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中四门必修课之一,是一门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逻辑比较严密、学理性极强的一门公共课,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确使大学生实现“通过真学而入脑”(理论认知)、“通过真信而入心”(价值认同)、“通过真用而见行动”(社会实践),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教师队伍:“原理”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经“05方案”改革后的“原理”课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的整合,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特征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方法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任课教师既要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着眼,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中,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知识储备的教师来讲授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任课教师在新课改之后,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原理课程内容,或出现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即自己懂得多的地方就大讲特讲,而略懂或不懂的内容则蜻蜓点水。另外,基于课时量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将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讲透讲清,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原理”课是新课程体系中学理性、基础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每个原理都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引导而来的。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对、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等对课堂效果影响甚大。如果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感到抽象难懂,则会很容易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对象:大学生对“原理”课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市场经济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消极影响,比如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形形色色的文化。这些负面的内容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对青年大学生也形成极大的冲击,从而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度有所降低。如在调查访谈中,有的学生甚至讲:“我不想知道什么叫物质、意识,我只想知道怎么赚钱。”
另外,在“05方案”中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中,“原理”课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门,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基本原理多等特点也使得这门课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面貌。而教学活动的对象——青年大学生在接受意趣上显然是带有感性化的特点的,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取向更倾向于直观和形象。浸染于“快餐文化”的他们对理论往往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和兴趣,部分大学生甚至表现出对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排斥”,在远还没深入学习之前就已经认为没兴趣,不想关注和学习了。
(三)教学方式:不重视或缺乏实践教学
任何理论教育,要想深入人心并取得实效,就必须既保证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又保证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调研访谈中了解到,因为“原理”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其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安排比一般的课堂讲授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财务处的经费支出、教学院系的人员安排、项目与实践场地的联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部分高校基于种种原因,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么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要么还未能将社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或者即使能有所安排,也只能是带领部分学生去某个所谓的实践基地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回来让学生交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考评依据。试想,在短短时间里,学生能了解到什么?所以调查报告中内容多为学生的敷衍之作,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 对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虽然解决教学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多方面做持久不懈的努力,但我们认为,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提高其教学实效性,教师是根本。
首先,“原理”课任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人格素养。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因此,作为“原理”课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重视榜样力量和人格示范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来感染影响学生,提升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其次,“原理”课教师应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尽快从整体上完成“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其理论分析就不能深刻服人,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再次,教师应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尤其需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原理”课教学也要讲究教学艺术,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比如,可以实现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有效结合。对于一些已成定理的概念、理论要采取灌输式,让学生知晓“是什么”;对于哲学、经济学观点与社会热点和现行政策的联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着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应以引用案例为主,因为深奥抽象的理论只有和生动鲜活的实例相结合,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深入研究受众,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矛盾。一般说来,教师是解决教学矛盾的关键性因素,但要解决好这对矛盾,还要立足于学,即要深入研究受众——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来展开“原理”课教学。
与以往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立、自主意识更强,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加关注自身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更加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平等、通畅地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途径。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学生的渴望,“原理”课应 该围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改进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倡教师放下架子,去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想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的考量,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师生相长,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和思索。
(三)加强实践教学,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形式
“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当代知识观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因此,“原理”课程教学既要坚持理论灌输,又要以知行统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对“原理”课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最好是能贴近大学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另外,还要积极“创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力求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巩固认知性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
总之,当前“原理”课教学与实践中存在问题,要求教师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人格素养的基础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解放教学思想,采用多种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卯生,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具备的几个必要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2]张秀华,赵卯生,怎样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06-13(3)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志红,适度的政治期待与合理的学术推进——中国现代性视野下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
[6]陈占安,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06(8)
一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教师队伍:“原理”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经“05方案”改革后的“原理”课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的整合,体现出非常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整体性特征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方法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任课教师既要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着眼,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中,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知识储备的教师来讲授的。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任课教师在新课改之后,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原理课程内容,或出现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即自己懂得多的地方就大讲特讲,而略懂或不懂的内容则蜻蜓点水。另外,基于课时量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将马克思主义三大内容讲透讲清,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原理”课是新课程体系中学理性、基础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每个原理都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引导而来的。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对、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等对课堂效果影响甚大。如果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感到抽象难懂,则会很容易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对象:大学生对“原理”课重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市场经济在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消极影响,比如带来了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形形色色的文化。这些负面的内容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对青年大学生也形成极大的冲击,从而使得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度有所降低。如在调查访谈中,有的学生甚至讲:“我不想知道什么叫物质、意识,我只想知道怎么赚钱。”
另外,在“05方案”中设置的四门必修课中,“原理”课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门,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基本原理多等特点也使得这门课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面貌。而教学活动的对象——青年大学生在接受意趣上显然是带有感性化的特点的,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取向更倾向于直观和形象。浸染于“快餐文化”的他们对理论往往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和兴趣,部分大学生甚至表现出对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的排斥”,在远还没深入学习之前就已经认为没兴趣,不想关注和学习了。
(三)教学方式:不重视或缺乏实践教学
任何理论教育,要想深入人心并取得实效,就必须既保证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又保证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因此,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终目的。
我们在调研访谈中了解到,因为“原理”课属于公共必修课,其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的安排比一般的课堂讲授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学校教务处的教学安排、财务处的经费支出、教学院系的人员安排、项目与实践场地的联系等多方面的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部分高校基于种种原因,对“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么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要么还未能将社会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或者即使能有所安排,也只能是带领部分学生去某个所谓的实践基地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回来让学生交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考评依据。试想,在短短时间里,学生能了解到什么?所以调查报告中内容多为学生的敷衍之作,从而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 对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虽然解决教学实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多方面做持久不懈的努力,但我们认为,要高质量地开好这门课,提高其教学实效性,教师是根本。
首先,“原理”课任课教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人格素养。列宁曾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因此,作为“原理”课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重视榜样力量和人格示范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来感染影响学生,提升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从而增强教学实效性。
其次,“原理”课教师应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尽快从整体上完成“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其理论分析就不能深刻服人,提高教学实效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再次,教师应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尤其需要靠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原理”课教学也要讲究教学艺术,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比如,可以实现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有效结合。对于一些已成定理的概念、理论要采取灌输式,让学生知晓“是什么”;对于哲学、经济学观点与社会热点和现行政策的联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着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应以引用案例为主,因为深奥抽象的理论只有和生动鲜活的实例相结合,才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尽量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深入研究受众,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突破口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矛盾。一般说来,教师是解决教学矛盾的关键性因素,但要解决好这对矛盾,还要立足于学,即要深入研究受众——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来展开“原理”课教学。
与以往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自立、自主意识更强,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更加关注自身个性发展和个性展示,更加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平等、通畅地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途径。面对时代的挑战和学生的渴望,“原理”课应 该围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改进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提倡教师放下架子,去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处处为学生着想,从对“教什么”的关注转向“学生想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的考量,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师生相长,让课堂充盈着教师的激情、鼓励与期待,学生的渴望、应答和思索。
(三)加强实践教学,这是增强“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形式
“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出发,当代知识观认为,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直接性和体验性知识,认为在高等教育教学中,个人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具有平等地位。这里所说的直接性、体验性就是实践。”因此,“原理”课程教学既要坚持理论灌输,又要以知行统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加强对“原理”课程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同时,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材主要内容,突出重点。最好是能贴近大学校园生活,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另外,还要积极“创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力求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巩固认知性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
总之,当前“原理”课教学与实践中存在问题,要求教师在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人格素养的基础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解放教学思想,采用多种方法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所学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卯生,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具备的几个必要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2]张秀华,赵卯生,怎样开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06-13(3)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志红,适度的政治期待与合理的学术推进——中国现代性视野下的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
[6]陈占安,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几个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06(8)