲给你怎样的印象?
  2.默读,找找作者在文中用两个句子直接表达了这种感受,请打开书本,快速找出这两个句子。
  (出示:“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借助关键句梳理文脉。
  (1)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一句在文章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总分总)
  (2)在分述部分,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非洲的哪些方面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非洲的( )是彩色的。 ]
  ①交流——提炼。(板书:自然景观、日常生活、艺术)
  ②思考:对这三个方面,作者是用哪些句子连接起来的?请快速找到文中的过渡句。
  ③小结:作者用过渡句把这三个方面巧妙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本板块紧扣文章的结构特色,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快速地厘清文章的脉络,从而熟知主要内容,对文章清晰的结构有鲜明的印象。这一板块的整体感知,为下面环节的品味“表达”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大的语言环境,便于学生基于课文整体内容与表达的主旨来准确、深刻地体悟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匠心、智慧与情思。)
  二、品读语言,发现秘妙
  (一)提出学习任务
  师:这样一个彩色的非洲,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文字让它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作者写作的秘妙。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将目光停留在印象特别深刻的段落中,想想这彩色的特点为什么会如此鲜明。
  (二)交流发现所得
  ●秘妙一:词语凸显
  1.读词:是的,作者运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语。(出示表示色彩的词语)
  2.辨词:想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分成了三行。
  蔚蓝 殷红 金灿灿
  白里透青 红绿相间 黄中透红
  五彩缤纷 七彩 五光十色 花花绿绿
  3.填词:你能用上类似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吗?
  ( )的阳光 ( )的天空 ( )的大海
  ( )的斑马 ( )的玉杯 ( )的花布
  ( )的工艺品 ( )的蝴蝶 ( )的沙拉
  4.归纳:你看,用上这些词语,非洲大地上的一切都变成彩色的了,这是我们共同发现的第一个写作秘妙。(板书:词语凸显)
  ●秘妙二:巧用修辞
  1.出示:杧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2.交流:除了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外,为了让植物的彩色特点更加鲜明,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方法?
  预设a: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作者把火炬树比作云霞、火焰,就是为了凸显火炬树的什么特点?(火红)
  预设b:排比。作者罗列了哪些树?(杧果树、仙人树、玉兰树、火炬树)是呀,树不一样,开的花也各不相同。(引读)杧果树开的是——仙人树开的是——(略)
  3.归纳:大家真了不起,我们发现了作者描写彩色非洲的第二个秘妙,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让非洲的这份彩色立即活跃起来。(板书:巧用修辞)
  4.强化:类似巧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你在文中还能找到哪些?(默读,画一画)
  预设a:描写动物的语段。追问思考:天然动物园里何止这些动物啊,可能还会有……有……更有……
  预设b:描写蝴蝶的语段。追问想象:置身于五彩缤纷的蝴蝶世界,如果你是摄影师,你会——如果你是画家,你会——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怪不得作者说简直如同步入仙境。(生美美地齐读)
  ●秘妙三:罗列 特写
  1.发现:除了以上两个秘妙,还会有什么秘诀我们没有发现呢?其实在刚才写花的句子下边还有这样一段描写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出示: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遠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2.交流。
  3.归纳:上一段是对多种树的罗列,这一段是对一种树的特写。(板书:罗列 特写)
  4.强化:(男女生对读)“罗列 特写”这种写法除了用于写花,还用于描写哪些景物?(罗列多种动物,特写蝴蝶;概述住房,特写乐尼拉宾馆;罗列多种艺术,特写舞蹈)
  (三)总结写作秘妙
  师:通过刚才的细细品读,我们一步步找到了作者写作的秘诀。首先,在用词上,作者选用了大量描写色彩的词语,让非洲的一切变成彩色;其次,作者用语句描绘景物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让这份彩色活跃起来;最后,我们还留意到在写一段话时,作者设计了“罗列 特写”的方法,让彩色的画面更鲜明。   出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样一个彩色的非洲,作者是采用怎样的文字让它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问题,把目光聚焦在探究文本“如何表达”上。“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选准内容,选准角度,学习就会有序、有趣、有效地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审美的眼光去品读语言,通过不断地搜寻、匹配、验证、强化,逐一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三个写作秘妙,掌握了更多言语运用的范例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在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对彩色非洲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得到了激发与深化,并从对比中明确了表达的形式与效果,真正领悟到作者如此“言”的用意以及原因。)
  三、练笔反哺,迁移运用
  (一)明确表达内容
  师:文中对非洲人的绘画、工艺品的描写是一笔带过的,但我们可以展开想象,选用刚才发现的三个写作秘妙,把这种美具体呈现出来。这就是绘画的艺术——(出示三幅图片)这就是彩色的工艺品——(出示三幅图片)
  (二)学会迁移习作
  请大家选择其中一方面把它写具体。(出示句子)
  非洲人的绘画是彩色的。
  非洲人的工艺品是彩色的。
  (三)交流点评提升
  (设计意图:“秘妙”指的是文章中的亮点,即在语言运用中富有创造性的地方。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秘妙”寻绎与品味,正是为他们发挥审美想象和进行语言迁移而搭建平台。基于文本的写话拓展,是学生创造美的过程,它既丰富了学生对非洲艺术的美好想象,又升华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体悟,促进其从文本语言到个性语言的迁移,实现语言学习吸纳和输出的有效统一。)
  四、回归整体,追溯关联
  (一)配乐回环串读
  师:通过刚才的想象写话,我们对非洲的艺术有了更加鲜明的印象。就让我们在轻快的非洲鼓的旋律中再次领略非洲独特的风情吧!(配乐引读相关语句)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你瞧——
  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就连住的地方也是——
  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除了绘画、工艺品,那强悍粗犷的舞蹈更是让人叫绝——
  怪不得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感叹——
  (二)探寻内在联系
  师:为什么这篇文章先写自然景观,再写日常生活,最后才写艺术,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交流总结:彩色的自然景观带给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而彩色的非洲艺术的创作灵感往往就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板畫箭头)
  (设计意图:在非洲鼓的动感旋律中回味品读一帧帧彩色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激情,使他们获得了充分的审美愉悦与满足感。在这种心境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溯“彩色”的根源,探究三个彩色因子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这一板块加深了学生的审美理解,引导他们透过言语的“表达层面”剖析文章的“内部结构”,使“表达”与“审美”深度融合。)
  五、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师:非洲是广袤而神秘的土地,要了解非洲,仅仅阅读这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两本读物《非洲之旅》《非洲地理杂志》,相信通过阅读,大家会更加了解非洲。
  【总述】
  《彩色的非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表达了自己真切的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教学这一类文章,教师自然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展开“审美”活动,但更应通过感知、理解、评价等“审美”活动来学习“表达”。作者如何将“非洲的彩色之美”巧妙地融于叙述、描写、抒情之中,如何借助大量特色词汇串联语句,如何通过精彩比喻、铺张排比渲染画面,如何巧妙地将罗列与特写组合在一起描绘场景,这才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当然,这些表达上的知识存在于文本当中,原先是静态的,需要在“使唤”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节课上,“使唤”的方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读背背,而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整合拓展。如学生找到描写色彩的词语后,教师引导他们将其归类为单色词、双色词、多色词,并通过扩充选用这一途径进行积累活化。(2)发现强化。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巧用修辞,让彩色活跃起来”以及“罗列 特写,让彩色画面更鲜明”的时候,除了进行比较外,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搜寻文中类似的语句或段落,这是一个自主匹配寻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言语形式积极强化积累的过程。这种“使唤”的方式,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3)迁移实践。如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对非洲绘画、工艺品的彩色特征进行想象补白,一来这跟本节课的审美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二来这跟文章的表达“秘妙”也是紧紧相扣的。衡量文本言语是否真正被“使唤”成功,不是看学生“理解”了多少言语知识和规则,而应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课堂上,因为有了这种种“使唤”的方式,学生才能从对语言的呆板记忆中解放出来,重新产生对语言的敏感和激情,而这份敏感和激情又会成就学生的表达。因此,在文本阅读的活动中,教师不能因重视学习“表达”而排斥“审美”活动,单纯地让学生记住表达方法和与表达有关的语法术语,也不能把“审美”活动看得与语用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行走在“表达”与“审美”之间,每位教者心中都应该有所判断、有所取舍、有所坚守。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317500)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崧舟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美在用音乐调节进程,优化教学;美在用音乐唤醒情感,引起共鸣;美在用音乐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美在用音乐升华主题,意味无穷。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程,能使语文课灵动活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王崧舟;阅读教学;音乐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据有关信息,从2019年秋季开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将在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使用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实施。为帮助教师用好统编教材,及时解答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的困惑,本刊以“基于问题导向,指向实践运用”为指导方针,特辟专栏,并邀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琴为栏目主持,由她和相关专家对有关问题作解答,同时择选优秀案例一并予以刊发。欢迎各位教师提出教学疑惑,或就相关典型问题发表观点、提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几只找食物的小蚂蚁慢慢地爬到了我的跟前。老师不是要我们观察小动物吗,我来了兴趣。  我快步跑回家,拿来了面包和薯片。我把面包屑和薯片末放到了小蚂蚁的面前,看它们喜欢哪一样。谁知它们都喜欢,一只拖一样,很快拖进了墙角的小洞。不一会,两只蚂蚁又出来了,我用手掰下一块大点儿的面包屑放在小蚂蚁面前,一只蚂蚁先用头上的触角轻轻碰了碰食物,试着拖一下,但没有动静,另外一只蚂蚁似乎得到什么信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
不知不觉,冬天向我挥手告别,春天悄悄地靠近我們。在这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我认为该去春游了。去哪儿呢?当然是有着乡村文化的永联农耕园了,理由如下:  1 生肖桥上览风光  说到农耕园,那一定要坐观光车去一览十二生肖桥。这些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铁做的,也有木头做的。桥下风景各异:丑桥下是百鸟园,里面的孔雀如同能歌善舞的仙女,金刚鹦鹉就像是猛虎,用锋利的嘴咬碎纸片是轻而易举的事。  巳桥下是
阅读好的写景的文章,就像是在欣赏一轴展开的山水画卷,真是赏心悦目。这时,你就会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  其实,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只要把景物的画面感写出来,也会有这种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物画面感呢?  所谓画面感,就是作者用文字把景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在读文章时如同是在欣赏画一样,从而唤起联想,产生共鸣。  怎样做才能写出景物画面感呢?  一、写出
【摘 要】及时拓展相关资料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环节。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该环节产生的教学效益大有差异。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秉持学生第一的观点,在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细节上多推敲揣摩,教学时让学生多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从而促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资料;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拓展相关资料,不但能
白族  白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为唐宋时期“白蛮”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国内白族人口1,861,895人。全国32个省市区均有白族人口分布,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地区。  白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白语”。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流传至今的史书《白古通记》就是用白文写成的。1958年,徐琳、赵衍荪等语文专家拟定了
松松问贝贝:“今天上午,你到哪儿去了?”贝贝说:“我和东东在少年宫津津有味地打乒乓球呢。”  松松说:“用错词啦,应该把‘津津有味’换成‘兴致勃勃’,因为‘兴致勃勃’是着重形容人的情绪好,兴趣高。”  贝贝问:“‘津津有味’不也很好吗?”  松松说:“‘津津有味’的意思着重在觉得很有趣味,常形容吃东西、听讲、读书等。”  “我明白了。一贝贝说,“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道最好,我吃得津津有味。爸爸故事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